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知分寸,懂进退:做人做事留余地

《道德经》写道:“持而盈之,不若其已。”这句话是提醒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要有所节制,避免过度追求事物的完美或极致。正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事物一旦发展到极致,就很容易走向反面,这是自然不变的规律。

正是基于这种智慧,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知分寸、懂进退。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应当学会适可而止,为他人和自己留有余地,不把话说满,也不把事做绝。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多年,一心要报昔日被辱之仇。

原本所有人都以为大决战一触即发,却没想到,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越国相国范蠡(lǐ)竟然围而不攻。一时之间,部分急于求胜的将领纷纷站出来,对范蠡的战术表示质疑,认为他这是在给吴国喘息之机。

范蠡没有进行过多的辩解。三年后,吴军自己崩溃了。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压力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弹簧的原理:当你施加的压力越大,它反弹的力量也就越大;反之,如果你施加的压力较小,它反弹的力量也就小。

当时,吴越之间紧张的局势正体现了弹簧原理。如果范蠡不顾一切地率领大军猛攻,就会把吴军逼入绝路。退无可退之下,吴军必然会奋不顾身、殊死冲杀。这样一来,越军就算是胜了,也会伤亡惨重。相反,如果只围不攻,让吴军看到一丝活命的希望,他们想的就不是拼死,而是怎么逃跑。这样,吴军必然军心涣散,不用攻打,自己就溃败了。

而且,只围不攻也给越军留了余地。越军进可攻,退可守,若事有不谐,范蠡可以随时调整战术。

吴越之战断断续续持续了数年,公元前 473 年,越军攻破吴都,吴王夫差自杀。

战后,越王勾践踌躇满志,一边奖赏那些立下战功的功臣,一边谋划着继续争夺天下。而这时,范蠡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官。

范蠡这一决定并非出于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范蠡不想让勾践忌惮、猜忌自己,不想最后君臣反目,因此选择了急流勇退。越是功高,越是震主。虽然权倾朝野听起来很荣耀,但是其中的凶险,如果不是身处其中,又有谁能真正了解呢?哪怕亲密如父子,在巨大的权力和财富面前也有可能相互猜忌、反目成仇,更何况是君臣?

范蠡的离开不仅为自己留下了余地,也为越王和他的君臣关系留下了余地。如此,勾践既不会因为给了范蠡太丰厚的封赏和太大的权力而不安,也不会因为薄待了有功之臣而被人非议。

而面对范蠡的请辞,勾践没执着地挽留,最后,在彼此的心照不宣中,范蠡走了。此后多年,无论是越王还是越国百姓,只要一提起范蠡,都会想起他的功劳和他的好。

成事锦囊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古人常说:“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满招损,谦受益。”这些智慧的话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处世都该有度。进退需有度,舍得亦需有度,说话要讲究分寸,做事要把握尺度。

做事太绝、逼人太甚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同样,话说得太满,轻易做出承诺,也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

在春秋战国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范蠡并不是最聪明、最勇敢的人,但他凭借对分寸的准确把握,懂得给他人和自己留有余地,比许多人活得更加通透和潇洒。

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向范蠡学习,做到话不说满、事不做绝。即使有十成的把握,也不能轻易许诺。毕竟世事多变幻,在尘埃落定之前,谁能保证不出意外?

同样,即使心里再厌恶一个人,表面上也要保持风度,别把自己的喜怒好恶都写在脸上。

在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要尽量宽容,不能因一时冲动就把话说死,避免关系过于紧张。尤其是在职场中,若与同事发生正面冲突,可能会导致个人形象受损,影响职业发展。 Cd7DP2TgAhk59+UkrUZj/bEy1GJLT9FMiJcvHpIPiVep/rdiuMZEZBt8/n6xWkj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