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如果想用语言来帮助和引导脆弱的孩子,就需要找到孩子脆弱的原因。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值得雕琢的璞玉,父母则是雕刻师,找到切入点,将孩子最大的潜能发掘出来,是需要耐心、恒心及决心的。这个过程很漫长,也会困难重重,父母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如何找到孩子脆弱的原因呢?它没有捷径,都藏在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上。可以说,我们要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谈家庭教育,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与他们沟通。
很多家长喜欢外向的孩子,认为他们活泼开朗,走到哪儿都受人欢迎。而跟外向的孩子相反,内向的孩子大多敏感,不爱说话,不善于表达,常常隐没在人群中,是外向孩子的配角。很多父母不管自己是什么性格,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外向的,对内向、敏感的孩子会提出很多要求。他们或许表达得很隐晦,但会下意识地给孩子植入一个想法:内向很不好,需要抓紧改变。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都是通过语言来给孩子植入他们认为好的或适合未来发展的想法,比如:“活泼开朗点儿多好啊!你姐姐就很外向,你跟她学学,多跟人说话。”内向敏感的孩子听到类似的话会有三种想法:第一,妈妈喜欢活泼开朗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未来发展得更好;第二,妈妈比较喜欢姐姐,认为姐姐比自己好;第三,妈妈不喜欢自己,对自己不和别人说话的行为感到厌烦。在发现内向的孩子如此敏感后,有些父母还会继续用语言伤害他们,比如:“瞧你,怎么这么敏感呢?妈妈不是这个意思,你别多想了。”毋庸置疑,此话一出,敏感的孩子必定受伤,变得更加心事重重,没有安全感,甚至走向自卑。
其实,内向的孩子对外界的语言,尤其是父母的语言,有更加敏锐的接收系统,就像一个小型的声音信号处理器,将听到的声音进行深度处理。他们有一颗看似柔软、脆弱的心,对外界发生的事情“小肚鸡肠”,但这只是表象,很多评价都是外界给他们贴上的标签,如“玻璃心”“敏感”“小心思多”等。这样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纠正或强行改变,而是理解和包容,守护他们的敏感,发掘敏感包裹下的深层次的勇气。
敏感的孩子更执着,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倔,父母很难改变他们内心的想法,除非他们愿意,并且配合,否则谁也别想说服他们。所以对于内向、敏感的孩子,父母的语言就应该饱含理解,要懂得他们的敏感。敏感不是缺陷,而是有待发掘的宝藏。
内向、敏感的孩子精神内耗过多,从他们深度分析所听到的语言上就能发现,他们将绝大多数时间浪费在思虑上,想太多,担心太多。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同时也需要用高效的语言引导,将与孩子沟通的话术做一些改变。
不要再用类似的语言:“你不要想太多,想那么多没用。”
可以说:“我们不想了,一起去验证一下你想的会不会发生吧!别担心,爸爸妈妈和你一起。”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有安全感,从想到做,实际操作的部分多了,胡思乱想的机会就少了。
虽说内向、敏感的孩子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脆弱,但我们在面对他们时还是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要在日常相处中给他们传递一种想法:内向、敏感的孩子也很好,也可以拥有发光的人生。
与自己对话
如果你的孩子内向、敏感,在外面不敢主动和亲戚打招呼,一被说就眼眶红,你会觉得孩子给你丢脸吗?
我想,孩子在那一刻一定很需要父母的包容和关爱,那一刻的手足无措或许会成为影响其一生的阴影。想要做合格的父母,就要不断地学习。希望每一个内向、敏感的孩子都被温柔以待,希望他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有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