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年辈较早而首开一代诗文风气的作家是柳开、王禹偁。
柳开(947—1000),原名肩愈,字绍先,后改名开,字仲塗,著书自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973),太祖亲临讲武殿复试礼部贡士,柳开登进士第;八年,补宋州司寇参军。太平兴国中,擢右赞善大夫。曾从太宗车驾督楚、泗八州军粮,后知常州、润州、贝州,转殿中侍御史。雍熙中宋廷举兵北征,柳开曾上疏自请守边,表示必出生入死,收复幽蓟,被派知宁边军。端拱初徙全州,淳化初移桂州,后又知环州、邠州、曹州、邢州等地。真宗即位,命知代州,徙知忻州。契丹犯边,柳开上书请求皇帝亲征。咸平三年徙沧州,赴任途中病死,享年五十四岁。著有《河东先生集》十五卷,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影旧钞本等。
赵宋建国后,文场流行五代体,讲究声律骈偶,气格卑弱。首先起而反对五代体,倡导文风复古的是柳开。他在《上王学士第三书》中说:
代言文章者,华而不实,取其刻削为工,声律为能。刻削伤于朴,声律薄于德,无朴与德,于仁义礼知信也何?
他反对文章华而不实,认为文章的功用在于阐扬儒家的伦理道德。在全面阐述文风改革主张的《应责》中,他对所倡导的古文作了简明的界定:
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
他倡导古文意在能表述古理、高意,且能做到通俗平易,屈伸自如。他还说:“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他标举文统道统,主张文道合一,自觉地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他自幼就受韩文的熏陶,服膺韩愈,其《东郊野夫传》记述了少年学习韩文的情形,自谓“深得其韩文之要妙”。不过,综观柳开经历,他一生辗转宦途,悉心从政,主要从意欲有所建树的政治家的视角,来看待文章传道化民的社会功利价值,因而集中所作应用文较多。少数篇章,如《东郊野夫传》、《补亡先生传》、《来贤堂记》、《上符兴州书》、《代王昭君谢汉帝疏》等,写人记事,发抒情感,有一定文学性。《上符兴州书》自述个人的狂逸脾性,颇为真切生动;《代王昭君谢汉帝疏》拈出汉廷史事,借题发挥,谓朝廷大臣无计安邦,推出红颜弱女息兵和戎,借昭君之口,婉曲地讥讽了宋廷的屈辱怯敌。然而就总体来讲,柳开散文风格质朴,时有艰涩之弊,其创作实绩不免落后于他的理论倡导。柳开的贡献在于他一反文场时风,首倡古文复兴,提出了理论主张,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河东集〉提要》所说:“宋朝变偶俪为古文,实自开始。惟体近艰涩,是其所短耳。”柳开不善于写诗,集中仅存诗三首。宋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五引《倦游杂录》辑存其《塞上》绝句一首,颇为传诵,《宋诗纪事》业已录入。诗云:
鸣
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小诗写边疆民族驰骑塞原习武射箭的场景颇为真实生动。当时曾有人取此诗意绘成画图,据杨慎《升庵外集》卷七十八云,此幅图画稿本明代尚存。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晚年贬居黄州,人称王黄州。王禹偁出身寒微,《东都事略》和《宋史》本传都说他世为农家,《邵氏闻见后录》谓“其家以磨面为生”。他在“总角之岁,就学于乡先生”(《孟水部诗集序》),经过勤奋学习,文才日渐显露。太平兴国八年(983)登进士,授成武主簿。次年移知长洲县,公务之馀,与友人诗文唱和,人多传诵。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中书,擢右拾遗直史馆,乃献《端拱箴》寄寓规讽。其诗有句云:“载笔居三馆,登朝忝拾遗”,“侍从殊为贵,图书颇自怡”(《谪居感事》),说明这一阶段是他仕途最为顺利的时期。
王禹偁性格刚直,不愿随众俯仰,在庸俗的官场中难免碰壁。淳化二年(991),庐州尼姑道安诬告徐铉,王禹偁抗疏为徐铉雪诬,触怒皇帝,朝臣乘机谗陷,因而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商州荒僻,旱涝不调,民生艰难,王禹偁目睹民隐,继承乐府诗传统,在谪居的两年中,写了不少关注民生疾苦的诗篇,可说是一生创作的高潮时期。淳化四年四月,王禹偁量移解州,不久召还京师,拜左正言、直史馆。为便于赡养,他请求调知单州,到任十五天,又重回京师任礼部员外郎、知制诰。
至道元年(995)拜翰林学士。这时王禹偁已不再抱有那么多政治幻想,但耿直敢言的性格并没有改变。这年四月,太宗赵炅的嫂子孝章皇后病死,群臣不成服,王禹偁上疏论谏,被指为讪谤,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这次政治打击,使王禹偁意识到刚直敢言,难以久居官场,不禁发出“虽得五品官,销尽百炼钢。何当解印绶,归田谢膏粱”(《闻鸮》)的感叹。
王禹偁至道元年到滁州,次年十二月移任扬州。至道三年真宗即位,诏求直言,王禹偁条陈五事,提出谨边防、通盟好;减冗兵、并冗吏;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沙汰僧尼,使疲民无耗;亲大臣,远小人等主张,都切中时弊,具有改革精神。奏疏上达,王禹偁回京复知制诰,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相张齐贤、李沆不协,王禹偁受到疑忌,咸平元年(998)除夕即被贬知黄州。新君即位,自身内迁,王禹偁本想乘时有所施为,不料又无故被逐。离京前他愤然对当轴提出了“敢向台阶请罪名”的质问。次年闰三月他到达黄州,抑郁寡欢,邑政之暇,曾“作竹楼、无愠斋、睡足轩以玩意”(《小畜集跋》)。咸平四年,王禹偁奉命移任蕲州,不料到郡尚未逾月,就病死在任上,享年四十八岁。
王禹偁一生著述颇多,史学著作有《建隆遗事》、《五代史阙文》等,诗文集今存《小畜集》三十卷,作者晚年自编,因以易自筮,得乾之小畜卦,遂以名集
。《小畜外集》十三卷,其曾孙王汾所编,残存卷七至十三。以上均有《四部丛刊》本。近人徐规从《永乐大典》、方志诸书,搜集其散佚诗文若干,录存于其《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中。
王禹偁不满唐末五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早在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和三年所写的《送孙何序》及《五哀诗》中,就提出了改革文风的意见。在前文中,他提出“咸通以来,斯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认为赵宋建国三十年来德化已成,却很少有人以振兴文运为己任,这是不应该的。至道元年(995),他在《答张扶书》、《再答张扶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革新主张。他指出文章的功用在于“传道而明心”,为此就要有言,“惧乎言之易泯也,于是乎有文焉”。至于如何改革,他提出了“远师六经,近师吏部,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的目标。王禹偁发挥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比柳开更加强调文风平易,而且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他的文学见解,对欧阳修、曾巩等人起了先导作用。
王禹偁的散文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小畜集》中的文章,包括赋、四六、古文等类。由于历代文人以能赋为荣,科举要考试诗赋,官场诏令书启习用骈文,故编纂文集多首列辞赋。王禹偁曾任知制诰,他擅长辞赋骈文,这类作品在集中占有相当数量,也有一些名篇佳句。不过他尤致力于倡导古文,不少文章写得“简易醇质,得古作者之体”(沈揆《小畜集跋》),在当时很有特色和影响。如《待漏院记》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和骈散交错的文笔,揭示佞臣、庸臣和贤臣待漏时的不同思绪和心态,借以讽谕宰臣应勤政恤民,以国事为重。《唐河店妪传》描写唐河(今河北定县附近)老妪推敌兵坠井的故事,歌颂了边疆人民的机智勇敢。《吊税人场文》以虎之搏人喻官之税人,控诉了赋役的苛重扰民。《黄冈新建小竹楼记》以简洁而富于情韵的文笔,描绘了寓居竹楼所领略到的独特风光和琴棋雅趣,勾勒了一个有高情旷怀的文吏的儒雅风流。如写竹楼风光和谪居乐趣一段: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
,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写来文笔优美、声情兼胜,十分耐人品味。全文意象清迥,文情摇曳,堪称是一篇雅素隽洁的抒情散文。
王禹偁秉性刚直,生当宋室初建,怀有依据儒家理想致力国事的使命感,“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吾志》)。可见他颇为自负。然而因循现状的政局和忌直喜佞的官场,使他多次碰壁,一生三黜。他内心世界虽不免陷入矛盾郁愤之中,却仍顽强地表示:“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三黜赋》)王禹偁的性格际遇和所熏沐的传统文化心理,使他继承了优良的文学传统。“篇章取李杜,讲贯本姬孔。古文阅韩、柳,时策闻晁、董”(《寄题陕府南溪兼简孙何兄弟》),就是他的自白。在诗歌创作上他发扬了杜甫、白居易关注现实、关怀民瘼的精神,尤其倾心于白体。他儿时就喜读元(稹)白(居易)集,贬谪中更“多看白公诗”。他不仅学习白氏的新乐府体来干预社会生活,也效法其杂律诗、闲适诗以抒情、遣怀和酬赠。严羽《沧浪诗话》说“王黄州学白乐天”,是符合实际的。
《小畜集》并外集共存诗五百八十馀首,另有佚诗不足二十首。其政治诗《对雪》、《感流亡》、《竹》、《对雪示嘉祐》等,真诚地关怀民瘼,尖锐地揭露现实,严于针砭自身,与杜甫“忧黎元”、白居易“补时阙”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流亡》是描写一个农夫搀扶年迈双亲、提携三个幼儿去外地逃荒讨饭的情景,诗中用白描、对话和戏剧式场面,构成了一幅典型的荒年流民图。任右拾遗时所写的《对雪》是一首涵盖量很丰富的五言长诗。诗中先叙述自己同家人在京都团聚赏雪的安闲自得,继而借想象宕开思路,描写河朔民夫和守边军卒辗转穷沙冰雪中的艰难痛苦。苦与乐的鲜明对比,触发了正直官吏的深切内疚: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
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
这种身处安乐,不忘百姓贫苦,勇于引咎自责的心声,与杜甫“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奉先咏怀》)和白居易“褐裘覆
被,坐卧有馀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村居苦寒》)之类诗作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它发自一名封建时代官员的肺腑,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在贬谪期间,王禹偁多有吟咏湖山、描写谪居生涯的诗章,所谓“平生诗句多山水,谪官谁知是胜游”(《听泉》),“唯怜文集里,添得谪官诗”(《滁上谪居》),便是他的诗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居易集有不少闲适诗、杂律诗,自谓“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与元九书》)。在这方面,王禹偁也有意师法白居易。对此林逋早有评论:“放达有唐唯白傅,纵横吾宋是黄州”(《读王黄门诗集》)。王禹偁的谪居诗,直倾胸臆,明畅如话,意态雍容。如《清明日独酌》: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诗于平淡中寓有深意,明写暗喻,耐人思索,在抑郁中尤能自我解脱,和白居易诗风确有相近之处。王禹偁的一些山水诗,也写得很有情韵。如《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写村行所见之景,绘声绘色。“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尤为奇警。山峰本不能语,故云“无语”;而着一“立”字,将山峰拟人化,陡觉它们含情脉脉,虽不语而精神毕现,从而产生在平淡中见奇特的艺术效果。结句则景中寓情,回挽上句,发挥联想,韵味无穷。
王禹偁的一些绝句,也颇有特色。如《春居杂兴二首》:
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山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
诗格爽畅清俊,写景中富有寓意,耐人寻味。至于他的一些佳句,如:“甘露钟声清醉榻,海门山色滴吟窗”(《寄献润州赵舍人》)、“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再泛吴江》)、“一水漪涟媚,千岩木叶红”(《西晖亭》)、“盖圆松影密,鞭乱竹根狞”(《春游南静川》)等,均形象鲜明,动态可掬。王禹偁的诗歌,在谋篇、遣辞、造句方面,均有较高成就,所以石介评宋初文坛谓“黄州号辞伯”(《赠李常李堂》)、“黄州才专胜”(《赠张绩禹功》);黄庭坚则称“元之如砥柱”(《次韵杨明叔见饯》)。《蔡宽夫诗话》亦云:“国初沿袭五代之馀,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从这些评价,可以察知王禹偁在当时文场的重要地位。作为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导者,王禹偁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而且在创作上也是卓有实绩的。
北宋初期有些宗法贾岛、姚合而以描写山林风物见长的诗人,与西昆同时而略早,其诗作被称为晚唐体。这派诗人有九僧和魏野、林逋等人。
九僧是九位以诗名世的诗僧,其名始见于欧阳修《六一诗话》:“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九僧诗》,今不复传矣。”后来司马光在元丰初发现《九僧诗集》,他在《续诗话》中,载录了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简长、贵城惟凤、淮南惠崇、江南宇昭、峨眉怀古等九僧之名。九僧中惠崇诗名较著。希昼称他“诗名在四方”(《书惠崇师房》),方回亦云:“九僧之七惠崇,最为高者。”(《瀛奎律髓》卷四七)
惠崇,建阳(今属福建)人,一说淮南人。他擅长绘事,《韵语阳秋》卷十四说他“善为寒汀烟渚、萧洒虚旷之状,世谓‘惠崇小景’,画家多喜之”。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都有诗赞扬他的画艺。惠崇诗学晚唐,长于五律,善于白描,讲究句法锤锻,喜写林泉雅趣,同他的画风具有相同的特色。如《访杨云卿淮上别墅》:
地近得频到,相携向野亭。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望久人收钓,吟馀鹤振翎。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
诗写访友中宾主郊外闲步所见原野景物。首联发端于访友踏青,尾联收绾到趁月晚归,中两联写景由远而近,由无我的客观纯景写到纳入宾主行迹的主客观交融之景,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下语精当简洁,充满悠闲萧散的情致。此诗第二联因截取唐人司空曙、刘长卿语合成,时人曾戏为打油诗予以讥诮。然刘攽《中山诗话》、方回《瀛奎律髓》均不以为病。其实讽咏古人诗多,偶而取为己用,只要运化得当,并与全诗融浑一体,也是无妨为佳作的。惠崇的另一首五律《赠文兆》,写自己寓居京寺的生活情景,也颇闲淡而饶有韵致:
偶依京寺住,谁复得相寻。独鹤窥朝讲,邻僧听夜琴。注瓶沙井远,鸣磬雪房深。久与松萝别,空悬王屋心。
此诗中间两联下字精稳,创境清寂,纪昀评:“中四句幽而不僻”(《瀛奎律髓》纪批)。其写斋寺生涯,也颇具特色。惠崇尝作《摘句图》一百联,刊石于长安,一时为人传诵。冯舒云,九僧诗“大抵以清紧为主,而益以佳句,神韵孤远”(《瀛奎律髓》评语)。大抵而言,工于写景,着力磨炼中间四句,诸人气韵大体相似,而变化较少,惠崇诗略可代表。《九僧诗集》已佚,九僧的某些诗作,见于《瀛奎律髓》、《宋诗纪事》诸书。今有辑本。
魏野(960—1019),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今河南陕州区)人。家世业农。他生于赵宋建国之初,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半个世纪的承平时代,无意仕进,不求闻达;但与达官显宦多有唱酬,一时诗名颇著。尝于陕州东郊手植竹树,构建草堂,弹琴吟啸,徜徉其中。大中祥符四年(1011),真宗西祀汾阴,遣陕令召之,魏野以“资性慵拙”、“早乐吟咏”、“麋鹿之性,顿缨则狂”等为由,辞不应诏。他布衣终生,死后追赠著作郎。著有《草堂集》十卷,大中祥符初已传至契丹。后其子魏闲重编为《钜鹿东观集》。前者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后者有《峭帆楼丛书》本。
作为岩穴高人隐士,魏野气格狂放清逸,处世耿介不群。有人赠诗称他:“怪得名称野,元来性不群。”(《续温公诗话》)九僧中的宇昭《赠魏野》诗,描述他的日常生活,也有“别业唯栽竹,多闲亦好奇。试泉寻寺远,买鹤到家迟”之句,由此可以见出他的为人志趣。魏野诗多写山林生活的闲逸乐趣,如:
春暖出茅亭,携筇傍水行。易谙驯鹿性,难辨斗鸡情。妻喜栽花活,儿夸斗草赢。翻嫌我慵拙,不解强谋生。
——《春日述怀》
诗人春暖出屋,扶杖临水,周围有温驯的野鹿,矫健的山鸡,妻子手植的花卉蓓蕾初开,儿童斗草归来夸耀得胜,这充满生气的村野生活,倒反衬出自身拙于谋生的疏放脾性。诗中“暖”、“喜”、“夸”、“赢”等字体现出诗人心境的安逸惬意,三、四两联则隐寓他忘机无争、知足平和的意蕴。《书友人屋壁》也是对高人雅士日常林泉生活的真切描写: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闲唯歌圣代,老不恨流年。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第二联以精工的对仗,写高人的生活细节,极见幽居雅兴。全篇笔致潇洒,语言简淡,充溢着冲淡闲雅、悠游自得之趣。诗人写林泉生活的佳句也颇多,如“成家书满屋,添口鹤生孙”(《闲居书事》)、“闲闻啄木鸟,疑是打门僧”(《冬日书事》)、“数声离岸橹,几点别州山”(《题普济院》)、“身犹为外物,诗亦是虚名”(《和王衢见寄》)等等,都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魏野某些七言诗偶有壮语,如《登原州城呈张
从事》中“日暮北来唯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寒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二联,境界也较开阔。其七绝也有明畅可诵的佳篇,如《清明》、《寻隐者不遇》等。魏野与寇准时有唱酬,据《古今诗话》载:“寇莱公典陕日,与处士魏野同游僧寺,观览旧游,有留题处,公诗皆用碧纱笼之,至野诗则尘蒙其上。时从行官妓之慧黠者辄以红袖拂之。野顾公笑,因题诗云:‘世情冷暖由分别,何必区区较异同。但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这则文坛雅话,既反映出封建时代尊官贱民、文以人重的人情世态,也表明魏野的诗作还时而体现出某种幽默感和讽谕性。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早年曾漫游江淮间,后归杭州,结庐西湖孤山,养鹤种梅,不娶不仕,隐居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因以高节善诗闻名当世,一时名公钜卿多与之游,朝廷长吏亦时有馈遗。他与梅尧臣、范仲淹、陈尧佐等人互有酬唱。梅尧臣称其为人“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林和靖诗集序》)。范仲淹亦以“风俗因君厚,文章到老醇”(《寄林逋处士》)之句,赞其人品诗品。林逋曾自谓“黑头为相虽无谓,白眼看人亦未妨”(《湖山小隐》),道出他狷介乐道的个性。他清苦独身,年六十二而卒,赐谥和靖先生。林逋诗随写随弃,多有散佚,其诸孙大年掇拾所作
,编为集,请梅尧臣作序。今存《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存诗近三百首。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林逋是一个性喜风月、悉心诗艺的布衣诗人。他不期通显,不求荣名,唯独对写诗牵思萦虑,雅兴不衰。曾有诗云:“风月骚人业,相传能几家”(《诗家》);“只缘吟有味,不觉坐劳神。寄远情无极,搜奇事转新”(《诗魔》)。可见他对艺术的追求和酷爱。林逋诗除赠答唱酬外,主要是写自然风月和隐居情趣。由于他结庐孤山数十年,幽雅的生活环境供给了他独特的诗料,因此杭州湖山胜景便成为他诗歌的重要主题。如《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诗人住所临近孤山寺,他经常来此饱览湖山佳景,此诗即写由寺内端上人僧房眺望所得。全诗由“望”字生出。首联破题,点明“望”的立足点,暗示视野开阔。画轴在“望”中依次展开,层林中的佛寺,棋盘似的架田,秋空里的飞鸟,夕阳下的炊烟,处处呈现出一片幽寂萧散的意境,触发起诗人眇远幽邃的遐思。篇末收到诗人爱悦此地秋光,准备日后重来观赏冬景。诗中“孤山塔”、“林间寺”、“葑上田”,无不显示出钱塘风物的鲜明特色,而“阴沉画轴”、“零落棋枰”的巧于取譬,更引起后人的激赏和仿效。林逋笔下的钱塘风光,还善于织入诗人的自我行迹,渗透作者翛然物外的隐逸情调,《湖楼写望》、《湖山小隐》、《小隐自题》等,都是这方面的佳篇。如: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馀。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小隐自题》
诗人以明畅如话的语言,描绘了清幽闲静的隐逸环境,句句贯注着主人公愉悦自然、恬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中两联景中有人,人与景融合为一,收尾借赞画而寓自赞之意,真可谓句句精妙,一气涌出,兴象深微,毫无凑泊之迹。林逋的写景佳句,如“夕寒山翠重,秋静鸟行高”(《湖楼写望》)、“片月通萝径,幽云在石床”(《湖山小隐》)、“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宿洞霄宫》)、“雪竹低寒翠,风梅落晚香”(《山村冬暮》)等等,均有一种天然雅洁的气韵,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画意美。
孤山盛产梅花,林逋所居多植梅畜鹤,因而他的咏梅诗尤负有盛名。方回说:“和靖梅花七言律凡八首,前辈以为孤山八梅。”(《瀛奎律髓》卷二十)其中《山园小梅》其一最为脍炙人口。诗云: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此诗首联以“众芳摇落”反衬梅花的独占风情,颔联正面描绘梅花的形影和芳香,颈联借禽、蝶的被吸引,侧面烘染梅花的格高质美,尾联收到自身以清诗赞梅,章法严整缜密。“疏影”、“暗香”两句,虽系点化南唐江为的残句,由于改“竹影”为“疏影”,易“桂香”为“暗香”,抓住了梅花疏淡幽香的特色,且又借清溪、夜月来作衬映,这就巧妙地刻画出梅花的骨秀神清,于梅品极为切合,因而赢得了历代骚人词客的称赞。“名字不须深刻石,暗香疏影满人间”(《梅
诗话》引蜀僧居简吊和靖诗),后人凡赋梅花,往往想到林逋,如姜夔咏梅的自度曲两阕以“暗香”、“疏影”名调,即是一例。林逋其他的咏梅佳句,如“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横隔片烟争向静,半粘残雪不胜清”(《梅花》)等,也很受人爱赏。梅花清淑贞静、孤芳自守的风韵,与林逋追求雅洁的襟怀正相契合。诗人借物遣怀,写花寄意,花品、诗品、人品浑化合一,这正是林逋梅花诗的重要特色。
林逋喜写近体,擅长五律和七律,章法细密,用笔工致。他有一首临终明志的七绝说:“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这可视作他一生为人的总结。清苦自守,不慕荣利,绝不谀上邀宠,而愿在一种高逸淡远的境界中求得自我满足,这种隐士生涯和审美追求,体现于吟咏,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韵。梅尧臣称其诗“平淡邃美,咏之令人忘百事”,“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林和靖诗集序》);《宋史》本传谓其诗“澄淡峭特多奇句”;《四库全书总目·〈和靖诗集〉提要》亦云:“其诗澄淡高逸,如其为人。”这都道出了林逋诗歌的基本风调。
西昆体是北宋建国半个世纪后在馆阁文人中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景德二年(1005)秋,宋真宗命王钦若、杨亿等人聚集内廷藏书的秘阁编纂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杨亿等人在修书期间互相唱和,另外还邀约未参加修书的张咏、舒雅、丁谓、钱惟济等参加,到大中祥符元年(1008)结为一集,由杨亿作序。杨亿把秘阁比为西北昆仑群玉山上的先王藏书府(掌故出自《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因取名为《西昆酬唱集》,今有《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出版的王仲荦注本等。集中共收录杨亿、刘筠、钱惟演、李宗谔、陈越、李维、刘骘、丁谓、刁衎、任随、张咏、钱惟济、舒雅、晁迥、崔遵度、薛映、刘秉等十七位作者的五七言律绝诗二百五十首,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的作品二百多首,占全部作品的五分之四以上,因而三人被目为西昆体的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他们都是富有才华、身居秘阁的文学侍从之臣。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少有文才,年十一,太宗召试诗赋,下笔立成,深受嘉赏,授秘书省正字。十九岁赐进士及第。直集贤院,迁著作佐郎。真宗即位,拜左正言。后历任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曾预修《太宗实录》、《册府元龟》。前书八十卷,虽由钱若水主修,而杨亿独草五十六卷;后书与王钦若同总其事,其序次体例、群僚分撰篇序,皆经杨亿删定。杨亿为人耿介,天性颖悟,文格雄健,才思敏捷,喜诲掖后进,终生不离翰墨。著述甚多,今存《武夷新集》二十卷,有《四库全书》本、《浦城遗书》本等。
刘筠(971—1031),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人。真宗咸平元年(998)进士,释褐馆陶县尉。真宗、仁宗两朝,历任秘阁校理、翰林学士、尚书礼部侍郎、枢密院直学士等职。丁谓擅权,曾申请外任。参预纂修《图经》及《册府元龟》,三度知贡举。史称其“性不苟合,临事明达”。初为杨亿识拔,后与之齐名,时号“杨刘”。著述多佚,今存《肥川小集》,有《两宋名贤小集》本。
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临安(今属浙江)人,吴越王钱俶之子,少补牙门将,从父归附宋朝,因博学能文,召试学士院,受到真宗称赞,诏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后迁翰林学士、工部侍郎、枢密副使。仁宗即位,拜枢密使。后被劾落职,判河南府。钱惟演趋附权势,希冀进用,颇受讥议。但他家富图籍,雅好读书,与杨、刘齐名,喜奖掖后进,一时文士多出其幕府。
杨、刘、钱三人在文学上主要以创作和倡导西昆体著称。西昆体的一般特点主要是:其一,取材于翰院文士的日常生活和个人雅趣,多为唱和、赠答之作,往往数人同咏一题,所谓“更迭唱和,互相切劘”。其二,全写近体,讲究音节铿锵,词采妍丽,对仗工整,组织精致,锻炼时有新警之处。其三,取材博赡,典实密丽,但诗意晦涩,有饤饾堆垛之嫌,乏清虚爽畅之韵。其四,标榜仿效李商隐,刻玉雕金,织锦编绣,“研味前作,挹其芳润”,流香艳于行间,一以细腻风流为贵。
不过西昆体不同于初唐的应诏、应制和内廷贵家的园林宴集之作。它并不一味地歌德颂圣、铺陈华筵和流连风月,酬唱集中也有述怀诗,如杨亿的《受诏修书述怀》、《偶怀》、《怀旧居》等诗及刘筠的和作,都表达了一种警觉宦海风险,希图功成身退的志趣。两人都是性情耿介、颇尚风节的文人,联系当时的官场矛盾,可以感到诗中所流露的情怀是真实的。集中的咏史之作较多,如《始皇》、《汉武》借铺陈嬴政、刘彻崇信巫术方士、祈求成仙长生故事,批判统治者的昏聩虚妄:“儒坑未冷骊山火,三月青烟绕翠岑”、“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语含讥讽,寓意深长。《南朝》、《明皇》描写南朝君主沉湎佚乐、荒淫无度和唐玄宗居安忘危、招致安史兵乱的故事,为统治者提供历史鉴戒:“步试金莲波溅袜,歌翻玉树涕沾衣”、“河鼓暗期随日转,马嵬恨血染尘腥”,精美的对句,深蕴着耐人寻绎的历史教训。咸平、景德间,朝廷日趋奢靡享乐,知枢密院事王钦若等又迎合邀宠,怂恿真宗皇帝崇信符瑞,封禅泰山,杨亿等人摄取这些历史故事,更迭酬唱,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酬唱集中《无题》、《代意》,杨、刘、钱等均有和作,他们步武李商隐,熔铸事典,精选词采,借朦胧之兴象,发幽隐之情思。如“桂魄渐亏愁晓月,蕉心不展怨春风”(杨亿)、“纨扇寄情虽自洁,玉壶盛泪只凝红”(钱惟演)等,都给人以意象婉美,雕绣满目之感。杨亿的一首《代意》可作代表:
梦兰前事悔成占,却羡归飞拂画檐。锦瑟惊弦愁别鹤,星机促杼怨新缣。舞腰罢试收纨袖,博齿慵开委玉奁。几夕离魂自无寂,楚天云断见凉蟾。
前四句用四个典故,铺陈佳人被弃被疏的痛苦悔恨,后四句描述佳人孑然独处的空虚孤寂。在丽词工对的诗句中,流动着悲凉哀怨的幽情。全诗倾入了诗人对薄命佳人不幸际遇的同情,又仿佛曲折地透露了才人志士遭忌失时的悲伤。这类诗的幽隐缜密、隐约朦胧,与李商隐诗颇有仿佛之处。酬唱集中的咏物诗,如《泪》、《梨》、《萤》等,多数铺排典故,刻镂物象,拘于形迹,意蕴单弱,价值不高。钱惟演的七绝《对竹思鹤》(见《能改斋漫录》卷一一),立意清超,韵致疏淡,有借客观物品寓一己情操的意向。只是钱氏的为人,与该诗末句“尽是人间第一流”的啸吟颇不相称,不能不令人惋惜。酬唱集中也有触及宫帷隐秘以期引起朝廷训戒的《宣曲》诗。宣曲是汉宫名,杨亿诗由“宣曲更衣宠,高堂荐枕荣”发端,以五言排律铺写历史上宫帷掌故、帝王与宫妃的淫秽故事,成二十二韵。刘、钱二人都各有和篇。当时真宗曾有召幸乐伶、宠妃荒政之事,他们咏唱宫帷艳事,意涉影射,因而触怒真宗,遂于大中祥符二年,下诏禁止浮艳文体。
总之,西昆酬唱的诗作除吟咏内廷文学侍臣的优游生活外,也不乏宣泄诗人真情实感和讽谕现实之作。在艺术上,西昆首领吸取李商隐的精整工切,仿效其无题诗的隐约朦胧,对增进诗歌语言的幽邃性、凝练美不无意义。但由于西昆诗人的生活内容毕竟失于贫乏,又过于弄斤操斧,常以切对为工,以编织故实争胜,流入为文造情一路,在诗坛上不免产生消极影响。《四库全书总目·〈西昆酬唱集〉提要》说:“其诗宗法唐李商隐,词取妍华而不乏兴象。效之者渐失本真,惟工组织,于是有优伶
撦之戏。”这就比较公允地指明了西昆的得失。西昆体在宋初影响很大,“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六一诗话》)。所以黄庭坚把杨亿与王禹偁并称:“元之如砥柱,大年若霜鹗。王杨立本朝,与世作郛郭。”(《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其七》)单从当年在文苑所产生的影响来说,这样的评论是有一定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