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
Stockholms universitet
Stockholm 1981
Formgivning av Karl-Erik Forsberg
Andra tryckningen
Printed in Sweden by Almqvist Wiksell Tryckeri, Uppsala 1981
《红房间》出版于一八七九年十一月,是斯特林堡的成名之作,也是瑞典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着瑞典长篇小说结构特征的作品。与长期遭到皇家剧院和瑞典文学院冷遇的剧本《奥洛夫老师》相反,作品一发表,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斯特林堡成为瑞典最富有争议的作家。
小说的主人公法尔克出身资产阶级家庭,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放弃作为地方法院院长的官场生活,去当记者、作家。在遭到各种挫折和失败以后,又回到官场,他表面屈服了命运,但是把反抗的情绪深深埋在心底。作者甚至暗示他已经秘密加入了共产党。斯特林堡也有一段类似的经历。由于经济困难,他离开乌普萨拉大学当自由撰稿人,开始在具有新自由主义观点的《斯德哥尔摩晚邮报》当记者。但是报纸很快就在一八七二年五月停刊了。第二年他尝试当演员,但未成功。一八七三年上半年他到哥德堡编辑《瑞典保险报》,但是由于他尖锐地批评保险公司而失去经济资助。后来他给《每日新闻》的主编写了一封信,得到了该报的一份固定工作,但由于他与顶头上司经常发生争吵而辞职。一八七四年春天他到农民党的《瑞典公民》报去工作,但他发现这个党是一个利己主义的政治团体而结束自己的记者生涯。
斯特林堡深为同情的新自由主义派于一八七二年解体,因此他感到政治上无家可归。他在自己记者同行中找不到知音,所以他把目光转向其他领域。一八七二年春天,斯特林堡通过自己的朋友雕塑家阿尔弗雷德·尼斯特罗姆认识了一群放浪的作家和艺术家。他们当时经常在格吕丹大街一家可以赊账的酒馆吃饭而相识。当年秋季他们在贝尔纳沙龙找到一个“棋房”,把活动中心转到那里。因为那间房子的沙发是红色的,所以他们给它取名为红房间。每天晚上他们聚在那里谈天说地,饮酒作乐,而白天则“像糠皮一样四处飞扬”。直到一八七四年春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侨居国外为止。
然而这部小说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是它批判了社会的特征。小说是在一八七八年经济危机影响下写成的,这次经济危机打破了七十年代经常带有非法投机性的景气局面。危机也直接波及作家本人,使他无端走向破产。这一点从他后来创作的《疯人辩护词》中关于西莉·冯·埃森的嫁妆钱的描写就可以看出。对于作家来说,七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时代,特别是在商业领域,书中有对特利顿海运保险股份公司生动的描写。追逐利润、投机倒把、腐化堕落扩展到新闻、出版、宗教和慈善事业,迟钝、官僚和墨守成规充斥政府机关和国会。然而这方面的描写过于夸张,不能切中时弊。小说语言生动、活泼,第一章对斯德哥尔摩的景物描述脍炙人口,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此外,小说中也有对红房间里放浪的艺术家们欢乐、愉快的描写。
由于《红房间》斯特林堡出了名,他成了受人崇拜的作家。沉睡多年的剧本《奥洛夫老师》也在一八八一年得以上演,作家的创作和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