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沟通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大多数亲子之间的沟通,尤其是在发生冲突时,通常是这样的:
但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如果像这样对孩子说话,效果会更显著: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引导、劝告都属于沟通,因此关键在于弄清是什么促使你以现有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哪怕这种方式效率低下、毫不健康,或是对亲子关系有害无益。
这本书并不是要告诉你在哪种情况下该对孩子说哪些话,而是想确保你说的话对亲子双方都最有好处。我确信,你像我一样,肯定是一心只想为了孩子好。但就我而言,至少是有些时候,我的愤怒、沮丧、不耐烦、失望或焦虑(有时甚至是上述所有情绪综合起来)会给亲子互动蒙上阴影,而其中大部分情绪都是无意识的。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句,本书中会频繁提到“无意识”(uncons cious)这个词。因为,无论你是希望了解自己和孩子的行为,还是想弄清这些无意识行为是如何相互促进的,“无意识”这个概念都极其重要。虽然这个词有多重含义,但在这本书中,它指的是你心智中能做出决策、驱动行为、存储被压抑的感受与态度的那一部分,而你完全没有觉察到上述情况发生。比如,你可能无意识地洗着碗,脑子里想着明天要做的事,突然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放洗洁精;你可能无意识地冲孩子大吼大叫,却不知道是什么情绪驱动了自己的行为。事实上,父母采取的大多数无效行为通常都是无意识的。
说实话,你所说、所做的一切并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好。我这么说丝毫不带批判意味——因为人生来就不完美,会犯很多错。因此,父母往往会在亲子关系中犯错。这不要紧,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应对这些错误。现实一点吧,你可能会犯很多很多错!而你应对这些错误的方法基本可以分为两种——要么是抗拒,要么是接纳。
抗拒错误有以下几种方式:
·否认你犯了错(你可能会想:我父母就是这么对我的,结果不是也挺好的?所以,你也可以如法炮制)。
·用虚假的道歉为你犯的错辩护(你虽然对孩子说了抱歉,但随即表示你刚才那么做是为了他们好,然后让伴侣或其他家长赞同你的做法)。
·宣称出现这种情况是孩子的错,所以你犯错也是他们的错(你几乎是在责怪孩子逼你做出了这种情绪反应)。
抗拒错误最终造成的问题在于,你可能会一遍又一遍犯下同样的错误,而每次都得到同样的无效结果,你逃避错误和责任,然后让这个恶性循环继续下去。你会坚持认为都是孩子的错,因为他们不配合或不服从你,所以他们才是要改变的人。结果呢?你什么也没学到——没有得到成长,也没有迈向情绪成熟。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你会接纳错误:
·认识到它们是错误;
·对它们负全责;
·探索可能需要的调整。
我确信,你与孩子的许多互动都明智且有益,所以我不是说你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但当错误出现时,如果你能更多地将它们视为“航线修正”,也许会更有好处。
我把犯错看成是飞机偏离航线,或是帆船偏离预定目的地。你要做的就是航线修正,而这正是飞行员和水手们 反复 做的事。想象一下,他们如果拒绝承认自己偏离了航线,或者把驾驶飞机或帆船时经常发生的这种问题归咎于别人,那也未免太荒唐了。你如果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养育子女。人无完人,你会经常偏离自己设定的路线。接受这一点,能让你看到自己在哪里偏离了航线,并做出适当的修正。但是,如果你拒绝接受要为导航负责的人是为人父母的你,那你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我曾写过一部关于亲密关系的作品,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模型,叫作“百分之三百的关系”,包括:
·百分之百的诚实;
·百分之百的负责;
·百分之百愿意承认并接纳自己的错误。
目前来看,我和我遇见过的所有人,都没能达到上述的高标准。但只要是尝试过的人都说,哪怕是百分之一的提升,也能取得丰厚的成果。现在,我只想强调其中第三点:承认并接纳你犯的错。公开谦逊地承认错误,不仅会使你的亲密关系发生健康的转变,而且会让你的个人成长与情商得到提升。
我常常指出父母很需要成长,这听起来可能有点侮辱人,但请想一想,根据著名婚姻专家戴维·史纳屈(David Schnarch)博士的说法,当你离开原生家庭时,无论你的实际年龄有多大,情绪年龄都跟你父母一样大。
我在社交、工作、举办讲座和做咨询的过程中遇见过成千上万的人,从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类的情绪成长远远落后于身体和智力的成长。看电视剧和新闻的时候,我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反复强化。看着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冲突,我意识到,肩负重大政治责任的成年人有时会幼稚得令人难以置信。就我个人而言,十八岁离开家的时候,我的情绪成熟度可能只有六七岁。我凭直觉估算出,我父母的情绪年龄也差不多是这么大——但我的几个兄弟姐妹给他们估算的年龄更低!
不妨回顾一下你的童年,想想你的父母是如何处理问题和人际冲突的。他们有多经常任凭愤怒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有多经常屈从于自己的焦虑,对你表现出沮丧或不耐烦?当然,这不能全怪他们。他们只是凡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情绪成熟度做到最好。
问题就在于,你只能根据自己的情绪成熟度采取行动,因为无意识的情绪体验会引导你的行为,导致出现以下情形:
1. 你发现,孩子本该做作业,却在玩游戏;
2. 你变得很恼火,或许还有点焦虑;
3. 你没有意识到的情绪被触发了;
4. 你冲孩子大吼大叫,指责、威胁、批评孩子,甚至大打出手;
5. 孩子不乐意地放下游戏,开始学习,但心怀怨恨,觉得你对他不公平;
6. 你离开时感觉有点糟糕,但对孩子乖乖听话的表现感到满意;
7. 你强化了自己的信念,认为这么做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做法,因此从不怀疑存在更有效、更成熟的育儿方式。
你如果想以更多的智慧、善解人意、耐心、信任来指导、劝告并管教孩子,那么在情绪成长这方面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你如果不承认自己犯的错误,不致力于从中吸取教训,不进行适当的航线修正,就不可能实现情绪成长。
我在三十四岁那年初为人父,当时我的情绪年龄大概只有八岁。当孩子们离开家时,我可能已经长到了十一二岁—— 也许吧 !如果没有“百分之三百的关系”模型的指导,我甚至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肯接受自己犯了错,不肯承认自己偏离了航线。
结果,我原地兜圈,总是犯同样的错,然后拒绝认错,最后什么东西也学不到——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往复。每隔一段时间,我会停下来,审视自己在做什么,又是什么让我这么做的。在那些时候(这种情况极其罕见),我会鼓起勇气向太太和孩子们认错,下定决心下次会用更多的爱与智慧加以回应。这小小的一步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它让我们全家无比和睦,每个人都感觉和他人亲密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