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阅读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时有这样一种感受——人类之所以不断奋斗、努力活着,并不是为了成为巨富,而是为了得到幸福。简而言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得到幸福。
其实,获得幸福这件事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说它容易,是因为幸福本质上是我们的一种心理感受,只要我们觉得幸福,生活就会就真的幸福。说它难,是因为幸福这种感受无法凭空而来,它与我们的财富、品德、健康、家庭等密不可分。也正因此,有的人家过着平凡的生活,却有着满满的幸福感;有的人家坐拥财富,却经常愁眉不展。
在我看来,一个人能否生活得幸福,与他的家风关系最为紧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国人的修养》中写道:“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我十分认可蔡元培先生的观点。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人的品性和幸福感,看一看他的家风就能知道一二。
家风是一个家庭经久延续而形成的一种无形的文化传统,它时刻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家风好,孩子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乐观的性格、高尚的品德、进取的勇气等,也更容易在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在未来的拼搏中获得成功。
从古至今,无论是豪门望族还是平民之家,许多家庭都以各自的方式使家族成员沐浴在春风化雨般的家风之中,于平凡的生活里收获幸福。
清朝时期,湖南娄底的曾氏家族奉行的家风是“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在“勤俭”家风的浸润之下,这个家族200多年来从未出现过败家子儿,造就的名人义士多达200个,其中就包括晚清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曾国藩很有先见之明,知道仅靠现有的成就无法让家族的人获得持久的幸福,于是在家训中加入了“家和则福自生”。所谓“家和”,就是长辈爱护晚辈,子女孝顺父母,弟弟恭敬兄长。在这条家训的熏陶下,曾氏子孙个个重情重义、和睦团结,不但事业有成,还家庭幸福。
说起幸福,我和我的家人们也深有感触。这还要感谢我们齐家的祖辈和我的父母,他们很早就定下了“忠厚善良、勤奋好学、刚强果敢”的家规,还以“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人涌泉之恩,当以命相报;宁可人负我,我不负人”为家训,早早地就把坚强的性格、优良的品性融进我们齐家子孙的血液中,为我们描绘了幸福的人生底色。
我的家乡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我们齐家是县城里的一户普通人家,在良好家风的滋养下,几代子孙都事业有成、生活美满。我们兄弟姐妹从良好的家风中受益良多。
在父母的悉心教育下,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相亲相爱、积极乐观。我们成年后,虽然职业各不相同,但都工作勤恳、热爱生活,还把各自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今我们兄弟姐妹们虽然天各一方,但每逢节假日都会欢聚一堂,享受快乐温馨的美好时光。
我是黑龙江省特级教师,教龄有40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我的学生大都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逢年过节,他们会以各种方式给我送来祝福。这是我作为一位教师幸福的来源。
我的家庭生活美满,儿子也很争气。儿子成为全县当年唯一一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后来又进入我国科技行业工作。我退休之后,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既能享受儿孙承欢膝下的快乐,还能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这样的晚年生活让我倍觉充实和满足。
我们一家人的经历恰好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好家风是孩子快乐成长、幸福一生的根源。好家风好比春日的风雨,能在悄无声息间滋润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内心充满爱和善意。同时,好家风还能起到修身、齐家的作用。修身即修炼家庭成员的品德、学识、习惯、能力等,让孩子以及每一位家庭成员变得更优秀;齐家就是提升家庭、家族的凝聚力,引导一家人齐心协力应对困难或解决问题,和睦相处。
所以,我认为让孩子幸福一生的方法,就是订立有自家特色的好家规,树立好家风。
有自家特色的好家规和家风,其精髓应该符合全家人的气质。比如,在我国传统中,做生意的人家常常以“诚信”为家风精髓,书香门第多以“勤思好学”为家风的核心,农耕之家大都以“勤恳忠厚”为家风的重点等。当家风符合家族气质时,家庭成员能更好地在家风的熏陶之下,不断提升自我,创造幸福快乐的生活。
确定了家风后,还要制定与之相符合的家训以规范家族成员的言行。以我的家族为例,自从我的父母成为教师后,家训中就多了一条“认认真真教书,老老实实做人”。在我们长大成人后,家族中从事教育行业者都认真奉行这个家训,这使我们不仅受到学生的爱戴,还得到学生家长们的信任以及社会的认可。对教师而言,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良好的家风需要传承,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言传身教。我时常提醒晚辈们:“树立和传承好家风不能靠说,要靠全家人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把好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造福子孙。”言传是理念的传递,身教则是行动的指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要我们身体力行履行家风,孩子就能在我们的引导下学会做人做事,乐观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