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产业兴衰的晴雨表

有这样一个观点:猎头行业是产业兴衰的晴雨表。

我深以为然。

猎头的主要职能是帮助企业寻找和引进高端人才,尤其是那些在市场上稀缺、通过常规招聘渠道难以获得的关键岗位人才。猎头公司通常具备快速进入新行业并搜寻人才的能力。

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反映了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强度可以通过猎头行业的活跃程度直接反映出来。猎头行业的活跃程度与经济发展、产业变迁、企业需求以及人才流动密切相关。因此,猎头行业的动态能够直观反映出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市场的供需变化。

猎头公司可以敏锐捕捉市场的变化,反映市场的趋势。猎头公司由于与企业客户联系密切,因此它们往往能够感知到市场的变化。

猎头公司可以反映与预测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它们的业务活动不仅反映了产业的招聘需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产业的发展趋势。当某个产业开始转型或升级时,猎头公司可能会提前布局该领域,为未来的业务发展做好准备。这种前瞻性使得猎头公司能够成为市场发展的风向标。顶尖猎头更善于判断经济大势,能够尽早介入新兴行业并布局,从而确保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例如,当猎头公司在某个领域内的业务量突然增加时,这可能意味着该领域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反之,如果猎头公司在某个领域内的业务量持续下滑,则可能预示着该领域的发展将陷入困境。因此,猎头公司的业务量变化可以作为观察产业发展动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猎头公司也可以推动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猎头公司不仅为企业搜寻人才,还可以通过提供人才评估、职业规划等增值服务,帮助企业优化人才结构、提升组织效能。这些服务有助于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猎头公司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联结着企业和人才,促进了双方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当某个产业处于兴盛繁荣时期,企业通常会扩大业务规模,进入新市场或推出新产品,从而产生对高端人才的大量需求;猎头公司在这个行业内就会非常活跃,帮助企业寻找合适的管理人才、技术专家和市场开拓者。这一时期,企业对高端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猎头公司的作用也更加凸显。在一个产业的衰退期,企业可能会缩减业务规模、冻结招聘甚至裁员,导致高端人才需求下降。与此同时,猎头公司在该行业的业务量会明显减少,尤其是那些依赖传统行业或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的行业。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高端人才更倾向于保持现有职位,人才流动性降低,猎头行业的活跃度也随之下降。

1993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一批批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市场的年份,为这些大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猎头公司,纷纷随着这些外资企业来到中国。

之后的10多年间,被称为“五大”的五家顶级猎头公司——光辉国际、海德思哲、史宾沙、亿康先达、罗盛咨询,先后落地中国开展业务。这些猎头企业大部分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有自己的传奇故事。比如海德思哲的故事:原本掌舵美国知名食品企业的郭士纳空降到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任董事长兼CEO,并引领IBM开创电子商务时代,这背后就是海德思哲的功劳。

2002年,是外资猎头公司进入中国的又一个高峰期,背后的原因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更多的外资企业来到中国,人力资源业务的需求量猛增。

那段时期,猎头搜寻候选人的方法乏善可陈。猎头们要想找到候选人,只能靠自身累积的简历库、博客,以及搜寻对标企业等几种方式,打一天电话一无所获的情况经常发生。由于信息更新慢,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候选人却发现他早已入职其他公司。能得到一份靠谱的候选人名单,那真是如获至宝。

世界猎头公司的历史上,就有关于郭士纳拯救IBM的经典案例。

1993年1月26日,IBM董事长兼CEO约翰·埃克斯退休,但此时号称“蓝色巨人”的IBM已经陷入了严重亏损,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IBM迫切需要一位能够拯救它的接任者。

于是,IBM内部代号为“头号交易”的人才搜猎行动正式启动。IBM为此专门成立了搜猎委员会,以便在公司内外考察合适的CEO候选人。在这场搜猎行动中,搜猎委员会主要聘用了两家招聘公司,即后来以“五大”在国内闻名的史宾沙和海德思哲。这两家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分别是托马斯·内夫(Thomas Neff)和加里·罗奇(Gerry Roche)。

加里·罗奇是当之无愧的猎头界教父级人物。在内夫和罗奇的合作下,一份超过125名候选人的名单形成了,其中包括通用电气(GE)公司的杰克·韦尔奇、摩托罗拉的乔治·费希尔、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以及部分IBM内部员工等。罗奇认为:“世界上只有很少几个人能够胜任这个职位。郭士纳就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而且没有人比郭士纳更能胜任这个职位了。这个职位就是为郭士纳准备的。”

但是,负责与候选人郭士纳沟通的加里·罗奇的工作推进得并不顺利。在官宣的寻访活动之前,加里·罗奇和郭士纳进行了初次接触,郭士纳以“不懂技术”为由拒绝了;1993年1月和2月,郭士纳又连续两次以“我不合格”和“不感兴趣”拒绝了进一步的邀约。

不过,郭士纳最终接受了这个职位。1993年3月25日,IBM召开发布会,宣布郭士纳的就职信息。郭士纳本身就是一个极喜欢接受挑战的人,IBM提供的职位既让人心生畏惧,又令他魂牵梦绕,对于他来说,能去解决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实在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这或许是郭士纳改变想法的核心。

尽管许多人认为,具备相关的技术背景是这个职位的关键,猎头公司一开始也在搜猎行动中特别强调了候选人的技术背景;但实际情况是,搜猎名单上一共有15个条件,其中一个是“最好有信息和高科技行业的工作经验,但杰出的商业领导人不受此条件的限制”。加里·罗奇认为,除此之外,郭士纳符合所有其他的14个条件。

郭士纳就职后的9年里,IBM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郭士纳上任后,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IBM从巨额亏损中恢复过来,实现了赢利。1994年底,IBM获得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赢利,此后IBM连年丰收。郭士纳改变了IBM的经营模式,使其经营重点从硬件制造转向提供服务。这一转型不仅避开了高科技产业萧条的影响,还为IBM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在郭士纳的领导下,IBM坚守着自己在业界的“大象”地位,同时学会了“蚂蚁”的灵活,克服了“大象”的迟钝。这种战略调整,使IBM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IBM作为美国信息产业的领军企业,其复兴和转型对其他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许多企业开始效仿IBM,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郭士纳在拯救IBM的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这种创新精神不仅推动了IBM自身的技术进步,还促进了整个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IBM的复兴为美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同时,IBM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美国信息产业的整体繁荣做出了贡献。在郭士纳的领导下,IBM不仅在美国国内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国际市场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这提升了美国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猎头行业的兴衰与产业的变迁、兴衰呈正相关关系。

比如,房地产行业兴盛时期,专注于房地产领域的猎头公司业务量大幅增加;而在房地产行业陷入衰退期后,这些猎头公司的业务量也相应减少。同样地,在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时期,专注于互联网领域的猎头公司也迎来了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当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兴行业崛起时,相关企业会招聘大量高端人才,推动猎头行业的活跃度上升。猎头公司会迅速调整业务方向,聚焦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

中国猎头行业的出现与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产业兴起密切相关。

1979年7月,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之后开始不断吸纳当时被列为“外资”的港澳投资。1980年4月,北京航空食品、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成为首批获准成立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这之后,中国以非常优惠的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量行业向外资企业开放,从而使外资企业大举进驻中国。

香港中国通讯社《新中国五十周年特稿:中国吸纳外资从东到西全面引进》的报道中透露,据统计,截至1999年7月底,中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34 700多家,在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80多个,《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有420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1999年,在中国投产的三资企业超16万家,涉及纺织、机电、轻工、电子、农业、能源、电讯、交通、金融、饮食、旅游等多个领域,它们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均起到了促进作用。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截至1998年底,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5%,进出口值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9%,工商税收占全国工商税收的13%。外资企业的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2.9%,达到1 800多万。中国对外资的利用,极大补充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同时也使中国得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竞争机制,引进了一大批高新技术、先进和适用技术及其生产工艺,推动了农业、工业、建筑、交通邮电、科技资讯、金融保险业等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

蜂拥而至的外资企业,产生了对高端人才的大量需求。

猎头公司提供的服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定制化等特点。它们不仅为企业提供人才搜索和推荐服务,还会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人才评估和背景调查等工作。这种服务特性使得猎头公司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很多外资企业在全球布局,一直是通过猎头公司来招募高端人才的。在这些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之后,服务它们的外资猎头公司也将业务延伸到了中国,进而催生了中国猎头行业。外资企业成为当时猎头服务业的最大雇主。

在外资企业纷纷进驻中国的同时,中国本土的国有企业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极度稀缺的情况之下,一些先知先觉、求贤若渴的中国企业家开始打破之前那种人才靠分配、靠上级指派的体制制约,以市场化的方式,从体制外引进高级人才,服务国有企业的猎头业务也由此产生。

1984年11月,武汉柴油机厂公开聘请65岁的联邦德国专家格里希出任厂长。此举打开了国有企业技术引进、智力引进的闸门,成为中国猎头史上的标志性事件。1987年,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设置联络处,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大批国外高级人才。这可谓中国本土猎头公司的缘起。

1992年6月18日,一则“君欲求职寻宝,请到维用猎头”的广告出现在沈阳的报纸上,这是猎头广告第一次走进国人的视野。维用猎头是新加坡一家集团公司成立的猎头服务部,专门为老工业基地的外资企业招募高级人才。

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也展现出了对猎头服务的巨大需求。民营企业有一个很大的需求,就是从国有企业引进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当时国有企业的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有限,论资排辈的情况比较突出。加上当时下海潮涌动,很多不甘平凡的国有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人才要么自己下海创业,要么选择到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任职。这给了猎头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中国的猎头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到1996年,中国猎头公司猛增至300多家。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经济狂飙突进式的增长,大量行业兴起,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猎头业务规模也迅速扩大,基本上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期。产业兴盛对猎头业务的正面作用在这期间表现得非常充分。

而即将到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将第一次对中国猎头业务产生大规模的负面影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许多大中型跨国公司纷纷收缩业务、大规模裁员,甚至有一些跨国公司关闭了在华业务,导致外资公司对猎头服务的需求急剧下降。

与此同时,为维护国有企业人才队伍稳定,保障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有关部门强化了对人才中介机构行为的规范引导,重点关注其在国企人才挖掘中的合规性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过度依赖国有企业人才资源的不规范猎头公司遭受了重创。

在此形势下,很多猎头公司难以为继,纷纷倒闭。据《中国猎头产业规制研究》的统计,1998年,仅北京、天津地区猎头公司的倒闭比例就超50%,剩余的猎头公司也大多奄奄一息。

宏观经济、国家政策对猎头业务的巨大影响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企业通过猎头招聘高端人才,往往意味着其正在进行战略调整或业务转型。猎头行业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战略调整的方向,是企业战略调整的风向标。猎头公司通过观察人才流动方向,能够洞察不同行业的兴衰,可谓跨行业人才流动的观察窗口。如果人才从传统行业流向新兴行业,可能预示着新兴行业的崛起和传统行业的衰落。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猎头公司要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业务方向和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这种适应性使得猎头公司能够在不同产业兴衰周期中保持稳定的业务量和盈利能力。

1999年底,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新成立的互联网公司需要大量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不少互联网新贵发展迅猛,扩张很快,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这给了中国猎头行业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大量猎头公司满血复活,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有数据统计,2000年的第一天,中国有200多家猎头公司同时开业。凭借互联网的东风,猎头行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基本上是中国本土猎头公司的一场狂欢。不过,大量海外竞争对手很快就会杀到。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中国人才中介市场正式向外资猎头公司开放,建立了境外人才机构和组织进入中国人才市场的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外资和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海外猎头巨头旋即纷纷涌入中国,对中国市场不够熟悉的洋猎头的做法非常粗暴——直接收购中国本土成熟的猎头企业。这场凌厉的收购战,让中国本土猎头公司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但更让本土猎头行业从业者看到了更大的机会,于是中国本土猎头公司的注册数量继续暴增。

繁荣之后就是萧条。这句话一点儿没错。

2008年,一场新的金融危机袭来,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着硬着陆的风险。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猎头行业一片凄风苦雨。很多飞速发展的猎头企业因为没有做好风险规划,迅速倒下。即便是服务高端领域的外资猎头也受到沉重打击,不少海外猎头的利润缩水2/3,在生存线苦苦挣扎。

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民营企业也遭遇重创,对人才的需求减弱。拉动中国猎头市场需求最重要的两股力量中,只剩下了外资企业。尽管外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已经锐减,但有数据显示,在2008年的中国猎头市场,80%的人才需求来自外资企业。

非但中国,美国猎头行业的发展也与宏观经济的变化、产业的兴衰密切相关。

从一定意义来看,猎头行业不仅是产业兴衰的晴雨表,更是经济转型和人才流动的重要推动者。当然,猎头产业对宏观经济的重大变动和产业兴衰的感知整体上有一定的滞后性,且能够感知的行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认为猎头行业是产业兴衰的晴雨表,更多是为了强调猎头行业与产业经济的密切关系。 PeLWjACmV4WtTxrGcje4LEACVLvr0GZldfX610AA09oObKCxfV9DHDBapns7LO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