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说的话非常重要,但不如你说话的出发点重要。你或许知道,语言只占沟通内容的7%,辅助语言(语气、语调、落在某个或某些词上的重音)约占35%,剩下的58%则是肢体语言。如果这千真万确,那么你可能会同时在“说”两三件不同的事。请想象一下你和孩子相处的情景,你嘴里在说“我只想帮你”,你的辅助语言却在说“我对你很失望”,你的肢体语言则在说“你最好乖乖听话,不然就等着瞧”!
就我个人而言,我曾试图用积极正向的话语鼓励孩子,同时很清楚自己对孩子感到失望,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他们。有时候,我打趣的话语令人捧腹,但有些时候,同样或类似的话语仅仅是为了掩饰讥讽,因为我对孩子不耐烦。很多时候,这种混杂的信息会让孩子困惑不安。
有时候你感到焦虑,或是因为失望而伤心,说话的语气却像在发火;或者,你的语气似乎很平静,实际上却感到受挫。有些父母似乎忘了,孩子在能理解父母所说的内容之前,就已经读懂了父母的肢体语言和语气。因此,你也许会得出结论——为了真正有效地与孩子交谈,父母的沟通方式必须融合语言、辅助语言和肢体语言。但是,你往往会忽略其中存在一个巨大的挑战:沟通大多是无意识的,尤其是当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或遇到危机的时候。
是的,情绪反应通常是无意识的。因此,情绪反应会影响沟通,我们却没清醒意识到自己在“说”什么(言语、语气、肢体语言),以及自己以这种方式说话到底是为了什么。事实上,育儿行为(包括沟通)有两个基本动机:一是爱,二是控制。如果你不是用爱引导孩子,就是全凭情绪开口,试图用负罪感和恐惧来控制孩子。后文会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说到采取行动,父母永远可以在“爱”和“控制”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你不是爱孩子,就是试图控制他们。
为了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沟通方式,学会进行适当的航线修正,我想介绍一下我提出的一个模型。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模型,我想先讲一个故事。事实上,那是我的亲身经历。不过别担心,故事很短。
人们都说,童年是快乐的时光,充满玩乐和喜悦,但我不是其中一员。我本质上是个心地善良的男孩,从小就拥有沟通天赋,充满创造力,极具想象力,风趣幽默,深受所有邻居的孩子喜爱,总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喜欢玩玩具,也喜欢跟朋友相伴,可是……有些时候,我觉得生活可怕又痛苦。
人生旅程中有许多颠簸起伏,包括感情受挫、失去朋友、长辈去世,更别提恐怖的噩梦、父母对我“表现不好”的惩罚,以及兄弟姐妹间的争吵了。长到三四岁的时候,我已经不觉得世界是个游乐场,只觉得它既有痛苦也有快乐,既有幸福也有悲伤。尽管我天生外向,也得到了许多优秀人士的照料,但我清楚地意识到了人有多容易受伤。因此,我认为最好学会尽可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除了小心翼翼地避免身体受伤,我还开始研究如何控制周遭环境,以避免情感伤痛、心碎和在亲密关系中遭遇不幸。我发现愤怒是很管用的工具,可以用来压抑受伤的感觉,阻隔伤害或威胁我的人。
我还学会了操纵他人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我最大的需求就是在每个人心中占据特殊地位。如果别人不听我的操纵,那我也有愤怒作为依靠。于是,我给自己打造了一套盔甲,用来控制周遭环境,确保自身安全。接下来,我又学会了操纵别人的方法,以便满足自己的需求。最后,我用“面子”或者说人格面具掩盖了这一切,通过给自己归属感的方式与别人互动,不给他们太多机会接近我或伤害我。就这样,我在人世间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这个模型有很多叫法,取决于我想用它来解释什么,所以这一次我们就叫它“圆圈模型”(circles model)吧。在这本书中,它代表每个人的人生旅程。接下来,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但我必须承认,我的理解并不完备。这个模型具体分为以下几部分。
·量子场
这一圈代表你在化为人形、呱呱落地之前的存在。我对它的理解极为有限,但它似乎是个不错的起点。你曾经并不在人世,后来呱呱落地,然后继续生活,你对自己出生前的状况毫无记忆,毫无觉察。为了理解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说“量子场”是进入人世的大门。另一种理解方式是视它为“意识场”,一切都缘起于此,也终将回归于斯。我用一个黑圈代表它的存在,但事实上它没有任何维度,因为它不受时空限制。在我的工作坊中,我称之为“妙不可言的存在”(the ineffable)。
·本质
这里指的是你的基本天性,那个天赋异禀、才华横溢、美妙万分的存在,它早在你形成有意识的人格之前就已存在。每个人的本质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本质中都充满天赋与才华,但其中许多终其一生都不会得到开发,甚至不会被觉察。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任何一种天赋。许多人求助于咨询师、通灵师、占星师或其他老师与权威人士,请他们帮助自己发掘本质中的这些美妙特质。事实上,似乎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的天赋,但没意识到自己知道。
·脆弱
当你开始认同自己的肉身存在局限性时,就很容易埋没自己的本质。请试想一下,你是个弱小的生灵,要花一两年时间才能学会走路。你大概能想象得出,自己的双腿双臂有多么虚弱,自己有多容易被撞伤或擦伤。你越是认同自己是肉体凡胎,而不是天赋异禀的存在,就越会意识到肉体的局限性。接下来,你会产生恐惧。恐惧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要情绪因素,它会让你觉得,在辽阔无际、潜藏危险的世界中,自己既渺小又脆弱。恐惧会渗入你的梦境,让你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遭到抛弃,让你产生寻找安全保障的需求。需求也是强化你脆弱感的重要因素。你需要的太多,拥有的却太少。这种观念会强化你对外界和他人的依赖,需要外界和他人来满足你的需求。这会导致你忘记自己内心拥有的财富。
脆弱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我在这本书里经常提到的,它涉及你的感受。你可能不记得自己有多常感到无力、无助、孤独、不配、无足轻重、被抛弃、心碎、迷失……但这些都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感受,是人类脆弱感的组成部分。
·安全、控制、防卫与操纵区
最终,你在自己的安全、控制、防卫与操纵区栖居下来。像我一样,你找到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方法,主要防御武器是愤怒。它要么让你对威胁你的人大发雷霆,退回冷漠或内心狂怒状态;要么让你运用讽刺、挑拨离间或其他更狡猾的方法,在表现得不冷不热、疏远甚至友好的情况下对目标发起偷袭。像我一样,你也学会了操纵别人的方法——从施加恐吓到施展魅力,从慷慨大度到狡猾欺诈——好让对方满足你的需求。这些方法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有着相同的目标,那就是满足你对重要性、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求。
·面子
这是你闯荡人世的方式。社会看到的你是一副面孔,朋友看到的是你稍显亲密的样子,潜在伴侣则会看到你个性中最精彩的一面。你的“面子”或许看起来强大迷人,严肃庄重,谦逊善良,软弱无害……存在无限种可能性,但无论你选择哪种,它都 不是你的本来面目 。安全、控制、防卫与操纵区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就连你在安全、控制、防卫与操纵区看到的那个脆弱的存在,也不是真正的你。
如果说存在“真正的你”,它很可能是通过量子场之门进入人世的那个充满天赋、极其重要的奇妙存在。在生活中,你已经多次触及过那个存在。它会在你发挥创意时显现出来,无论你是扮演画家、雕塑家、老板、律师、老师还是铺路工。你可能没有觉察到那个本质,因为:(1)你认为自己是那具肉体和它相应的名字,而不是真正的你——那个充满天赋的存在;(2)那种感觉如此自然,如此顺理成章,以至于你没有多想,也没有重视;(3)你运用那个天赋满足自己对归属感和重要性的需求,所以没有专注于创意过程。
那么,这个模型与养育子女或亲子沟通有什么关系? 处处都有关系 !我在前文提到过,你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话的出发点。上述模型代表你和你的孩子,你们双方都持续从模型中的某一圈出发,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或)采取行动。这意味着,如果你从安全、控制、防卫与操纵区出发对孩子说话,哪怕你嘴里说出的话充满善意与关怀,辅助语言和肢体语言也会反映出你的立场。而在亲子冲突中,你很少会说出善意的话语。
例如,有一位叫优子的妈妈,她的儿子健一在学校里成绩很差,回家后也不好好学习。被老师喊去学校,得知孩子表现不好时,父母通常的反应是恼火。因此,被老师叫去学校的优子回家后,对十二岁的健一憋了一肚子火。但根据过往经验,优子知道,如果她冲儿子大吼大叫,儿子就会拉下脸来,对她说的话毫无反应。此外,她正在读一本书,书里讲的是如何与孩子交谈,好让孩子配合。
这一次,优子回家后保持冷静,试着跟儿子讲道理,向他解释只有取得好成绩才能进入好大学。那么,妈妈冷静的举动是否让健一敞开了心扉?并没有。他闷闷不乐地钻进了“壳”里,默默地想出了更有创意的方式,以便逃避做作业。优子逼自己忽略儿子噘起的小嘴。虽说她真的很想狠狠扇儿子几个耳光,但她并没有那么做,而是问儿子怎么看自己糟糕的成绩,是什么导致他不愿意学习。
结果呢?健一没有回答。优子只好拿枕头蒙着脑袋尖叫。她清楚自己很爱儿子,但此时此刻,她一点也不喜欢他。她觉得儿子大概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需要向专家求助。可是,她不希望别人知道儿子有心理或情绪“问题”,因为那太丢面子了。况且,健一可能会坐在心理医生的办公室里,对医生露出与刚才一模一样的噘嘴表情。
优子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你孩子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
这种情形很像冰山,因为底下潜藏的东西比表面上看到的多得多。从表面上看,优子对健一很愤怒并试图控制怒气,健一则对妈妈消极发怒,似乎还烦恼不安。在这些表现背后,两人都出现了一系列复杂情绪,都体会到脆弱的感觉。不过,母子俩是以防卫、操纵的态度进行互动的。从表面上看,健一似乎很顽固,但在这种表现的背后,他缺乏安全感。他的理智不理解自己体验到的痛苦,他也不想让妈妈看到自己的痛苦,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行。他只想一个人待着。
与此同时,优子心中满是对儿子的担忧,也为自己育儿失败感到羞愧,为自己不是个好妈妈(或好太太)感到焦虑。她并不了解这些,只是觉得难受,希望糟糕的感觉消失。她觉得,如果健一能变成优等生,自己的感觉就会好得多,她讨厌的那个噘嘴小浑蛋也会消失。因此,她停驻在自己的安全、控制、防卫与操纵区,健一也停驻在他自己的安全、控制、防卫与操纵区。这么一来,母子俩的沟通又能有多少效果?
说到底,退回安全、控制、防卫与操纵区的孩子不太可能配合你,因为在那个区域里根本不存在对双方都有利的有效沟通!请试想一下,妈妈试着跟健一讲道理时,健一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在他听来,妈妈说的每句话都像是批评、指责、批判和人身攻击——一个人处于防卫状态时,会把别人抛来的东西通通视为攻击。
而一个人说话充满防卫时,则是感觉对方的做法对自己构成了威胁。例如,在优子看来,健一拉下脸、噘起嘴的模样是顽固叛逆的表现。简而言之,儿子的那副模样是在挑战她的权威。如果没有了权威,她就会失去控制权。这种情况促使许多父母采取了孤注一掷的做法。
情绪不成熟的人(也就是世上大多数人)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站在防卫、操纵的立场开口说话时,另一个人也站在同样的立场听对方说话(你知道吗?几乎所有战争都是站在“自卫”的立场发起的,哪怕是挑起战争的入侵者,也是这么认为的)。那么,当你和孩子都站在防卫立场进行沟通时,怎么才能找出和谐的解决方案?答案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你们沟通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根据沟通的目的和目标,具体可分为两类做法:一类是管用的,一类是不管用的。
就实现目标而言,不管用的目的包括:
·坚持己见;
·掌控对某人的支配权;
·为你的行为辩护,无论它是多么错误、不适当、效率低下、令人费解;
·操纵他人,让对方做你希望他做的事;
·证明你的重要性;
·让你能得偿所愿;
·使问题消失不见。
就实现目标而言,管用的目的包括:
·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共识;
·修正前进路线;
·滋养和谐关系;
·承认冲突或问题让你觉察到的脆弱,以便有效应对;
·彼此认可对方的天赋和本质;
·在情绪成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你更喜欢哪种做法?就我个人而言,上述两种做法我都试过。我可以做证,不管用的做法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痛苦,永远不会得出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只会造成亲子隔阂加深,使双方产生警惕感或不信任感,有时还会留下久久难以愈合的情感伤痕。即便我运用从教人有效沟通的书里找到的技巧和工具,最终我还是对自己或孩子感到失望(接下来我会解释为什么)。
有时候,仿佛奇迹出现一般,我恰巧采用了管用的做法,体会到了发自内心的平静,与儿女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深深赞赏他们的本质。至于问题或冲突的起源呢?它通常会消失不见,仿佛它出现的真正目的是引导我们成长。正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所说,我们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成长将问题抛在身后。
管用的沟通方式比我们惯用的标准沟通方式困难得多——显然是这样的,否则我们会更常采用前者。但人类的基本天性就是如此,争论、发怒、指责、批判、威胁、下通牒,要比诚实、负责、愿意认错容易做到得多。在跟自己的孩子打交道,尤其是跟青少年打交道时,情况更是如此。但我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父母跟青少年子女处不来,是因为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滥用了权力。我们安全地待在自己的安全、控制、防卫与操纵区里,深知孩子事事都要依赖我们,每当孩子试探父母权威的边界时,我们就把自身意志强加给他们,无论那么做会多打击孩子的信心,或是导致他们多怨恨我们。
反之,如果我们采用更平等的沟通方式,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让他们逐渐形成内在权威和自我导向意识,他们就能以健康的方式试探我们的权威。我们可以 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百分之三百”原则——百分之百的诚实,百分之百的负责,百分之百愿意承认错误并接纳自己的错误。假如能回到过去,让一切重来,我们会改变哪些做法?
好吧,首先要明确你希望遵循的沟通原则,然后意识到将那些健康原则融入自身行为可能会遇到的阻碍。但在此之前,我要问你一个问题:你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否有效且令人满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要接着问:是不是以下某一点影响了你与孩子的沟通?
·坚持己见;
·你试图掌握对孩子的支配权;
·你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同时谴责孩子的行为;
·你试图用某些东西操纵孩子,例如威胁、惩罚、收买或讨价还价;
·你试图让孩子感激你为他们做的一切;
·你试图确保自己能得偿所愿,无论孩子感受如何;
·你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让问题消失。
上述倾向都会影响沟通结果,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你说的话。这些倾向存在于你的语气和肢体语言之中,从你幼年时期就已形成,好让你远离不适或痛苦。因此,如果你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自己免受不适感的影响,那么你就会在育儿过程中犯下大错。育儿体验通常都会令人感到不适,孩子则是不适感的优良导体。有时候我觉得,我的儿女自带特殊工具,就是为了让我经常感到焦虑、不耐烦、沮丧、悲伤和愤怒。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每当孩子做了惹恼我的事时,我就需要做出选择:是接纳并获得成长,还是抗拒并原地踏步。他们不断向我发起挑战,让我暴露局限,促使我做出艰难的决定:是不断成长,还是继续表现得像个孩子。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只不过是因为经历了孩子的自然发展阶段。对我来说,问题在于,尽管这些发展阶段有据可查且能够预测,但每个孩子 如何 经历每个阶段,却是独一无二、无法预测的。
如果你不愿意迈向情绪成长,为人父母的日子就会很难过。
假如你发现目前的沟通方式毫无效果,想要采取更明智、更有效的做法,不妨随我们来看一看可能阻碍你前进的因素。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化解或改变这些因素,为更可取的方法让道。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将深入研究安全、控制、防卫与操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