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第二个结合”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作为一种历史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符合中国救亡图存、徐图自强的实际需要。百余年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造提供思想引领,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体现其“实践能力的明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可见这种历史选择的文化自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引起了欧洲学人对现代性的反思及对现代西方文明的质疑,使中国有识之士看到西方科学万能论的破产与西方物质文明的幻灭,在反思衰颓于静止中的东方文明的同时实现“物心两面的改造” ,在五四运动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作为中华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秉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历史规律,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探索中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相契合,形成了新鲜活泼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做的《论新阶段》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其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后来被毛泽东重新表述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实际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此,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自发”进入“自觉”的阶段。在中国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创造,形成了中国问题意识,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给予科学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人们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不断深化的,立足于时代条件并向未来敞开,实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在人性观、唯物论、辩证法等方面得到具体反映。例如,马克思强调,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古代先贤既强调人性本善,又强调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性的现实塑造。以经世致用的运思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就会赋予“知行合一”“天下为公”等理念以时代新义。从“生生之谓易”的角度理解辩证法的实践内涵,就会把握历史辩证法的生成性,并以唯物史观运用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文化自我。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特色,并在百余年来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时所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为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造提供了思想遵循和现实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千百年来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秉持的价值观念内在融通,因而得到人们的欢迎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中国人具有科学理性观念,使中华文化涅槃重生,燃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和力量。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倡导建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他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而“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形成体现实践内涵的中华民族形式,进一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百余年来,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时代创新,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厚的软实力。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得到深刻的展现,并在实践中推陈出新,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贯通,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通过实践基础上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表现形式,使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展现经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为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原则,在学术创新探索中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并广泛参与的文化形式,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新时代新征程,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彰显时代光彩。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加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从中华文明五千年悠久历史中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底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义。在保持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sWahikBzvXvUmvFijZbNzQIsevdx4mnUTODBtKBv+MqWlN/JQR1gsXkswK4Wjj6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