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校园贷”应拒绝

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网络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很容易让人心动。有些人面对这些商品会产生强烈的想要拥有的欲望,甚至总想与他人攀比,而严重的攀比心理可能会让人丧失理智。

比如,当你看到有些同学手里拿着最新款的手机,穿着最新潮的球鞋,而你也心心念念想要拥有,却为钱发愁时,有人说可以借给你一笔钱,然后你分期还款就行,这是否会让你十分心动呢?

真实案例

15 岁的小荣是住校生,每个月父母给她 1000 元的生活费,除去吃饭等日常开销,她手里基本没有余钱。看到有的同学用着最新款的手机,她心里非常羡慕,非常渴望也能拥有一个最新款的手机。当她得知同学小敏认识可以做小额贷款业务的“大哥”,并且允许分期还款,每月只需还几百块钱时,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她在小敏的介绍下,去向所谓的“大哥”借款 1 万元以购买新款手机。然而,“大哥”并未将这笔借款全部打给小荣。“大哥”告诉小荣,因为银行冻结了他的账户,现在必须支付 1000 元的解冻费用把账户解冻后才能把钱借给小荣。小荣被欲望击垮了理智,不做思考,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大哥”的要求,同意把自己刚从父母手中拿到的 1000 元给“大哥”,用于解冻账户。除此以外,这笔借款又被“大哥”以手续费、介绍费等各种名义克扣,虽然小荣借款 1 万元,但最终小荣实际拿到手的钱只有7000 元。

拿到“贷款”后,小荣很快将钱花得一干二净。到了第一次还款的日子,她的手上只有当月生活费余下的200 元,但她要还的“贷款”仅当月的利息就要 600 元。由于还不上利息,再加上不敢和家人说这件事,在小敏的劝说下,小荣开始通过向其他所谓的“校园贷”中介机构借款来偿还最初的这笔欠款。半年时间内,小荣向数家“校园贷”中介机构借钱,仅仅是利息之和,每月就高达 2 万余元。

无奈之下,小荣将父母刚给她的新学期的学费、生活费全部用于还款,但是这些钱远远不够。那些“校园贷”中介机构整天给她打电话催债,甚至她的很多同学和亲友也收到了催债电话。最后,万分害怕的小荣连学校也不敢去了。

防骗要点

1

勿轻信任何陌生人。同陌生人交往时,如果涉及金钱往来、借贷事宜,千万不要被对方的花言巧语迷惑,要冷静思考,防止落入骗局。

2

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但我们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可贪慕虚荣、盲目攀比,因为这样的思想有可能使自己陷入万丈深渊。

3

生活中要关注新闻,关注国家出台的和我们的生活相关的一些规定。比如,“校园贷”业务已经被国家明令禁止,从事该活动的都是非法中介机构或是骗子。无论是谁向我们推介“校园贷”,我们都应当立刻拒绝,并向学校、老师报告该情况。并且,未成年人没有贷款资格。任何对我们说我们可以贷款的人,都是别有用心的人。

4

要增强法律意识。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要坚信“邪不压正”,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一旦发现自己陷入骗局或处于自己无法解决的困境,要及时向家人、学校或公安机关寻求帮助。

小试牛刀

1.看到自己喜欢的某知名品牌推出了新款运动鞋,小飞非常心动,但是这双鞋太贵了,爸爸妈妈不同意给他买。小飞为了买这双鞋,通过同学介绍,准备偷偷向同学的叔叔办理“贷款”。这样做是( )的。

A.正确

B.错误 RC4thMlyw+tPWncXzCBG3I4EA3ZmeisiL66W6OMhgkQ9kVEK1eIVmYKpLN9CI5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