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读过一篇文章,讲述了中国从1997年到2008年涌现出的百余位文科、理科高考状元,他们在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参与工作,多年以后并没有做出那么突出的成绩和贡献。这一现象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心理咨询室实习时遇到的一位男大学生。
他告诉我,他所在的大学里,一些男生沉浸在游戏中,而他也是其中之一。当被问及毕业后有什么特别想做的职业或项目时,他表示自己没有太多想法,无非和很多人一样,找个工资高一点儿的工作,简简单单地过日子。这种想法可能对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来说无可非议,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但如果有这种想法的大学生较多,那么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似乎过低了。这些年轻人曾经通过努力和奋斗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似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动力。
近年来,有小学生也开始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他们刚从幼儿园入小学时还保持着很好的向上状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高年级时就开始慢慢失去了斗志。他们沉迷于手机和室内游戏,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家长。仔细观察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的严格要求下,常常以“乖巧”的状态示人。然而,一旦完成中考或高考目标后,他们中的有些人就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状态逐渐松懈下来。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智力培育视为重中之重,一切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能量的培育。他们忽略了对孩子目标感的培养,没有意识到目标感对孩子全面成长的重要性。
实际上,一个人无论是技巧性的训练还是心智上的成长,即使速度再快,也需要时间和积累。每个环节的完善都会为下一个环节的进展奠定基础。所以,对孩子目标感的培养刻不容缓,而且越小培养越好。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各个环节的连贯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内在成长力量。
从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来讲,0~3岁是孩子建立目标感的萌芽期,4~6岁是养成期。对于0~2岁的孩子而言,家长多陪伴他做些穿行隧道及障碍物方面的小游戏非常适合。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在努力克服自身力量局限和外部环境阻碍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目标感。
孩子从2岁开始,表达能力开始逐步提升。此时可以多给他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如讲一段小故事或朗诵一篇诗歌等。这些活动可以使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这也是培养目标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从3岁开始,家长要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和对各种物品、区域的功能划分意识进行强化。在这个阶段,有些幼儿园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文字抄写等。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养成主动完成的习惯,而不能让孩子觉得是在为父母做,或者需要不断提醒甚至强迫才会去做。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可以逐渐学会设定和追求目标。
然而,如果家长在这个阶段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孩子就会逐渐失去目标感和动力。他们可能会变得迷茫、无助和缺乏自信,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所以,家长要在孩子还小时,就有意识地培养他的目标感。比如,外出活动时,让孩子多观察一些标志性建筑物或特别显眼的广告招牌等,这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基本的方向感、目标感。
另外,时间观念的培养也很重要。孩子4~5岁时,家长要尽可能将时间具体化、精准化一些。比如,与孩子对话时,与其说“再等一会儿,公交车就来了”,不如告诉他“再等10分钟,公交车就来了”,这样,孩子就能慢慢体会1分钟、10分钟、半个小时到底是多久,以及在这期间还可以发生什么、做些什么,等等,这能让孩子做起事来更有计划和目标意识。
随着女儿的成长,我深感她从小建立的目标感在其人生路上的重要性。当她面对挑战、诱惑和迷茫时,这种目标感就会成为她前进的动力,使她坚定地做出选择、付出并坚守。
女儿曾告诉我,她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引导着她。这其实是一种目标感,是对自身追求的敏感度。这种力量,虽然无形,却是真实存在的,它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
当孩子从小就被这种力量牵引,便会逐渐明白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他们会更清晰地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路径,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家长的指令。
如今,我的女儿正处于高二年级的关键阶段,她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明白如何行动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这得益于她在小学时期就已经为自己定下的目标。
正是这种强烈的目标感驱动着她积极主动地规划自己的阶段性小目标。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她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减少了不必要的试错和摸索。
这种目标感不仅使她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使她在生活中充满了活力和自信。我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目标感会成为她的宝贵财富,助力她面对各种挑战。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目标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从小播种,目标之花才能早日盛开。所以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家长要抓住时机,努力培养孩子的目标感,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