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咨询室咨询的学生中,有许多是自驱力较弱的。他们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对其他方面的求知欲并不强。他们有的以考个好成绩为目标,有的在家长的要求下勉强取得了高分,但精神萎靡,甚至有抑郁倾向。
一个六年级的女同学曾这样描述:“考第一是我的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我就接受不了。但是考了第一之后,我也没觉得多么自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虽然希望各科成绩都考到最好,但是好像这又不是我最想要的结果。”
这些孩子的家庭环境各不相同,他们的共同点是缺乏目标感。他们像生活在迷雾中,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认为,现在很多孩子都患上了“空心病”。这种病的症状是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容易陷入迷茫和无助中,严重时与抑郁症相似,但没有药物可以帮助其做出有效调节。
前来咨询的这些孩子多半患有“空心病”。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对大多数事物缺乏兴趣,仿佛活在虚拟的世界里,存在感也不强。这确实令人担忧。
这些孩子的状况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是否在追求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目标,如同航海中的灯塔,为航行者指明方向。对于孩子来说,拥有明确的目标才是更好成长的关键。
娇娇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听到美妙的旋律,她都会沉醉其中,难以自拔。在学了一段时间的音乐后,她心中萌生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娇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除了像同龄人一样上学之外,每天还会抽出时间练习钢琴,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技巧和演奏水平。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比赛和演出,以锻炼自己的舞台表现力和自信心。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她不断追求进步,不断挑战自我。
随着时间的推移,娇娇的音乐才华逐渐得到了认可。她在各种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赞赏。她的音乐之路也越走越宽,她开始与各种音乐团队合作,参与音乐创作和制作。
长大后,娇娇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了一名备受瞩目的音乐家。她的音乐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她的演出也总能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感动。
娇娇的经历告诉我们,拥有明确的目标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感,让他们学会为目标而努力。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选择的目标。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次影响力很大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年龄、出生环境、兴趣爱好较为相似的年轻人,哈佛大学对他们进行了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27%的青少年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25年后,他们生活得非常艰难;60%的青少年目标模糊,25年后,他们生活稳定,但没有较为突出的贡献;10%的青少年有着清晰的短期目标,25年后,他们在某个领域小有贡献;3%的青少年有着清晰的长期目标,25年后,他们成为社会某领域的精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佛大学的这项调查结果令人深思,它揭示了目标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结果不仅仅是针对青少年的,它也适用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目标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动力和激情,让他们更加专注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当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时,他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努力和专注会让他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并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同时,目标还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当一个人设定一个目标并努力实现它时,他就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能够取得成功。这种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会让他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然而,仅仅有目标是不够的。这个目标还必须是明确和具体的,这样他才知道自己需要如何实现它。模糊的目标可能会导致其拖延或缺乏动力,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开始或如何衡量自己的进展。
此外,目标必须是长期的,这样他才能持续不断地努力追求。短期目标可能只会取得短暂的成就,而长期目标则可以让一个人持续不断地努力,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因此,家长最紧迫的事情是帮助孩子找到明确的目标,使他们能够避免迷茫、冷漠、焦虑、恐慌以及自我沉溺,彻底摆脱“空心病”的困扰。
帮孩子建立目标感,是父母的重要使命,也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尽早知道如何向着目标踏出第一步,让他们懂得为何需要目标、如何制定目标以及如何践行自己的目标,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