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乃隋代思想家王通所著,该书深入探讨了处世哲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南怀瑾对王通的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指出:尽管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但其功业上的直接成就并不显著;相反,王通在短短几十年间影响了李靖、房玄龄、魏徵、陈叔达等一批年轻人,他们都是贞观盛世的名臣。
《止学》是一部奇书,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指导人们在成功时应采取行动(即“进”),更强调在特定情境下适时停止行动的重要性(即“止”)。“进”和“止”是语义相对的两个字。“进”常常被人们推崇,而“止”却鲜少被人们践行,甚至常常被人们轻视。对“止”的无知和轻视,导致人们无限放大“进”的作用,最终可能会引发各种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礼记·大学》中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两者都强调了“知止”的重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效果。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适度和节制的生活态度,即不要过分贪求和放纵,这样才能实现长久的安宁和幸福。《礼记·大学》中则阐述了“知止”带来的连锁反应,强调了“知止”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和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性。而《止学》吸收了儒、道学说中关于“止”的精髓,并且更进一步阐述了“止”和“进”的辩证关系,解决了人们在行动中“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王通强调,唯有处于“止”的状态,人们方能深刻领悟到“进”的意义,进而于行动中实现极致成效。
那么,当止则止,应止于何时呢?《礼记·大学》中有言:“止于至善。”“止”存在于“至善”之处。“至善”是一个度,一个均衡点,体现了儒家“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原则。同时,“至善”也是人通过修炼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这是人的主观追求。而客观上,这种追求的实现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人们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时地“止”,以避免过度追求导致的失衡和灾难。只有在“止”的状态下,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至善”的境界,从而在行动中保持适度,避免走向极端。同样,“止”并非消极地放弃,而是对自我思想及行为的准确掌控。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止”是一种智慧,让我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清醒,从而更好地把握时机,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压力,往往容易陷入无休止的追逐之中。学会适时地“止”,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现代社会既重视进步,如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也强调“止”的必要性,例如科技创新时须考虑伦理道德。进步须伴随对风险的审视,但过度保守可能阻碍社会进步。因此,“进”与“止”应寻求平衡,既要开拓创新,又要保持稳健。在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中,平衡“进”与“止”至关重要。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适当地“进”是必要的,但过度地追求可能导致盲目和无序的状态出现,此时需要“止”来调整和反思,以确保前进的方向正确。反之,当目标明确且条件成熟时,“止”则成为积累和预备的力量,为下一次的“进”做好准备。
最后需要指出,《止学》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对“止”的深刻理解上,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和处世谋略。从古人智慧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智谋的演变过程,时代在变化,我们需要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人的思维相结合——这也是此次成书的目的所在。
当然,《止学》的内容远不止以上所述,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充满玄机。要想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还需细细研读、慢慢品味。也许,我们一生也只能领悟到其中的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