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有些父母会对孩子的压力感到困惑,认为“少年不识愁滋味”:小孩子哪里来的那么多压力呢?
这里我要强调一个观点:当父母基于自己的成长经验和思维模式考虑孩子的问题时,结果大概率是与孩子本身存在偏差的。想要理解孩子,考虑问题就要以人为本,将目光落在孩子身上,尽量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试着以孩子的思维和心态考虑他们面对的问题。
回归到孩子的压力这个问题,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面临的压力来源于何处呢?
有一个看似很有趣实际却引人深思的例子。有人说,比起成年人职场的“996”,孩子的学习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或许会忽略孩子肩上的重担,固执己见地认为:“学习嘛,有什么苦的?哪儿来的压力?就是学呗!”一旦父母有类似的想法,就让家庭教育失去了温度。有温度的做法是换位思考:假如自己全年无休地工作,是否会感觉压力很大?是否会变得脆弱、心态崩溃?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和任何工作一样,可以画等号。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指责孩子不努力,也不是给他们施加外在的压力,而是用高效的方法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劳逸结合,同时培养孩子学习的自驱力。有了自驱力,孩子无论做什么都会有劲头。
孩子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本身的压力。课本知识、巩固所学需要做的练习题、课外延伸的知识以及兴趣班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第二,父母与学校给孩子的压力。父母与学校都想看到孩子的学习成果,这会给孩子一定的压力。
第三,孩子自身的压力。一些孩子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如果没有很好地完成制订的计划,就会感到焦虑不安,不排除有一些完美主义的孩子,对自己要求严苛,达不到完美的标准就会难过。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它。一方面,压力可以给孩子带来动力,时刻提醒他们需要努力,要坚持到底。当然,这里提到的压力是指适度的压力。否则,压力这把双刃剑就会伤到孩子,让孩子痛苦、焦虑、恐惧和不安。被过度压力困扰的孩子会变得脆弱,这种脆弱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接受不了失败,面对挫折会选择退缩,对考试感到恐惧,害怕自己考不好,等等。
当孩子因为压力过大而变得脆弱时,父母就得想办法舒缓,用合适的语言引导孩子合理地化解压力。比如:
“妈妈知道你压力很大,也很理解你。别害怕,出现压力很正常,爸爸和妈妈跟你一起化解。”(告诉孩子他们不是孤军奋战,父母永远是他们的依靠。)
“当你觉得难受或疲惫时,别犹豫,立刻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给自己一些时间。”(让孩子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别着急。)
“别担心,也别太在意结果,享受努力的过程,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肯定孩子的付出,让孩子有信心。)
“如果你自己解决不了,记住,爸爸和妈妈站在你身后呢,寻求帮助不丢脸,反而很勇敢。”(让孩子真正理解勇敢,坦然面对和接纳自己的一切。)
“爸爸和妈妈带你去散散心吧!我们可以去吃好吃的或去公园看看风景。”(用实际行动带孩子缓解压力,使孩子变得快乐。)
如果父母的语言恰当,那它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成为缓解孩子压力的良药,它不苦口,反而带着充满爱意的甜。
与自己对话
你是否也因为感觉到压力很大而想过放弃?没关系,这是心理防御机制在发挥作用,它在提醒你休息的时间到了。要记住,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的父母,同时也是我们自己。关爱自己,就从缓解压力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