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旧邦新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今日之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中国的当代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五千年未有之制度文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中华文化“阐旧邦以辅新命”的传统,回应世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期待,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秉持时代精神,补充、拓展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而且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实践中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的表现形式并激活其生命力。

为经济和政治所决定的文化之所以具有悠远绵长的力量,是因为其对经济和政治的反作用既具有直接现实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空限制,从而发挥持久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决于时代条件和实践需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固守传统,而是深刻理解现代中国文化发展过程、特质和趋势,实际发挥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造,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此,要以历史连续性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当代延续,从中华大地上长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古老文明,基于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进行实践探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返本开新。

只有走向历史的深处,才能看到更远的未来。历史上任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民族都不可能凭借其优秀传统文化维系民族独立和文明进步,古希腊罗马时期北非、西亚遭到入侵而分裂是如此,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如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实践中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才能产生现实的物质力量。正是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百余年实践探索中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的持续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浴火重生,使中华文明绽放时代光彩。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新的思想解放进一步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根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欣欣向荣,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形成了与世界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历史思维方式探究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社会心理、文化取向和主流价值追求,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兼容并包、再生再造的精神特质,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等立德化民和治国理政之道,把握其深远历史意义及对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巩固的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内涵和现实价值。今天,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并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实现理论创新和文化认同,要坚守魂脉和根脉,以符合时代精神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创造美好生活,谱写中华文化发展的崭新华章。

“第二个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文化根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有力破解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古今中西之争”,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使之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重塑,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途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新的文化使命与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巩固和壮大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sWahikBzvXvUmvFijZbNzQIsevdx4mnUTODBtKBv+MqWlN/JQR1gsXkswK4Wjj6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