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某一家是贫困户,家里四口人除了十一岁的儿子之外,都患有疾病,每年要花费巨额医药费治疗。2019年12月29日,牛某前往村卫生室结算婆婆的医疗费,顺便想从银行卡里提取些现金,以方便自己第二天去医院看病。但是,牛某查询银行卡余额时发现卡里刚存的3万多元钱竟然所剩无几,连3000元都取不出来。通过查询银行对账单,牛某发现钱都被转到了一个游戏平台的银行账户里。经过追问,牛某发现是儿子李某绑定了该银行卡,并用牛某的手机给游戏女主播送礼物。经核算,儿子李某共打赏了31000多元。牛某立刻与游戏平台取得了联系,认为孩子尚未成年,希望能追回打赏的钱款。游戏平台则表示,只能酌情退还部分金额。
在上述案例中,牛某的儿子李某现年十一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应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事后追认。而且李某打赏主播的金额较大,不属于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法律行为。所以,李某的打赏行为应该由其母亲牛某追认才有效。对游戏平台来说,如果不能取得李某母亲牛某的追认,那么应该退还打赏的金额。
在该案例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就是我国民事案件一般遵守“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也就是说,牛某如果想完全追回打赏钱款,必须提供证据证明31000元全部由儿子李某打赏。如果不能证明这一点的话,在实际追回打赏金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机会、有能力接触各式各样的互联网产品,很多直播节目也吸引了未成年人的参与。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天价打赏主播案件也随之发生。如何加强对未成年人、直播平台的监管,成为当下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首先,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并严格管理好自己的手机、银行账户密码,避免让孩子随意打开自己的手机并且进行网上支付。其次,如果发生了类似的问题,家长就要学会及时收集证据,比如相关的转款凭证,以及能够证明是未成年子女打赏的相关证据。这样如果发生诉讼时,才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再次,游戏和主播平台应该规范自身行为,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探索开发人脸认证支付等技术,不接受任何未成年人超过其可负担范围的打赏。最后,监管部门应该制定更严厉的行业监管规范,如果平台存在恶意引导未成年人打赏的行为,应该给予严厉处罚。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