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时期,我经常面临这样的提问:“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每次面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都会因询问者的不同、环境的变化,甚至是我自己的成长而有所变化。
我渐渐察觉到,当我说出那些被大众认可的“主流理想”,如成为老师或医生时,往往会收获更多的赞美和肯定;而当我提及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或经纪人这样的理想时,有些人会认为我过于理想化,甚至有些不切实际。
然而,我始终坚信,理想并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人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对于孩子的人生规划,许多家长可能会感到困惑:如何既给予支持,又保持旁观者的冷静?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只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旁观者。当我们了解到孩子对未来抱有奇特,甚至在我们看来有些荒诞的想法时,如成为流浪者或为小鸟建房子,我们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正是因为我们与孩子的关系紧密,孩子的这些想法才更容易触动我们的情感。但我们必须记住,作为旁观者,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客观,以免我们的不良情绪干扰孩子对未来目标的判断和选择。
其次,我们需要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我们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讲述他们的目标,无论这些目标在我们看来多么不可思议。我们要帮助他们清晰地描述出理想,以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比如,当我的女儿说她想成为一个“抓时间的人”时,我并不明白她的意思。但通过耐心的询问和引导,我逐渐明白,她其实是希望自己有让时光倒流的能力,这样她就可以再次见到已故的外公和丢失的宠物狗。
最后,对孩子进行启发式提问。面对孩子的人生规划,启发式提问至关重要。通过提问,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是否经过认真思考,还可以更高效、精准地引导他们。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启发式提问呢?首先,我们要启发孩子思考实现理想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孩子主动思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
接下来,我们要引导孩子分析他们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问:“你现在的能力状况怎么样?”这样的问题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现状以及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在孩子分析了自身情况后,我们可以顺势提问,让他们思考还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提升,才能最终达到目标。这样的问题能让孩子意识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当孩子明确自己需要提升的方面后,我们要辅助他们明确行动时间表。比如,我们可以问孩子:“你觉得什么时候适合开始进行这个能力提升训练?”或者“当你具备这个能力时,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实施你的目标?”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孩子将目标具体化,并落实到行动中。
在整个启发式提问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我们要明晰,孩子接下来进行的努力是他们自己的事,而不是完成我们期待的事。
通过启发式提问,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建立目标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女儿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我始终陪伴其左右,为她提供必要的支持。我为她寻找优秀的老师,确保她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我陪她参观画展,鼓励她去户外写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但我一直提醒自己,这是女儿的梦想,是她的人生,我只是一个提供帮助的家长。
在陪伴的过程中,我密切关注女儿的学习态度。我观察她是习惯性地逃避问题,但是愿意勇敢地尝试。我注意到她对某些事情极端厌恶,这就需要我理解并耐心引导。我明白,建立目标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孩子投入时间和努力。只有当她在自己的努力下取得进步,获得自信时,她才会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我始终鼓励女儿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不与其他孩子比较。我相信,当她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能量和勇气时,她会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作为家长,我的责任是为她提供支持和引导,让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树立目标。
我会陪伴女儿走过每一段旅程,见证她的成长和进步。但最终,目标感的建立是她自己的事情。我相信她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她想成为的人。
美国知名教育工作者朱莉·利恩科特-海姆斯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让我深感共鸣。她提到,孩子并非盆栽,而是无名的小野花。作为家长,我们的职责并非塑造他们,而是为其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的,更多的是给予他们爱和关怀,通过日常点滴的爱,使他们变得坚韧不屈。
爱是关键。只有当我们真心地去爱孩子时,他们才会学会如何去爱他人,如何接受他人的爱。朱莉提醒我们,作为家长,我们的工作并非将他们塑造成我们心中的模样,而是支持他们,鼓励他们成为最璀璨的自己。
孩子目标感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让孩子享受目标实现的过程,珍惜每一天、每一刻的成长。让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由地绽放吧。
所以,让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爱和理智去引导孩子,让他们自由地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