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丧失“真我”,陷入“假我”的困境中呢?
英国的儿童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真我”是指一个人真实、内在的自我,包括他的感情、欲望、想法和体验。这是一个最原始、最真实的自我,包括个体最真实的需求和感受。“假我”是在社会互动中,为了应对外界压力、符合社会期待而塑造出来的一个角色或面具。“假我”通常会隐藏“真我”,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行为和反应。
我们还以内向、敏感的孩子为例。当父母对孩子的内向和敏感表现出不满意时,如果孩子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依旧内向,不主动和亲戚打招呼,或者不喜欢社交,对外界的声音或评价很敏感,那么这就是“真我”的表现。但如果这个内向的孩子在听到父母的批评后,为了让父母满意,或者讨好父母,决定强行转变,从内向变成外向,甚至忍着内心的不适主动和别人交际,虽然内心很难过,也因为敏感而受伤,但他从来不表现出来,总是给周围人呈现出积极乐观的状态。这样,他就塑造出来了一个外向的“假我”。外向的“假我”在不断压抑和隐藏内向的“真我”。
当外向的“假我”出现后,最和谐的结果就是内向的“真我”不觉得“假我”很压抑,“假我”也不隐藏“真我”,两者之间达到平衡。但内向的孩子是很难转化成外向的,这个外向的“假我”会不断侵蚀内向的“真我”,让孩子的内心更压抑、悲观、焦虑,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当孩子出现“假我”时,比如一个内向的孩子忽然健谈,积极地社交,我们就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关心和看见他们被隐藏的“真我”。提醒他们尽管要适应周围的环境,也需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不能忽视最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可以试着用以下类似的语言让孩子平衡“假我”和“真我”。
“妈妈希望你笑是因为真的开心,而不是因为妈妈想看到你开心。”
“如果你不想说话或不想做一件事,都是可以的,要顺应自己的内心,不要忽略自己的感受。比起获奖,妈妈更希望你快乐,有什么委屈或不舒服时不要憋着,妈妈一直在你身边。”
“不主动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也是可以的,别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内向的你也非常有优势。”
“无论你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妈妈都喜欢你。你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妈妈就喜欢什么样子的。”
上述父母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1)真实,发自真心,让孩子知道父母心中的感受。
(2)无条件地爱孩子,接纳孩子的一切,包括缺点和不足。
(3)告诉孩子注重内心的感受和需求,不要忽视内心的声音。
(4)告诉孩子不用讨好父母,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
在守护孩子的“真我”方面,父母要真的很用心才行。在一定意义上,父母在对孩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长大后为人处事的风格会受父母的影响。要让孩子懂得,无论在何时,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努力守护自己的“真我”,关注内心的真正需求。只有内心快乐,才是真的快乐。
与自己对话
其实,我们成为父母的时间与孩子成长的时间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是“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岗位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可能塑造出一个“假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时,请不要忘了我们的“真我”,也满足一下自己内心的需求,呵护依旧住在自己心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