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这位第3选择思维的领导与“两种选择”思维的领导做一个对比,你会发现后者要么选择对抗,要么选择逃避。
第一个例子是一位选择战斗的领导。一位成功的高管接任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根据多方面的反馈,他是一个不善倾听、排斥异见的人。这家公司的员工感到自己受到了屈辱,他们反馈说,他们一直被反复告知自己有多么愚蠢。显然这位高管擅长挑起冲突,永远处于攻击状态就是他的风格。6个月后,他被解雇了。所有人都知道他很聪明,但是他的才智无法弥补他对他人的不尊重和没有同理心的缺点。
接下来讲一个选择逃避的领导的例子。他是一家知名日用品公司的总裁。一位曾跟他密切共事的同事是这样评价他的:
他来的时候就对公司的发展高谈阔论。然而10年过去了,公司股价没有丝毫变化。他还在继续高谈阔论,绘制未来的蓝图。然而,如今再也没有人听他的了,不仅是因为业绩不佳,还因为他听不进别人的话。据说他是一个“不喜欢冲突的人”,他不赞成分歧,不喜欢对抗,他总是说“这不是我的风格”。他人很好,也是个很好的朋友,但是没人可以当面问他尖锐的问题。他们围坐在他的周围,听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关于公司发展的宏伟蓝图——通常是从他最近看过的商业书籍中得来的最新、最伟大的战略理念,但是没有思想的火花。与此同时,我坐在那里,不敢提出我心里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不去做更好的产品呢?”
有些冲突解决专家建议我们把冲突中的问题与冲突中的情绪区分开来,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在刚才提到的那家食品公司,关于产品质量的冲突是不可能从总裁的情感中抽离的。对他而言,质疑他的工作方法就是在质疑他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他缺乏足够的自我意识用同理心倾听团队成员的见解。
问题导向的冲突通常也是情感的冲突。遗憾的是,大多数公司被工业时代的思想禁锢,员工需要鼓足勇气才能向主管提出疑问,因为他们害怕。他们会被无视吗?他们会无意中令老板看起来很蠢吗?他们会遭到无形甚至实际的打压吗?他们会成为领导的敌人吗?他们会因此而丢掉工作吗?如果情感投资的风险太大,公司就会笼罩在一片可怕的沉寂之中。领导者通常会误以为周围那些微笑点头的面容就是和谐与共识。这可能会导致致命的错误。
所有的冲突都与情感有关。比如薪酬冲突,可能你认为它只是简单的冲突,但实际上它却跟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渴望密不可分。设想你是一位女上司,一位男员工来到你面前,表示对自己的薪酬很不满。你面对的可能是一个情绪激动的人。他的薪酬是他的自我价值的体现,是他在家庭、朋友面前地位的象征。这次会面对他来说很难——他花了很大勇气才迈出这一步。他不能招惹麻烦,也不想在你面前表现得太软弱;而另一方面,他或许感觉自己受到了冷落,甚至有些气愤。或者更甚,他可能还会感觉自己的男性尊严受到了侵犯。你从他的脸上看不到,也无法从他的言语中听到这背后的全部原因——只是知道必定有原因。
图3-1
如果你是具有“两种选择”思维的上司,那么你会有两种选择:对抗或逃避。如果你选择逃避,你就会屈服并满足他的需求。冲突解决专家把这种做法视为“和解”,但它往往只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可能是对其他员工的不公平,你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让这个员工对下次加薪谈话有了期待。
或者你可以选择对抗。对抗有很多种方式:
· 你可以贬低他:“你跟别人拿一样的钱。”这样的回答就是把他视为机器:他是一个工作的人,跟其他工作的人没什么两样。
· 你可以奉承他:“你是位很有价值的员工,我们希望可以为你提供更好的待遇。”这种答复可能会稍稍缓和气氛,但这种虚情假意的废话在大多数语境里都被认为是在骂人。
· 你可以拿自己对比:“我从来没有要求过加薪。我的薪水自然而然地就涨上去了,因为我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在这种居高临下的比较中,你会取得胜利,但不是因为你的故事更有吸引力,而是因为你拥有更大的权力。
· 你可以妥协:“我不能给你加薪,但我可以让你每周五提前半小时下班。”这种斗争的结果就是双输。雇主输掉了半小时的员工服务,员工也没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妥协永远是一种苦不堪言又目光短浅的做法。假设桌上只有一张馅饼,你要多吃一点儿,我就得少吃一点儿。妥协是一种礼貌,但缺乏深思熟虑。
如果他很情绪化,你可以按照典型的说法来劝他,“我们要就事论事”,但是这种方法对解决情绪问题毫无帮助。不管你多么想“就事论事”,你都做不到。当然,你可以寻找权宜之计,但是其中所涉及的情绪问题却是无法解决的,它终究会有爆发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