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蒙蒂:贫穷的悖论

关于鸨母和妓女的故事,关于违法建筑和高官贪污的故事,关于那些被认为适用于喜剧和讽刺的低俗语言的故事,揭示出罗马正是这悖论的中心。那个将自己的总部设立于这座城市当中的宗教,通过为诸种因原罪而存在的弱点行方便,以及组织各种形式的忏悔,将自己的信众定义为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这些弱点的人。而通过忏悔,罪人们可以寻得救赎。这种宗教既在众人身上运使巨大的权力,又提供了一种可利用的妥协方式。世俗权威渴望遵循这种方式,尤其是在管理城市空间的过程中。

蒙蒂是个名副其实的下沉社区,这里的街道比加富尔大道(Via Cavour)19世纪时的街面还要低数英尺;这里的房屋据说模仿的是古代样式,它们的阴影覆盖所有那些通往罗马城的道路的最后路段。 蒙蒂区处于“这座城市之下”(sub urbe),有人认为这就是其曾经的名字Subura(苏布拉)的意思。 今天,蒙蒂位于繁忙的干道之下,这些干道见证了罗马在1870年后突然成为繁忙的首都,其明显的地理和道德分层让职业城市学研究者和小说家们都感到吃惊。上午10点,街道上总弥漫着一种期待感。即便是在车水马龙的、从19世纪起即横穿这一古老地带的加富尔大道上,从帝国广场大道冲将下来的机动车带起的暴躁尘嚣,也会被众多饭店中的某家所飘出的、撒了芹菜的肉汤浓香冲散。阴影和陡斜的小巷随处可见。下午,加富尔大道的交通噪声,游行队伍中传来的抗议歌声与喊口号的咆哮声,蜿蜒着经过通向古罗马广场群和威尼斯广场的那条宽阔大道,如同从一个混乱、热闹的上层世界一路摸索,缓缓渗入蒙蒂人静谧的居家空间和幽静的广场上。那些在博斯凯托大道(Via del Boschetto)上争相杀出路来的车辆都是无礼的入侵者。博斯凯托,意指曾存在于此的“小树林”,后来人们为了在旧宫殿前铺设鹅卵石路而将树木移除。当灼热的暮光映照在土黄色和赤褐色的建筑物立面上时,其底部路面已经变得相当幽暗,只有路边有意设计的古董路灯——抑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来此拜谒圣像的朝圣者手中的烛台杯——间歇性地将其照亮。这些圣像点缀并凸显了这个羞涩、深沉的地方的家庭亲密性。窗内亮起的灯光映照出房梁的轮廓;站在街面上即可瞥见的门洞里,摇摇晃晃的曲折楼梯通向楼上。

这样一种纵深是有历史性的。就像考古遗址的地质分层,这一纵深展示了罗马如何肆意挥霍它的历史感和美感,而历史和美对罗马而言既是一种恩赐,也是一种诅咒。建筑师里卡尔多·达奎诺(Riccardo d’Aquino)调用布罗代尔的“长时段”概念指出,对某个地点的归属感,对这座非凡城市的归属感,是某种间接性情感联结的结果,这种联结在被塑造出的环境中的诸元素与当地文化的特定关系中生成。 习俗制度与个人持续地相互作用着,由此产生连续性,当然也产生断裂;这一相互作用尤其集中在永恒与破灭间的变幻上。这种变幻感由无处不在的废墟——历史的诸块碎片——所唤起。通过(以废墟的形式)持续地被纳入鲜活的城市,历史进入了现在。代表罗马今日荣光的那些具有戏剧色彩的人工照明设施,在皮拉内西以及其他艺术家的浪漫主义版画中早有呈现。这些照明设施充分利用光线,揭示出事物在悬停的坍塌状态下未曾被察觉到的结构特征。 罗马就存在于纪念碑的林立与废墟的杂乱散布所带来的永恒张力之间。

这一张力也反映在社会生活中一类常见的实际挑战中,那就是,在一个受到西方世界瞩目的城市里平淡过活。教会的训诲提醒我们,对所有人类而言,时间都是不完美的根源;因为生活就是不断地折中——一端是铭刻在纪念性建筑和《圣经》中的崇高理念,另一端则是在实际社会生活压力下不得不做的权宜之变。在这一点上,罗马是最好的例子。什么能够被保留下来,并不总是依照国家的命令。尽管与左翼共情,但蒙蒂区的居民拒绝统一拆除建筑上的法西斯标记。拆除会危及他们自己对战争的回忆,因为拆除意味着对法西斯地缘政治受害者亡灵的亵渎,当然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对住在这个紧密团结的社区中的亲人和邻居的亵渎。

罗马人的自我呈现中表现出的持续的不服从的倾向,让他们得以在数不清的越轨行动中体验到连续性,否则,城市的建筑肌理可能会被固定在一个时间的真空当中。政治学学者菲利波·萨贝蒂(Filippo Sabetti)曾试图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历任政权都明显失灵的情况下,意大利仍然在包括经济在内的许多人类活动领域实现了傲人的成就。 他着重考察了一套和罗马城的规划相关的法条,并像其他一些学者一样,在这些法条中看出了存在已久的、在“理论上的合法性”与“实际需要”之间的折中之法,而且,这一折中之法常常早在制定法条的阶段就得到使用了。 罗马就是这个自相矛盾的国家的首都,有时人们会以反常的方式调用这样一种充满可能性的模棱两可,这种调用依赖于讽刺幽默、创造性的诡辩以及迅捷的适应这三者的充分结合。

这种无耻的生命力,如同罗马圆形竞技场和圣彼得锁链教堂一般坚固,是使罗马在许多个世纪中保持其辨识度的根本原因。它为古老历史湍流中的人们或权力充盈的教会的末世论提供了另一种永恒。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提供了由许多种“永恒”构成的一组永恒,它们都是社会经验中的碎片性片段。这些永恒属于这个城市最伟岸的建筑的缝隙中被嵌入、被修订、被重温的那种生活方式。诚然,这些废墟被本地人,也被成群的游客理想化了。但是那些在圆形竞技场外语速惊人、收费与游客们拍照留念的现代百夫长以及宣称“罗马是异教的”的放肆涂鸦构成了历史调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意义并不亚于那些以最严肃的态度被修复和建造的古代庙宇和巴洛克教堂。与国家持续角力的这个国家的代表们自己也身陷各种阴谋诡计当中,这一事实本身与正式的历史编纂学中的断言相比,是呈现时间深度的更丰富的来源。

这座伟大城市的悖论在于,其对腐败困境扬扬自得——它是“反常的意大利民族国家”所带有的更大悖论的一种转喻。这种悖论被铭刻在辉煌、深沉的词句当中,这些词句写的是艰苦生活之上的尘垢。罗马人,除了少数例外(比如帕里奥利区的中产居民),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属于工人阶级。罗马人的宗教狂热,以及他们对(视为己有的)圣物的崇拜,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加剧了他们对教廷的深深厌恶,这样一种厌恶部分来源于被压迫的集体社会记忆,弥散在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罗马人独特的日常饮食。曾经有个肉商向我指出(他的这一主张我也从其他人口中多次听到过),罗马特色食品动物下水——著名的牛肠、牛尾、百叶、牛心和其他内脏杂碎——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教会的有权者独占了所有的好肉,仅留给信众很少的肉以及下水。这个肉商认为,他们这个行业引以为豪的切出异常薄的肉片的手艺,恰恰反映了历史上这些信众所拥有的肉是多么匮乏。

但是,请注意罗马人是如何从羞辱中找到自尊的:肉片的确切得很薄,但是肉商将之形容为纤薄精致,这反映出一种不向匮乏让步的文化。罗马人批评吝啬和贪婪的俗语“不吃就不用拉”(Nun magnamo per nun cagá) 也反映出人们坚信教廷通过剥夺人们的生计积累财富。我听到这句俗语时,人们正在抱怨,教廷会从那些不幸没有子嗣的富人那里继承他们的房产。离开尘世前,这类富人对永受地狱之苦的恐惧可以被教会利用,后者诱导前者爆发出虔诚之心。

毕竟,罗马人不是对所食之物的质和量毫不在意的;他们也不是出于特定的文化选择而故意苦行之人。相反,食物是可以让罗马人沉醉在他们的独特性中的诸多领域中的一个,是容纳他们关于“吃”的“文化性方言”的场所。这种“方言”招致的外界嘲讽并不比他们的粗鲁口语招致的嘲讽少。比如,用凤尾鱼味油醋汁拌的嫩菊苣叶沙拉(puntarelle)——它和下水一样,也是穷人餐食—就是这里特有的。对住在城外50英里(1英里约合1.6千米)的人来说,这种沙拉闻所未闻。食物还是记忆之锚。在当局将一个人从他生长于斯的房子里驱逐出去时,这个人在绝望之下想起的却是“撒上胡椒,带有精巧调料的奇特香味的鸡”;而在今天,这个人惋惜道,他们只能吃三明治这种大众化的、提前做好的、哪里都能吃到的方便食品。

虽然本地饮食素有朴素的名声,且反映出一段贫困的历史,但它也充当了罗马人引以为豪的独特性标记。罗马人坚称,食物的丰富性和美味并不在于精心调制的一整套酱料,而在于对制作时间敏锐和精准的把控。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对心灵手巧、随机应变的致意,而不是对那些在皮革精装书里逐渐腐朽的、丰碑式的菜谱的悼念。这也是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人们常会回忆起节日的欢宴。准备宴席时精准的节奏代表了一种精确的匠人直觉。这样一种直觉根植于身体和记忆当中,并在微妙的品味过程中得到再生产。而其他地区更豪华的菜肴,不过是淹没在油腻浓稠的酱汁中罢了。

许多罗马菜式也提醒我们犹太社区的文化意义,犹太居民自身就是纪念过去贫穷和匮乏生活的碑铭。现在,多亏了他们的保存,否则许多古代烹饪方法早在几个世纪前就不复存在了。其他一些菜式尽管在犹太教意义上不洁,但却与犹太人聚居区的典型食物一样美味,这些菜式反映了阿马特里切(Amatrice)腹地养猪户的产品特征。容我再次提醒,二者都有贫穷与匮乏的谱系,但二者又都被证明有着超凡的韧性。它们的混合代表一种迁就(accommodation) 的习惯,这样一种习惯被罗马人以一种近乎刻板印象的方式反复地归因于对教廷残酷权力长达数个世纪的逃避。目前人们仍旧普遍感到梵蒂冈的存在是具有压迫性的,因而有必要对批评和反抗加以隐瞒——“因为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活不下去”。

无论罗马本地人有着怎样匮乏的过去,今天罗马仍然是一国之都——不管罗马市民喜不喜欢这一点(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都是如此。在城中那些隐秘小巷中发生之事反映和折射出的,是那些坐在行政府第和国际会议中心大厅里的人的作为。这些作为是他们将国内、跨国官僚机构与本地生活协调起来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说到底也是因为,这些有权有势的官员要么自己也是罗马人,要么就是已经移居至此而不得不生活在罗马城的现实之中。 FfthbbjCwNeWKEMlnXrEBVcF95GJ2Fra/CpvtB67hCfvCvUTHvyxhEdglUZlVeY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