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遵礼、守礼、以礼待人,是为人处世的规矩。不懂礼、不循礼的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很难赢得他人的尊重。
交友守礼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交活动时,既要注重外在行为的规范,更要注重内在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长久而稳固的友谊。因此,在很多场合中,尤其是在进行商务谈判时,保持礼貌和互相尊重显得尤为重要。
在明朝弘治年间,明孝宗朱祐樘(chēng)是一位励精图治、崇尚节俭、礼贤下士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被誉为“弘治中兴”,他的宽仁与睿智同样被后世传颂。
朱祐樘在位期间,刘健作为辅政大臣,对“弘治中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健早年师从大儒薛瑄,并在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考中进士,曾担任太子朱祐樘的老师。朱祐樘即位后,刘健继续辅佐他,两人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默契。他们君臣二人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君臣和睦之道。
有一日,刘健身染微恙,却因对国家社稷的责任感,强撑病体上朝议政。朱祐樘见他面色苍白,却依旧挺直腰板立于群臣之中,心中既感动又关切。
朱祐樘轻步缓行至刘健身旁,放下了皇帝的威严,用温和的语气问道:“刘卿家今日气色欠佳,可是国事操劳过度所致?”刘健见皇帝亲自垂询,忙伏地道:“陛下关怀,臣感激涕零。确因昨夜研读水利奏章,不慎受寒,但国事繁重,不敢稍有懈怠。”
朱祐樘听罢,愈发钦佩刘健的尽瘁事国,遂命人抬来御榻,准许他在榻上陈述水利之事。待二人讨论完毕,朱祐樘不仅亲赐御医为刘健诊视,还亲手将补品递到刘健身边,话语中满含关心:“刘卿家需安心养病,此乃朕特命御医所配之汤剂,望卿早日康复。国家之事可暂且放下,待身体好转再作商讨。”
刘健深深一揖,道:“蒙陛下如此厚恩,臣唯有竭尽全力,不负圣眷。臣定当尽快调养,以期早日重返朝堂,共谋国是。”
礼贤下士的君王与忠心报效的臣子,这样的君臣关系不仅是中国古代君臣和睦共处的典范,对现代职场也有着启示。领导者以礼对待下属,才能吸引人才,促进创新,构建和谐团队,并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成功。
《礼记》认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德和仁义等美德的养成和体现,都离不开“礼”的规范和指导。
在各种场合中,礼仪都是非常重要的。恰当的礼仪不仅能体现对他人的尊重,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日常礼仪建议:
1.日常交往
依据对方职位、身份与关系,恰当称呼,如“张经理”“先生”等;每日上班主动热情地问候同事;拜访他人办公室,先敲门获允再进,离开时致谢并轻关门;递送物品时,如文件、资料等,要双手奉上,正面朝向对方,方便对方接收查看,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细致;当与同事在公共区域(如走廊、茶水间)相遇时,不要大声喧哗或长时间停留而阻碍他人通行,交流应轻声简短,不妨碍他人工作。
2.沟通交流
用文明、规范、礼貌的语言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观点,语速适中;认真倾听,眼神交流,适时点头,不随意打断对方;保持微笑,眼神温和,以良好姿势辅助交流,避免不良姿态;交流时,避免谈论敏感话题,如政治、宗教、个人隐私等容易引发争议的内容,以防破坏融洽的沟通氛围;在传达负面信息或提出批评意见时,注意方式方法,先肯定对方的优点和成绩,再委婉地指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避免让对方产生抵触情绪。
3.聚会活动
参加会议提前到场,准备资料,手机调静音,有序参与讨论;商务宴请准时赴约,尊重他人的口味与习惯,注意用餐礼仪;积极参与公司团建,尊重组织者和他人的意见,维护秩序与个人形象;在活动中,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如帮忙布置场地、收拾物品等,展现出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聚会活动中,关注每一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相对内向、不太活跃的同事,主动与他们交流互动,避免有人被冷落,营造一种包容、和谐的氛围。
4.网络社交
邮件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语言简洁,及时回复;即时通信语言文明,沟通简洁,确认对方方便沟通再发重要信息;社交平台发布内容应谨慎,尊重他人观点,避免不当言论和争吵;在群聊中,发言前先确认上下文语境,避免话题跳跃、答非所问,同时注意避免刷屏,以免影响他人查看信息;在网络社交中,对于他人分享的重要信息、成果或经验,及时给予点赞、评论等正面反馈,表达自己的认可和支持,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