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平常工作非常忙,一有时间就想抓紧休息,所以当多多想跟爸爸和爸爸的朋友分享抓小昆虫的快乐时,爸爸却让他“自己去玩会儿”。他的无心之举让多多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并因此而伤心起来。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征,是他们真实的成长体验,因此家长应该认真对待。因为家长对孩子情绪的回应意味着关注和尊重孩子,积极的回应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看见,开始肯定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进而产生自尊、自信、自爱。
然而,大多数家长并不会正确地回应孩子的感受。心理学中,精神分析流派中有句话叫作:“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如果不懂得及时、正确地回应孩子,或是常常忽视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的内心就会不断积累委屈和不满的情绪,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到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很有可能集中爆发出来,引发严重的亲子冲突。
回应孩子的情绪,就是要回应孩子的感受。比如,当孩子激动地谈论自己的发现时,家长就要顺着他们的视角,去好好观察和欣赏孩子在意的那些事物,与孩子产生共情:
“你能给点儿提示吗?我有点儿猜不着。”(通过互动表达回应)
“这么可爱的小虫子,一定很难抓吧!”(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尽量不要用一些负面的话语来回应孩子。很多事原本很让人高兴,可家长的回应却很让孩子扫兴:
“抓昆虫有什么用?你把这股劲头儿用到学习上多好。”
(打压和反驳孩子)
也不要用不相干的话语来回应:
“小虫子脏死了,有什么好看的?全都是细菌!”(关注点与孩子的情绪无关)
存在主义学家莱因把家长的这种和孩子关注内容完全不相干的回应称为“无关反应”,这种反应会让孩子体会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孩子向家长分享自己的情感,这是一件好事,说明他们足够信任家长,也是在呼唤家长的爱和帮助。但家长如果对此表现得心不在焉,甚至训斥孩子不该打扰自己,就会使孩子感到气馁和委屈。而孩子的感受得不到倾诉,久而久之便会降低对与家长沟通的期待。家长正面的回应,是懂得与孩子共情,真正地去感受孩子当时的心情,接纳他们的情绪,与孩子“同频共振”。
“哇,原来你抓到的是一只小蜘蛛,它真的很好看呢!”(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与自己感同身受的)
当孩子感到被理解和被肯定时,就会在良好的互动体验中与家长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结和安全型依恋模式,增进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