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是一个外向的孩子,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分享不完的快乐。有时候,多多感觉妈妈一点儿也不重视自己,用大人的话说就是有点儿“敷衍”,多多不喜欢妈妈这样对待自己。妈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总是觉得多多这孩子很爱发脾气。
沟通的方式不仅包含语言表达,还包括动作和表情等。对刚出生的婴儿来说,与家长的沟通并不是通过文字或者声音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表情或者动作,并且家长也是通过孩子的哭或笑来理解孩子的需要。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简单地认为只要在言语方面进行交流、给予鼓励就足够了。
案例中的妈妈虽然回应了多多,但是两个人的关注点完全不同。妈妈的关注点在自己做的事情上,多多的关注点在“画的画漂亮在哪里”。妈妈看都不看地回答“漂亮”,完全起不到表扬多多的效果;相反,多多会认为自己得到的并非表扬,而是敷衍。
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除了口头表达之外,还要配合自己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和合适的语气、语调。当家长夸孩子的作品漂亮时,脸上却没有微笑的表情,也没有做出欣赏的动作,就会让孩子产生怀疑。
如果妈妈这样回应孩子,一定不会让孩子失望:
妈妈(面带自豪、眼神充满信任和赞赏地回应孩子)说:“你画得真漂亮,特别是小猫和小鸡。”(关注点一致)
妈妈(伸出大拇指给予孩子夸赞,并给了他一个拥抱)说:“这真是一幅漂亮的画!”(动作和表情、声音协调)
家长对孩子的表扬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其声音、语言、动作等就会非常协调统一。孩子能够通过肢体语言判断出家长的言行是一致的,进而感受到被认可和被尊重。
肢体语言是人们受潜意识支配做出的动作,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因为肢体语言是受潜意识支配的,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孩子的潜意识接受、存储。
仔细想一想,如果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口头肯定的同时却面无表情,或者做出摇头、摆手等否定动作,那么就会让孩子对此产生怀疑。如果家长长期这样“心口不一,”那么孩子就会对家长以及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