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国正式进入“民法典时代”。
不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其他各种法律的命名方式,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典”来命名法律。纵观世界法律史,能够被命名为法典的法律,大体上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该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该法体系庞大,法律制度规模大,法律条文数量多;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该法的体系性,强调立法的逻辑和规律。我国《民法典》完全体现出了这三个特征。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一生都在和《民法典》打交道。《民法典》共分为七编,各编分别是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以及侵权责任。总则编规定了在民事法律中具有共性的一般问题,比如人的出生死亡以及行为能力等,对整个法典具有概括和指导意义。接下来的各编分别涉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房屋买卖、合同签订、婚姻以及财产继承等。不论是我们生活中的大事还是小事,都由《民法典》来进行规范与指引。
《民法典》共七编,八十四章,一千二百六十条,并且与其配套的司法解释也在陆续颁布,如何学习这部法律成为我们步入民法典时代后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学习、研究的时候,常常在想:如何让自己从法律的学习者转变成法律的传播者与普及者?于是,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选取了贴近生活的案例,用尽量生活化的语言分析案例,向大家讲述《民法典》中贯穿的区分原则、意思自治等内容,尽最大努力让大家读得懂、看得明白,以达到普法的目的。
本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经典案例、案例解析和相关法条。在案例的选择上主要参考了法院判例与相关指导案例,案例解析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感受到法律制度构建的平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