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答应馨馨,只要她期末能考到班级前三名,就带她去游乐园坐过山车。妈妈认为馨馨不可能考进班级前三,这样说只是为了激励她而已。可谁知馨馨真的考了班级第三名,妈妈却不想履行之前的诺言,这让馨馨非常气愤。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家长总是许诺自己,当自己考到班上的前╳名时便予以奖励。但是当自己真正做到这件事之后,家长兑现承诺的次数却寥寥无几。并且大部分的家长都会用同一个借口来逃避自己的承诺:“学习是为了你自己好,你怎么能要求奖励呢?”
其实,这里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家长的承诺到最后没有得以兑现,而是家长出于各种考量就轻易地对孩子许下诺言,最后却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逃避诺言。当家长这样对待孩子的时候,就会令孩子感到迷惑,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家长以及这个世界。
当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沟通无效或者低效都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对不起,是妈妈不对。”(诚恳道歉,熄灭孩子的怒火)
“妈妈保证下次说到做到。”(履行承诺,以身作则)
“真的很对不起,妈妈这次没有说到做到,我愿意做出一些事情来弥补这次的‘爽约’。”(弥补的措施可以是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增加亲子活动等)
通常,家长和孩子商量并确定的每一件事,到了约定时间就要兑现。
如果家长每次都能遵守约定,那么孩子会学到“约定是一种不可打破和不可违反的承诺”。反之,如果家长经常打破约定,孩子学习到的内容就是“约定一定是可以违反的”,并且违反以后不用承担相应的不良后果。
家长不要随意对孩子这样说:
“你表现得好一点儿,周末我就带你去游乐园。”(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爸爸妈妈才不带他出去玩)
“周末我要加班,下周带你去吧。”(破坏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有时候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也许过几天就忘记这事了。事实并非如此。家长的每一次“爽约”都是在磨灭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所以,当孩子说“妈妈你说话不算数”时,家长就要注意了!无论如何,要想孩子成为诚实守信的人,家长自身要先做到言而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