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我是剖宫产出生的,没有被母乳喂养过,这让我成为21世纪肠道科学领域最佳的研究对象。要是当初我对肠道了解得更多些的话,估计我之后得的病自己都能预估出大半来。

最早我患有乳糖不耐症,可是5岁之后就突然神奇地好了。之后我的体重一直莫名其妙地上下波动。后来总算一切正常了一段时间,就在我以为日子从此太平了的时候,大麻烦来了。

我17岁那年,右腿上毫无征兆地出现了一个小伤口,一直都愈合不了。拖了一个月,我终于去看了医生,可是医生也无法确诊,就随便给我开了点儿药膏。三个星期后,伤口不但没有愈合,反而扩散到整条右腿。不久,我的两条腿、胳膊还有后背全都烂了,有时甚至脸上也出现了溃烂。幸好那是个冬天,我可以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大家都以为我是疱疹烂到了脸上,还留了疤。

所有的医生都没法解释我得的到底是什么病:“也许、可能、大概是某种神经性皮炎。”最常见的推断,要么是因为压力太大,要么就是因为心情不好。也就“可的松”(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还算有点儿效果,但只要一停用,一切又都回到了老样子。就这样整整一年,不论春夏秋冬,我都在裤子里紧紧裹一层连裤袜,只有这样,伤口的脓水才不会渗出来弄脏裤子。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决定开始自己着手研究这个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篇报道,说的是一名男子在服用抗生素之后得了与我极其相似的皮肤病。凑巧的是,我在伤口第一次出现之前的数周里也服用过抗生素!

从这一刻起,我发觉我得的应该不是单纯的皮肤病,而是由肠道疾病引发的皮肤问题。我开始把自己当成肠道患者来对待,远离所有奶制品,几乎不碰任何含麦胶 (Gluten)的食物,并服用各种各样的益生菌,尽量把自己的饮食结构调整得更健康。那段时间里,我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做了若干大胆的实验——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那时候就懂医学,估计里面有一半的实验借我个胆我也不敢做。比如有一次,我连续几个星期都在服用锌,之后几个月感觉我的嗅觉变得比狗还灵敏了。

几经周折之后,我的病总算痊愈了。尝到胜利果实的同时,我深深地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从此,我踏上了学医之路。

记得大学第一个学期有次聚会,我旁边坐了一位口臭超级夸张的男生。那臭味真是惊天动地、与众不同——既不像有些大爷嘴里的腐腥味儿,也不像一些阿姨贪嘴吃甜食留下的酸臭味儿。过了一小会儿,我就从他旁边走开了。没过几天,我听说这个男生自杀了。这件事让我一直无法释怀,我总是在想,这口臭会不会是由什么严重的肠道疾病引起的,然后这“烂掉”的肠子也摧毁了他的精神?

左思右想了整整一周,我把我的猜测悄悄说给了一个闺密听。几个月后,闺密得了很严重的胃肠感冒,饱受折磨。当我们再见面时她告诉我,她觉得我的猜想确有几分道理,这次胃肠感冒让她心力交瘁,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她都很久没有这么痛苦过了。闺密的支持让我更加有了研究动力,由此踏入了一个冷门的研究领域——肠道和大脑的关系。

近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发展迅猛。10年前,这个领域能找到的科学发表物还屈指可数;而现如今,已经有数以百计的科学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肠道究竟如何影响着人类健康?这已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新的研究方向!著名的美国生物化学家罗布·内特(Rob Knight)在《自然》( Nature )杂志中曾提道:这一领域的研究堪比干细胞的研究,甚至前景更好。

这让我对自己的选择越来越热情高涨。

大学期间,我发现肠道健康在医学界就像继子一样不招人待见。肠道是人体独一无二的重要器官——它组成了人体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统,它不仅能从食物中汲取能量,还能制造20余种激素。可是许多医生在上学期间对这个器官却所学甚少。2013年5月,我参加了一个在里斯本举行的研讨会,主题是“肠道细菌与健康”。参加会议的人不多,其中一半都来自实力雄厚的一流研究院,比如哈佛、耶鲁、牛津、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MCL)等,这些研究院的科学家们都想先睹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快。他们关起门来讨论着如此重要的研究课题与成果,而公众对此却一无所知。

确实,在通常情况下,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远远胜于草率定论。但是,有时候过于小心翼翼也会让我们错失良机。比如,科学界公认,有消化问题的患者往往伴有肠道神经紊乱。肠道会向大脑的某个区域发出信号,而该区域主要负责处理接收身体不适的信息。这时候患者会感到很不舒服,却对不适的原因一无所知。如果医生把它当成主观的心理问题来治疗,效果只会适得其反。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但都在告诉我们,有些科学知识还是应该尽早普及!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我希望能向大众普及和推广那些看似高深的科学知识。很多科学知识都封存于科学家的研究论文中,或者仅限于学者们私下讨论,而这些可能恰恰是许多患者正在苦苦追寻的答案。

许多患者在治疗陷入窘境时,便开始对现代医学感到失望,对此我感同身受。我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知道即使拥有健康的肠道也并非百病不生,所以我愿意尽我所能深入浅出地来告诉你肠道是如何工作的,和你一起分享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教你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大学攻读的是医学专业,之后又在医学微生物学院完成博士论文,这些宝贵的知识和阅历能帮助我有效地梳理和评估各种医学结论。同时,我的个人经历也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做好科普工作,让科学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我的妹妹呢?她则负责在我写书时监督我不要跑题。每写完一段我都会先读给她听,她总是听得很仔细,有时还会一脸坏笑地点评:“这段你还是重写一遍吧。”希望经过她这样“严苛”的读者在第一时间把关后,我的科普书能让绝大多数的读者都觉得有趣,而且能饶有兴趣地读下去。 tfbVHA6W9F31arjxU5v2hA1geC0uQUj/20nT5OHtRh3pq2EHzypWR9sGLQRJ89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