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莫逾亡也,身存则无失焉。
人所能失去的莫过于生命,只要生命尚存,失去的一切就能重新获得。
在我们的一生中,可能会遭遇无数的挫折与失败,财富、地位、名誉都有可能失去。然而,与生命的消逝相比,这些都不过是微小的波澜。
生命的宝贵,不仅在于它不可复得,更在于它赋予我们思考、感知和创造的能力。
只要生命之火未熄,希望之光便永存。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只要我们能负重前行,就有机会扭转乾坤。
每一丝黎明的曙光,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它提醒我们:无论昨夜多么痛苦,新的一天总会带来新的希望。
面对生活的挑战,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坚信只要一息尚存,就一定有机会修正错误,重新踏上成功的征途。
彭城之战后刘邦是如何完成逆袭的?
楚汉争霸期间,刘邦抓住项羽主力被田横牵制在齐地,西楚首都彭城防御空虚的良机,率领联军迅速攻占了彭城。刘邦踌躇满志,认为项羽的退路已被切断,反击无望。因此,他与联军的诸侯沉溺于暂时的胜利之中,日日举办宴会,纵情声色,尽情享受胜利的果实。项羽在得知刘邦占领彭城后,迅速集结了三万精锐骑兵,奇袭了刘邦联军。这场战役,项羽的军队斩杀汉军十余万人,汉军南逃至睢水,又被赶下睢水十余万,尸体堵塞了睢水。刘邦本人也被楚军包围,幸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直扑楚军,他才得以带着数十名随从突围而出,可谓败得狼狈不堪。这一战,对刘邦而言,无疑是人生中最大的挫折。然而,正是这次惨败,成为他重新崛起的转折点。
自我反思,重整旗鼓。
退守下邑的刘邦,面对联盟解体、大军覆灭的绝境,没有沉溺于失败的沮丧与悔恨之中,而是迅速调整心态,积极寻求破局之策。他深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于是重整旗鼓,调整战略。张良的及时提醒,让他意识到必须联合更多力量,方能战胜强敌。于是,他拉拢英布、彭越等诸侯,并重新起用韩信这位军事奇才。这三股力量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汉军的实力。刘邦随后成功击退了楚军的追击,稳定了战局。
逐步反攻,终成大业。
楚汉争霸的相持阶段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刘邦凭借英布、彭越、韩信等人的鼎力相助,逐步扭转了战局。最终,在韩信的率领下,汉军全线告捷,彻底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彭城之战的惨败,虽然让刘邦失去了许多,但也让他深刻反思,从而走上了更加稳健的复兴之路。刘邦从彭城之战的惨败中崛起,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更证明了生命中伟大的光辉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人生无论遭遇多大的失败与挫折,只要保持生命的存续和内心的坚韧,就有机会重新站起来,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大得莫及生也,害命则无得焉。
人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生命本身,一旦生命终结,得到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生命,作为宇宙间最宝贵的奇迹,赋予我们体验世间万物、追求梦想的力量。无论我们身处何境,拥有何等财富与地位,生命的存续始终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生命的消逝,不仅意味着个体的终结,更是对无限可能性的扼杀。
生命宝贵,我们应当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尊重和保护生命,才能创造无限可能。
因此,我们不单单要追求事业成功,也要珍惜与家人、朋友的情谊,保持身心健康,培养兴趣爱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如何平衡事业与健康?
诸葛亮被誉为“智圣”,其以卓越的才能和无私的奉献,为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政治上,他推行法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使蜀汉成为三国中相对稳定的国家;军事上,他更是多次北伐中原,虽未能使蜀汉完全统一中国,但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同时,诸葛亮还是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其《出师表》等作品至今仍被传颂。然而,长期的劳累和过度的操心使诸葛亮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仅五十四岁。
勤勉不怠,亦须保重身体。
诸葛亮,一生勤勉不懈,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若他能平衡得失之心,在繁忙的政务与军事活动之余,注重身体的调养,或许能够避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
生命消逝,遗恨千古。
诸葛亮的早逝,不仅让蜀汉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导者,也让无数后人为之叹息。诸葛亮的辉煌成就与未竟事业,都随着他的生命终结而化为泡影。他的才华、智慧和努力,虽然通过其遗留下来的作品得以延续,但他终究未能亲眼见证后世的兴衰荣辱,实属遗憾。
得失之患,启于不舍。
得失所导致的忧患和灾祸,往往源于不懂得取舍。
对得失的过度关注反映了心态的失衡。当我们过分执着于获得,不愿放手时,往往会被无尽的焦虑所困扰。这不仅限制了我们的视野,束缚了我们的行动,也可能会让我们忽视生命中更为重要的事物。
执着于名利,我们会陷入无尽的欲望旋涡中;过分迷恋私情,我们则会陷入情感的泥沼,难以自拔。
名利和私情,往往伴随着占有欲与控制欲的膨胀,这种对获得感的过度依恋,会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最终迷失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舍弃。舍弃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为了更好地迎接即将到来的事物。
只有勇于舍弃,我们才能有所获得;只有懂得放下,我们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与内心的宁静。
一名女子何以引发国家动荡?
骊姬,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妃,凭借其绝世的美貌和诡诈的策略,赢得了晋献公的极度宠爱。这份宠爱,逐渐转化为她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地位的追求。骊姬并不满足于做晋献公的宠妃,她渴望自己的儿子奚齐能够成为晋国的太子,从而掌握国家的命运。
为了实现这一野心,骊姬巧妙地设下了一系列圈套。她首先诬陷太子申生企图谋反,导致晋献公对申生产生了怀疑。接着,她利用晋献公的信任,不断挑拨离间,使得晋献公与其他公子的关系变得紧张。晋献公被骊姬的美貌和柔情迷惑,对她的话深信不疑,因此一步步走向了自我毁灭的边缘。
最终,在骊姬的操纵下,太子申生被迫自尽,其他公子也纷纷逃离晋国。晋国内部陷入了空前的混乱与动荡。
宜明辨是非,割舍私情。
如果晋献公能在宠爱骊姬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判断力,明辨是非,不被个人情感蒙蔽,他或许能够及时识破骊姬的阴谋,并采取措施予以阻止。然而,他对骊姬的过度依恋和不舍,使他失去了判断力,最终导致了晋国内部的动荡与不安。
内乱频发,国势日衰。
晋献公去世后,晋国内部爆发了激烈的权力争夺战。尽管骊姬成功地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登上了王位,但仅仅一个月后,晋献公的股肱大臣、太子申生的坚定支持者里克便杀死了奚齐。此后,晋国内部纷争不断,为晋国日后的分裂与衰落埋下了伏笔。
不予之心,兴于愚念。
不愿给予的心态,往往源于愚蠢的念头和狭隘的思维。
常言道:“施比受更有福。”当一个人愿意去给予的时候,他才能得到更多。
从心理学上来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患得患失、焦虑不安,那么无论他坐拥多少财富,他的内心都是穷困的;而那些愿意施予的人,内心平静而富足,这才是真正的福气。
世俗之人往往受限于个人的视野与认知,无法做出完全理性的考量。
那些不愿施予的人没有意识到,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不仅是在帮助他人,还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创造机遇。
因此,我们应当超越短视的局限,以一种更开放、更长远的视角去理解世界,积极地帮助他人。这样,才能促进自我价值的提升。
一介书生如何帮助贫寒老妪?
王羲之,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后人尊称他为“书圣”。一日,王羲之漫步于街头,看到一个满头银丝的老妪,她手中抱着一捆扇子,在炎炎烈日下努力兜售。然而,由于扇子做工粗糙,无人愿意购买。老妪面露忧愁,焦急万分。
与人为善,润物无声。
王羲之对老妪心生怜悯,便借来笔墨。随后,他轻展衣袖,提笔蘸墨,在扇面上挥洒自如。他的笔法宛若龙蛇,气韵生动,不一会儿,那些原本普通的纸扇便散发出非凡的艺术气息。老妪不明就里,焦急地说道:“我的扇子已经卖不出去了,你这么一画,就更没人要了!”王羲之微笑着安慰道:“婆婆,请放心!有我题字的扇子,一把要卖一百文,少一文您都不必卖。”
墨香四溢,善行流芳。
果然,人们见是王羲之题字的扇子,都争先恐后地购买,扇子很快销售一空。王羲之的善举也传遍了整个建康城,人们纷纷赞叹他的才华与品德。对王羲之而言,这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但正是这件小事,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田。
人皆有图也,先予后取,顺人之愿,智者之智耳。
每个人都有追求的目标,先为他人付出,然后才能得到回报;顺应他人的意愿,这是智者的智慧。
《道德经》中有言:“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每个人,都潜藏着某种渴望或企图心。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先学会付出,向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才能在未来收获相应的回报。
这种顺应他人意愿的行为,不仅彰显了我们的善良与慷慨,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无形中为自己铺就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先付出,再期待回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
唐太宗如何处理民族问题?
唐贞观八年(634),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前往大唐,随后唐太宗也遣使回访。不久之后,松赞干布再次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表达了迎娶一位唐朝公主的愿望,但遭到了唐太宗的婉拒。当时,吐谷浑王恰好访问唐朝,吐蕃的特使回国后,告诉松赞干布是吐谷浑王的干预导致唐朝拒绝了和亲。四年后,松赞干布以吐谷浑的干预为由,发兵攻打了吐谷浑、党项和白兰羌,并直逼唐朝的松州(今属四川省)。他威胁说,如果唐朝不同意和亲,他将率领大军攻打。唐朝的将领牛进达率前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队。松赞干布感到恐慌,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主力部队抵达之前,便匆忙撤退,并派遣使者前来谢罪,再次请求和亲,并以五千两黄金以及其他珍宝作为聘礼。
成人之美,联姻止戈。
唐太宗深思熟虑后,决定满足松赞干布的愿望,遂将文成公主许配给他。文成公主的嫁妆中包含了佛像、经典著作、金玉饰品等,这些对吐蕃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随行的文士们协助整理了文献资料,记录了重要的对话,促进了吐蕃政治的规范化。松赞干布因与文成公主的联姻而对汉文化产生了钦羡之情,他派遣贵族子弟入中土学习汉文化,聘请唐朝文士负责文书工作,并请求中原传授蚕种和工匠技术。
传播文化,民族融合。
唐朝通过与吐蕃的和亲政策,赢得了人心并获得了尊重。文成公主的博学多才对吐蕃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和亲巩固了唐朝的边防安全,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并推动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她在吐蕃生活了三十余年,促进了两地的友好关系,赢得了吐蕃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她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强者不予,得而复失。
如果强势的人不懂得施予,那么目前所得到的一切将来也会渐渐失去。
在职场或个人生活中,那些处事强势的人,往往决心坚定,行动果断,能够迅速克服障碍,能在短期内达成目标。
然而,若要保持长久的成功,单靠强势是远远不够的。
倘若一个人只专注于追求个人利益,不愿与他人分享和合作,那么他可能会逐渐丧失周围人的信任和支持。这种孤立无援的状态,最终可能导致失败,所有成就也可能付诸东流。
相反,那些愿意助人、乐于分享的人,往往能够构建起一个稳固而强大的人际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他们能够获取宝贵的信息、丰富的资源以及各种形式的帮助,这些都是推动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权势滔天,能否长久屹立?
董卓,东汉末年的权臣,因掌控朝廷大权而嚣张跋扈。他废立皇帝,专横独断,对待百姓和士族更是残酷无情、肆意掠夺。他自恃武力强大,以为可以永远控制局势,却忽略了人心向背。
不久,董卓的暴政激起了天下人的愤怒。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反抗,百姓也对他恨之入骨。最终,在王允等人的策划下,董卓被吕布所杀,其家族也被诛灭。
治国当以仁,待人当以宽。
若董卓能在权势鼎盛之时,以仁政治理国家,以宽厚之心对待百姓和士族,或许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尊重,从而稳固自己的地位。然而,他却因自己的暴虐和自私而走向了灭亡。
权势如泡沫,一触即破。
董卓作为一代枭雄,因自己的强势和自私,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懂得给予、尊重他人且不能以仁德治国的人,永远无法赢得人民的拥护和命运的眷顾。
弱者不予,失之难测。
如果处于劣势的人不懂得施予,那么将来的损失就难以预测了。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
处于劣势的人,通常资源有限,能力不足。在团队协作或社会竞争中,他们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他们选择独自占有成果,会丧失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宝贵机会。这种短视行为,将使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孤立,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难题。
更严重的是,这样往往会激起他人的反感和嫉妒,当这种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导致冲突和争斗。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本已脆弱的地位将变得更加岌岌可危,甚至可能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无论是团队协作,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分享的精神。当我们愿意与他人分享成果时,这不仅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朱元璋如何从劣势中崛起,并吸引众多英雄?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于元朝末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自幼便给地主放牛。后来父亲、兄长、母亲相继去世,他更是流落为乞丐,也做过行僧,饱尝人间冷暖。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朱元璋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投奔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在红巾军中,朱元璋凭借勇猛与机智,逐渐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和重用。在战斗中,朱元璋从不独享战利品,而是公平分配,让每一位士兵都能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同时,对于有能力的人才,他总是不吝重用与奖赏,这极大地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提高了士兵的忠诚度,使得红巾军的队伍日益壮大。此外,朱元璋还善于团结各方势力,共同商讨对抗元朝的大计。通过共享胜利果实与战略资源,朱元璋成功地将各地的起义军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反元联盟。
共享资源,团结人心。
在力量尚显薄弱之际,朱元璋借助资源与机会的共享,成功地吸引了众多英雄豪杰的追随。这一策略对于现代企业与团队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面对挑战与困境时,领导者应当积极地与团队成员分享资源和机会,共同面对风险与责任。唯有如此,方能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与创造力,共同创造更加卓越的成就与业绩。
推翻元朝,成就帝业。
朱元璋凭借其共享精神和团队的紧密合作,成功地推翻了元朝,并建立了明朝。他的成就不仅归功于个人的才能与智慧,更在于他能够凝聚人心、共享成果。这种共享精神,成为朱元璋团队持续进步的动力源泉,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予非失,乃存也。
给予并非失去,而是一种不同形式的拥有。
在日常的生活观念中,给予常被误解为单方面的付出,然而,它实际上是一种更具智慧的拥有。正如历史中那些卓越的领导者所展现的,他们并未因让利于民而损害自己的利益,反而因此获得了更为稳固和持久的统治。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给予,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拥有,是情感的传递与心灵的触碰。它让我们学会放下个人的私利,去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与人类的福祉。
当我们愿意付出、愿意给予时,我们其实是在以更加高尚的方式拥有这个世界。
西门豹如何将邺城治理得民富兵强?
战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西门豹曾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担任县令。邺城百姓深受地方豪绅与巫祝的残酷剥削,生活困苦。西门豹初到此地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待兴,社会风气败坏,因此立志改善现状。
惩治恶霸,兴修水利,藏富于民。
西门豹首先利用河伯娶妻的迷信习俗,巧妙地惩治了地方恶霸与巫祝等恶势力,为百姓除害,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威信。随后,西门豹又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开凿了著名的引漳十二渠。这一工程使田地得到充分灌溉,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西门豹在造福百姓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他鼓励百姓在丰收时储存粮食、自备兵器。这样一来,百姓在和平时期可以自给自足,一旦遭遇战乱或灾害,也能迅速组织起强大的自卫力量。
民富国强,击败强敌。
西门豹的举措起初并未得到同僚的理解。有人向上举报邺城粮库里没粮,钱库里没钱,武器库里没武器,官府里没账本。魏文侯因此来视察,发现确实如此,勃然大怒。西门豹给出的解释是“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而魏文侯要想走上王道,就要藏富于民。西门豹还向魏文侯展示了他的治理结果——一声令下,全城动员。魏文侯心悦诚服。后来,当燕国侵略魏国时,邺城百姓迅速集结,成功击退了敌人。
西门豹运用国家资源去造福百姓,他的给予让邺城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也大大加强了魏国的实力。这证明,对百姓慷慨给予,可以收获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得勿喜,失或幸,功不论此也。
收获不必过分欢喜,失去或许是幸事一桩,成功向来不以得失来衡量。
得失之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当我们沉醉于成功的喜悦时,容易忽略潜在的危机;而当我们勇敢面对失去的痛苦时,却可能意外地发现成长的契机。
智者不会因一时的得失而沾沾自喜或垂头丧气,他们内心坚定,深知人生的价值远非得失所能衡量;成功与失败,只是生命旅程中的某个阶段,而非终极目标。
真正的成就,在于我们如何在得失之间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断前进,持续探索,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面对重大损失,应如何应对?
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因家境贫寒,以抄写和代写文章维持生计。在这样的清贫生活中,他怀揣着一个宏伟的梦想——编纂一部详尽且可信的编年体明史《国榷》。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谈迁不惧艰难,从明天启元年(1621)起便开始搜集史料。由于贫穷,谈迁无法购买书籍,只能借阅和抄写。他亲自寻访古迹,常常步行上百里。借阅《明实录》后,他更是投入数年时间,逐字逐句地抄录。这些辛劳与付出,只有谈迁自己能够深刻体会。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谈迁终于完成了长达一百卷约五百万字的《国榷》书稿。然而,命运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在清顺治四年(1647)八月的一个夜晚,盗贼洗劫了他的家,珍贵的《国榷》书稿被盗走。这对谈迁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他几乎崩溃。
淡然处之,精益求精。
在绝望的边缘,谈迁展现出惊人的坚韧精神。他坚信“国灭而史不可灭”,决定重新编写《国榷》。此时,他已经年过半百,两鬓斑白,却仍然不畏严寒酷暑,无论晴雨,都会前往藏书人家,甚至远至百里外的嘉善、湖州等地抄录借阅资料。为了完善书稿,谈迁渴望前往北京搜求更多史料,但受限于家境,这一愿望迟迟未能实现。清顺治十年(1653),义乌朱之锡进京担任弘文院编修,聘请谈迁做秘书。谈迁带着《国榷》初稿欣然前往,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到京后,他利用业余时间,拜访前朝降臣、皇族、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轶事,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以此考证、补充和修订《国榷》初稿。为了提高书稿的质量,他还向吴梅村等学者请教,对《国榷》初稿进行了全面的考证、补充和修订。
梦想成真,成就永恒。
又经过几年的努力,谈迁终于第二次完成了《国榷》初稿,而且相较被盗的稿件,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这部书稿不仅凝聚了谈迁一生的心血与智慧,更体现了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谈迁的故事将永远激励后人,让人们记住在人生遭遇重大损失时,不要丢掉坚韧之心,不要忘记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夺招怨,予生敬,名成于此矣。
抢夺他人的利益会激起怨恨,而慷慨施予则能赢得尊敬。一个人的声望正是从给予中建立起来的。
选择抢夺还是给予,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虽然抢夺可能带来一时的胜利和满足,但这种胜利往往伴随着他人的不满和怨恨。这样的胜利,宛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难以持久。
相比之下,给予和帮助他人,尽管会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却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和感激。这种无形的财富,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常言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给予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成长。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学会了同情和理解,学会了宽容和忍耐。这些品质不仅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让我们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更加从容不迫。
范氏家族为何能长盛不衰?
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庆历新政”的主导者。他虽然出身寒门,但是功勋卓著,恩泽遍及后世。他的家族历经数百年风雨而长久兴盛。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也有俗语:“富不过三代。”那么范氏家族为什么能长盛不衰呢?这要从范仲淹的家风传承说起。
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困苦,寄宿在破庙里读书,每天晚上煮一碗粥,等过夜粥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就着咸菜早晚各吃两块。同学们看他吃得如此简单,便将自己的好肉好菜分给他,但他始终不肯接受。另外,他在小时候就立下“不为宰相,便为良医”的志向,因为宰相能治国安民,而良医能治病救人。后来,范仲淹果然官至参知政事。
显达后的范仲淹依然不改俭朴的作风,《宋史·范仲淹传》载:“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他还特别注重家族子弟的教养,告诫后人不可养尊处优,消极懈怠。他的儿子中,除了长子因病致仕外,其余三个儿子全都凭自己的努力做了高官,次子范纯仁还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范仲淹在传承家风家训的同时,还考虑到整个家族后代的生计。他创办范氏义庄来补贴族人嫁、娶、丧、祭等事宜的用度,并接济贫困者,长久保障了族人的温饱。
范氏义庄,泽被后世。
范仲淹晚年时,曾在苏州购置千亩良田,并请有德行、有名望的人来经营,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储备钱粮资助穷人。为了确保范氏义庄在自己去世后也能稳定运作,范仲淹亲自制定了十三条规矩。例如:凡是范姓族人,每户按人口统计,五岁以上者,每人每天可分得义庄的白米一升,按月领取。如果领的是糙米,则需加量,一斗糙米折合八升白米。如果是范家的奴仆,家中有儿女的,做满十五年或者年龄达到五十岁,也可以如数领取白米,但每家只限一个名额。另外,家族中若有女儿出嫁,可从义庄支取三十贯钱,二婚再嫁的也可以支取二十贯;男子娶妻,一次性资助二十贯,再次娶妻不得领取。如果范氏族人遇到丧事,可以按去世者的年龄和辈分预先支取不同数额的钱款。范氏义庄还顾及范氏族人的姻亲、邻里,其中比较贫困的人家,或者遇到灾年陷入困境的,义庄也要根据情况拿出钱粮接济。
范仲淹去世后,他的次子范纯仁接管义庄,又增加了十几条规矩。其中规定,范氏族人不得租种义庄的田地,日后义庄扩展规模,也不得购买范氏族人的田产。在钱粮分配方面,规定更加细化,并增加了资助族人子弟上学、考试等事宜。
乐善好施,流芳百世。
范仲淹创办的范氏义庄,不仅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在社会发展上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儒家“大同”理念的影响下,范氏义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愿景,体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因此,后世近千年间,尽管朝代更替,时局变化,范氏义庄始终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在范氏族人的精心打理下,到清朝宣统年间,范氏义庄已经拥有田产约五千三百亩,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范氏义庄才宣告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