《殷高宗问于三寿》 [1] 是清华简第五册中的一篇,整理者是李均明。此文由28支简组成,简背有次序编号“一”至“廿八”,所以编联不存在问题,但缺第3简,缺序码“三”。另外,序号有错乱,其中原编号“十五”当排在第10简位置,而原编号“十”当排在第15简位置,整理者已据文意互换。现存27支简中,第25简上部大半缺损,第8简上、下及第9简下端亦稍残。完整简长约45厘米,宽0.6—0.7厘米,设3道编绳。满简书写28—34个字符。篇题“殷高宗问于三寿”写在篇末最后一简简背。文字绝大部分都很清晰,为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以下就是清华简整理者的释文 [2] :
高宗观于洹水之上 ■ ,三寿与从 ■ 。
高宗乃问于少寿曰:“尔是先生,尔是【1】知二有国之情 ■ ,敢问人何谓长 ■ ?何谓险 ■ ?何谓厌 ■ ?何谓恶 ■ ?”少寿答曰:“吾【2】…… [3] 【3】”中寿曰:“敢问人何谓长 ■ ?何谓险 ■ ?何谓厌 ■ ?何谓恶 ■ ?”中寿答曰:“吾闻夫长莫【4】长于风 ■ ,吾闻夫险莫险于心 ■ ,厌非(必)臧 ■ ,恶非(必)丧 ■ 。”
高宗乃又问于彭祖曰:“高【5】文成祖,敢问人何谓长?何谓险?何谓厌?何谓恶?”彭祖答曰:“吾闻夫长莫【6】长于水 ■ ,吾闻夫险莫险于鬼 ■ ,厌非(必)平 ■ ,恶非(必)倾。”
高宗乃言曰:“吾闻夫长莫长于【7】□
■
,吾闻夫险非(必)矛及干
■
,厌非(必)富
■
,恶非(必)无飤(食)
■
。苟我与尔相念相谋
■
,世世至于后飤(嗣)。我思【8】天风,既
(回)或止。吾勉自印(抑)畏以敬,夫
(兹)□
■
。”“君子而不
(读)箸(书)占
■
,则若小人之
(宠)
(狂)而【9】不
(友)
■
,殷邦之
(妖)祥并起。八纪则緍(紊),四
(严)将行,四海之夷则作,九牧
■
九矣(有)将丧。
=(惶惶)【10】先反,大茖(路)用见兵。龟筮孚忒,五宝变色,而星月乱行
■
。”
高宗恭(恐)愳(惧),乃尃(复)
[4]
语彭祖【11】曰:“呜呼,彭祖!古民人迷乱,象矛(茂)康
(懋),而不智(知)邦之将丧。敢问先生之遗训,【12】何谓祥?何谓义
■
?何谓德
■
?何谓音
■
?何谓仁
■
?何谓圣?何谓智?何谓利?何谓【13】信?”彭祖答曰:“闻天之常,
(祗)神之明,上昭顺穆而敬
[5]
民之行,余亯(享)献
(攻),适(括)还妖【14】祥,是名曰祥。
(迩)则文之化,鬲(厤)象天时,往厇(宅)毋
(徙),
(申)豊(礼)
(劝)怾(规),尃(辅)民之化,民
(劝)毋疲【15】,是名曰义
■
。楑(揆)中水
(衡),不力
[6]
,寺(时)型(刑)罚
(赦)
[7]
■
,晨(振)若叙(除)态(慝)
[8]
,冒神之福,同民之力,是【16】名曰德。惠民由壬(任)
[9]
,
(徇)
(句)傑(遏)
(淫),
(宣)义(仪)和药(乐),非褱(怀)于愖(湛),四方
(劝)教,监(滥)
(媚)莫淦(感),【17】是名曰音
■
。衣服端而好信,孝慈而哀鳏,恤远而谋亲
■
,喜神而
(忧)
[10]
人,是名曰仁
■
。恭【18】神以敬,和民用政(正)
■
,
(留)邦妟(偃)兵,四方达宁,元折(哲)并进,
(谗)䌛(谣)则
(屏)
[11]
■
,是名曰圣
■
。昔勤【19】不居,
(浃)
(祗)不易
[12]
,共(供)
(皇)思
(修),内(纳)谏受訾,神民莫责,是名曰智。内基而外比,上下毋仓(攘),【20】左右毋比,强
(并)丩(纠)出
[13]
,经纬顺齐,土(妒)悁(怨)毋作
[14]
,而天目毋
(眯),是名曰利
■
。
(观)
(觉)悤(聪)明,音色
■
【21】柔巧而睿武不罔,夭(效)屯(纯)
(宣)猷
■
,牧民而
(御)王,天下
(甄)爯(称),以
(诰)四方
[15]
,是名曰睿信之【22】行
■
。”彭祖曰:“呜呼!我
(寅)晨共(降)
(在)九厇(宅)
[16]
,
(诊)夏之归商,方曼(般)于茖(路),甬(用)
(孽)卲(昭)句(后)成汤,弋(代)傑(桀)【23】尃(敷)有下方。”
高宗又问于彭祖曰:“高文成祖,敢问疋(胥)民胡曰昜(扬?扬)则
(悍)
(佚)无常
■
。胡曰晦?晦则【24】□□□□□□□□□□□□□□□□□□□□戏(虐)
(淫)自嘉而不缕(数),
(感)高玟(文)富【25】而昏忘
(訽),急利
■
嚣神慕(莫)恭而不顾于后
■
,神民并尤而九(仇)悁(怨)所聚,天罚是加,用凶以见【26】訽
■
。”曰:“呜呼!若是
■
。”“民之有晦,晦而本由生光,则唯小心翼翼,顾复
(勉)
(祗),闻教训,
(余)敬恙(养),恭【27】神劳民,揆中而象常。
(束)柬(简)和
(慕),尃(补)缺而救枉,天顾复之用休,虽阴又明。”曰:“呜呼!若是
■
。”【28】
《殷高宗问于三寿》一文极其难读,清华简整理者李均明的释文颇见功力,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同时李均明撰写了《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概述》 [17] 一文,是除释文之外,目前所见最为全面的研究论文。此外,李均明还分别撰写了《清华简〈三寿〉“音”说解析——与〈荀子·乐论〉的比较》《清华简〈三寿〉“利”说解析》,对《殷高宗问于三寿》所见九种理念中的两种作了详细分析。 [18] 而《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与荀子思想的比较》 [19] 一文,尤其侧重讨论《殷高宗问于三寿》和《荀子》之间的关联。笔者《读〈殷高宗问于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一文对此篇的第一部分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其他见于网络的论文均是字词的考释,其中王宁《读〈殷高宗问于三寿〉散札》 [20] 的考释比较全面,可以参考的内容较多,其余论文则多为对某一字、某一句的研读。总的来看,《殷高宗问于三寿》作为一篇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的出土文献,目前的研究还相当缺乏,亟待获得学者瞩目,以加大研究的深度。
[1] 参见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中西书局,2015年。
[2] 《殷高宗问于三寿》释文、注释,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第149-160页。对于没有异议的通假字,这里直接使用通行字体。重文不再标出重文符号。这是一篇韵文,押韵情况参见该书第160-161页。“【】”内为简号,“■”是原文中的墨块,“□”表示残缺的字。
[3] 第3号简缺,最后几个字当为“高宗乃问于”。
[4] 马楠指出,“尃”当读为“敷”,“言所论之广”,参见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简第五册整理报告补正》,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5年4月8日。
[5] 整理者把“敬”假借为“警”,恐不必。
[6] 补白认为,九大理念的首句绝大多数入韵(如关于“祥”,首句为“闻天之常”;关于“义”,首句为“迩则文之化”;关于“音”,首句为“惠民由任”;关于“仁”,首句为“衣服端而好信”;关于“圣”,首句为“恭神以敬”;关于“利”,首句为“内基而外比”;关于“睿信之行”,首句为“观觉聪明”)。讲“德”的这段话押职部韵(力、慝、福、力、德),如按整理者的断读,其首句便不入韵,所以应该读为“揆中水衡不力”,“力”疑即《周礼·夏官·司勋》“事功曰劳,治功曰力”之“力”,指“治法成制”之功(参郑玄注);“不力”即不以为力。此句意谓统治者所制定、实行的准则法度中正、平衡,但不以此为功劳。可备一说。参见补白:《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臆说四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5年4月16日。
[7]
鹏宇认为“寺”当读为“持”,“寺(特)型(刑)罚
(赦)”,“大概是说须保守或谨遵先王之刑法,并以此为罚赦的依据,对臣民进行罚赦”。参见鹏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零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5年4月10日。
[8] 鹏宇认为“若”读为“弱”。他指出“振弱除慝”,即救助贫弱、铲除邪恶之义。《史记·周本纪》:“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史记·吴王濞列传》中刘濞遗诸侯书云:“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社稷之所愿也”。“振弱伐暴”与“振弱除慝”语意相近。参见鹏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零识》。
[9] 马楠指出,“壬”即“任”,“任”是高才之义。参见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简第五册整理报告补正》。
[10]
“
”字,陈伟认为可以读为“扰”,安抚之义。参见陈伟:《读〈清华竹简(伍)〉札记(续)》,简帛网,2015年4月12日。
[11]
“
䌛”,陈剑认为可以读为“谗谀”,他指出马王堆帛书中多见“臾”“犹”相通的例子,而“䌛”“犹”可通。此说可从。参见陈剑:《〈清华简(伍)〉与旧说互证两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5年4月14日。
[12]
补白认为“昔勤不居,
不易”当读为“措勤不居,狎祗不易”,是说放下功劳而不占有,习于祗敬而不改变。另外“海天”读“
不易”为“摄祗不易”,“摄”训“持”,此句意为“持敬而不易”。参见补白:《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臆说四则》。
[13] 补白认为“强⼶丩出”可以读为“强㔙收绌(或‘诎’)”,意思是说强势大力者要使其收缩、减损,这和后一句“经纬顺齐”相类。可备一说。参见补白:《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臆说四则》。
[14] “土”字,陈伟认为可以读为“杜”,杜绝之义。参见陈伟:《读〈清华竹简(伍)〉札记(续)》。
[15]
马楠指出,“
”当读为“觉”,训为“直”。参见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简第五册整理报告补正》。
[16]
马楠等人指出,“共”读为“供”,“
”读为“兹”,“厇”读为“度”,意为标准,指代上文九种标准。参见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简第五册整理报告补正》。
[17] 李均明:《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概述》,《文物》2014年第12期。
[18] 李均明:《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与荀子思想的比较》,“出土文献与先秦经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大学,2015年10月。
[19] 曹峰:《读〈殷高宗问于三寿〉上半篇一些心得》,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网,2015年5月25日。
[20] 王宁:《读〈殷高宗问于三寿〉散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5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