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课程链接恐有诈

现在,我们参加一些线上授课的情况越来越多,或者不可避免地要在网上完成学习任务,这也让犯罪分子发现了可乘之机,在线上课程的界面中通过非法手段植入不明链接,链接的内容需要我们认真鉴别,一定不要随意点击,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犯罪分子设下的圈套。

真实案例

案例一

有段时间,因特殊情况,小博所在的学校经常通过网络进行授课。老师和学生通过相关的应用软件进行互联网教学。老师会将上课的链接发到班级微信群里,随后同学们点击链接进入课堂,开始上课。

一日,在课间休息时,小博发现电脑上跳出一个链接,他以为是下节课的链接,不假思索地就点击了。随后,电脑上跳转出一个网页,页面显示的是小博经常看到的某培训机构的宣传广告,说是注册即可获得数学学科内部资料一份。小博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了几步操作,页面提示,获得资料前需要先向“××网络教育基金会”转账 100 元。小博毫不怀疑,立刻转了账。小博转账后,页面立刻出现一个“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微信二维码,需要小博添加。小博仍没有多想,立刻添加了该“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微信。

该“基金会工作人员”给小博打来语音电话声称,因为小博是未成年人,小博刚才的转账行为导致基金会账户中的 100 余万元被司法机关划扣,给单位和自己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失。这位“基金会工作人员”以将会起诉小博的父母为由对小博进行要挟和恐吓,要求小博用父母的手机和他联系。小博被吓坏了,偷偷地把妈妈的手机拿了过来,开始用妈妈的手机与这位“基金会工作人员”联系,并在联系的过程中按照对方的指示,一步一步地操作,将手机屏幕共享给这位“基金会工作人员”。最后,该“基金会工作人员”利用小博,对小博妈妈手机上的银行卡进行相关远程操作并转账,导致小博的妈妈损失 15 万元。

案例二

某日,在读高一的小通上网课时无意间发现一个课程链接,好奇心驱使他点开了该链接,链接跳转到推荐一个虚拟货币的页面,页面中正有一位“投资专家”在讲解这个虚拟货币,并声称该货币极安全,回报高且名额少。小通原本就对虚拟货币很感兴趣,现在,一下子就被“投资专家”的宣传吸引,于是,立刻添加了“投资专家”的微信,并将自己是未成年人的身份以及手中有 5 万元的事实全盘告知对方。

之后,“投资专家”让小通先投入少量的钱看看投资收益如何。小通抱着尝试和好奇的心态,先花100 元购买了这个所谓的虚拟币。很快,小通就收到了来自“投资专家”转给他的 150 元的“收益”,小通非常开心。“投资专家”说目前是投资的机会期,机会一去不复返,让小通抓紧机会进行投资。小通随后又试了几次,也确实屡试不爽,自己投入的钱每次都有不错的收获。于是,小通将自己所有的钱都转给了“投资专家”,等待更多收获。但是,这一次之后,“投资专家”再也没有回信了,小通在微信上联系该“投资专家”,微信显示自己已被对方拉黑……小通这才明白:自己投资不成反被骗。

防骗要点

1

谨慎点击课程链接或其他不明链接。上网课时,评论区内的链接也有可能是不法分子伪装成同学或老师发布的。而且,老师也有可能存在被盗号的风险,因此,遇到上述类似情况时,要有警觉之心,必须慎之又慎。

2

一旦遇到被威胁、恐吓、利诱等情况,一定要保持理智,沉着、冷静地应对。与此同时,及时向老师以及家长反映情况,寻求帮助。只要保持头脑清醒和冷静,就不会轻易让坏人得逞。

3

谨慎回应“添加好友”“共享屏幕”等请求,非必要不与他人共享屏幕,不让他人有机会远程控制自己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4

不要轻易在视频软件内与陌生人聊天,更不要轻易向他人展示自己对银行账户等方面进行的操作,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小试牛刀

1.上网课时评论区出现另一课程的链接,跳转至不明App,此时不应当( )。

A.关掉跳转的网页

B.点开链接,发现是自己喜欢的明星,因此下载附带的应用软件

C.向老师报告评论区的情况

D.告诫同学不要随意点击链接 aRQ2WUHGKVjWwDXvzcFwTtppBtWSBvP07TX9TvZtBCeSEYLUU1WqpAZP2dBMiv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