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有的孩子会赖床不起,一开始家长还能用温柔平和的语气叫孩子起床,如果叫几遍后孩子还是迟迟不肯起来,家长就会提高音量命令孩子“赶紧起床”。如果孩子仍然无动于衷,家长的耐心就消耗完了,开始大声训斥孩子:“快点!别逼我揍你!”我相信,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中发生过。家长和孩子之间常常因为起床问题产生冲突,我管这叫“起床战争”。
《美国医学会杂志》曾提出:“暴力叫醒”孩子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心慌、情绪低落、冲动易怒。家长因为时间紧张而焦虑,也影响自身情绪,甚至引发亲子冲突。
我们最好避免使用类似“我没时间跟你耗”“再不起床就揍你了”“不想起就再也别去上学”等话术来叫孩子起床,毕竟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如果用这种方式把孩子叫起来,孩子的心情就会受到影响,很可能一天都不开心。更重要的是,孩子带着这种情绪去学校,也很难专注于学习。
有的妈妈说:“我也想让孩子一整天都拥有好心情,可是早晨叫孩子起床很难呀,他就是不肯利索地起床,该怎么办?”
我很理解妈妈的心情,但如果静下心来想想,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不断地催促孩子来适应成人的快节奏,却忽略了孩子本身也有自己的节奏。
妈妈需要多些耐心,去发现和理解孩子的节奏,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早晨。这样,孩子不仅能在一天之初就拥有好心情,还能将这种积极的情绪带到学习中。
妈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让孩子起床的过程变得更加和谐与愉快。
以我自己为例,早晨我一般会提前10分钟进入孩子的房间,先打开台灯。台灯柔和的光线会帮我们唤醒孩子的视觉系统,让他们自然醒来。随后,我以愉快的语调对他说:“天亮了,早上好啊!”偶尔,孩子醒来后会向我伸出小手,渴望一个温暖的拥抱,这时我会俯身亲昵地抱一抱他。等我起身后,孩子基本也就随之坐起来穿衣服了。
如果你的孩子睡眠较深,早晨不容易叫醒,我建议你试试这个方法:用抚摸的方式叫醒孩子。早晨进入孩子的房间后,先轻声地说:“早上好啊!该起床了。”接着,轻轻地抚摸孩子。在抚摸孩子时,动作一定要轻缓、温柔,并且注意抚摸顺序,要从孩子的手部开始,然后是小臂、上臂、脸颊。如果在冬天,可以隔着被子操作。
在找到一种孩子喜欢且有效的唤醒方式后,就坚持使用,不要随便更换。这样可以让孩子形成习惯,并从中获得充足的安全感。
在一般情况下,孩子早起上学的时间是固定的。如果需要调整起床时间,可以提前一晚提醒孩子,让他在心理上有准备,减少突然被唤醒的不适感。
与孩子协商好起床时间后,巧妙地设置起床闹铃。可以选用孩子喜欢的轻柔音乐,或是有趣的自然声音,比如用鸟鸣声、海浪声作为闹钟铃声。记得将闹铃音量调至适中,或者设置为音量逐渐增大模式,以免突如其来的高分贝声音吓到孩子。
此外,最好将闹钟放置在孩子难以轻易触及的地方。当第二天闹铃响起时,孩子即便还想继续睡觉,也必须起身去关闭它。这样能让孩子经历一个从睡眠到清醒的过渡阶段,从而使大部分睡意被驱散。
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第二天穿哪双鞋,或者早餐吃什么。这种小小的自主权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早晨的准备中来。
还可以为孩子设计一个简单的“早晨小任务”清单。清单上包括穿衣服、刷牙、洗脸、整理床铺、喝一杯温水等小任务,每项任务完成后,孩子可以在清单上打钩。如果每天都能圆满完成任务,就在周末给孩子颁发一朵小红花作为鼓励。当小红花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孩子便可以用它们来换取一个自己心仪已久的小礼物。由此带来的成就感不仅能激励孩子更快地完成起床后的准备工作,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增加孩子对起床的期待,让每一个早晨都成为孩子的美好开始,让他们珍惜每一个与家人共度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