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回
通灵宝玉落贾府

女娲炼石补天的时候,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但补天的时候女娲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谁知这块石头经过一番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看到其他石头都能补天,唯独自己无才补天,于是经常自怨自叹。

一天,一个僧人和一个道士远远而来,二人说说笑笑地来到青埂峰下,坐在石头旁边高谈阔论。他们说到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之事,石头听了,不觉动了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便向僧人、道士说道:“大师,请恕弟子不能见礼。刚才听到二位谈到人世间的荣耀繁华,十分向往。请求大师发善心,让弟子到红尘中走一遭,弟子必定感恩不尽。”两位仙师听后笑道:“善哉,善哉!红尘中虽有快乐之事,但不能长久,正所谓乐极生悲,到头来不过是梦一场,还是不要去了。”

石头哪里听得进去,再三央求,两位仙师只好说:“你到了凡间,不管发生什么事可都不能后悔。也罢,我们就施法助你一臂之力。”石头听了,感激不尽。僧人便念起咒语,施展幻术,一块大石顿时变成一块鲜明晶莹的美玉,而且缩成扇坠大小,可佩戴,也可拿在手里。僧人将美玉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不凡了,只是还得再刻上几个字,让人一见便知是个宝物。”石头高兴地问:“不知大师将把弟子带到何地?”僧人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会明白的。”说着,便把石头放于袖中,同道人飘然而去。

话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得赤瑕宫神瑛侍者悉心照顾,每天用甘露浇灌。绛珠草得雨露滋养,又受天地精华,便脱去草木之质,修成女子的人形,终日游荡在离恨天外。

一天,她得知神瑛侍者将要下凡,为了报答灌溉之情,便决定陪他下凡去人间,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

神瑛侍者投胎成一个男孩,出生在京城贾家荣国府内。男孩出生的时候口衔美玉,上面写着“通灵宝玉”四个字,因此取名“宝玉”。

后来,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大荒山的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看到一大块石头上字迹分明,于是从头看了一遍。上面记述的原来就是它无才补天、投胎下凡、在人世间经历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只是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都不可考证了。

空空道人将《石头记》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传到世间。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编纂目录,分出章回,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话说衔玉而生的宝玉深得祖母 贾母 [1] 的宠爱。他满周岁时,父亲贾政想试一下他将来的志向,把各种物件摆在他面前,谁料宝玉一把抓住了胭脂和钗环等物,气得贾政捶胸顿足,说:“长大后准是个酒色之徒!”因此不大喜欢宝玉。不过贾母还是把他当作命根一样来疼爱。宝玉长到七八岁时,虽然淘气异常,但也极为聪明。他还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姑苏城的仁清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称“葫芦庙”。庙旁住着一个乡宦人家,姓甄,名费,字士隐。甄士隐生性恬淡,不好功名,每日观花修竹、喝酒吟诗。年已半百,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生得乖巧可爱。

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叫 贾雨村 [2] 的穷书生,他每日靠卖字作文为生,与甄士隐有些往来。有一次,他对甄士隐谈起了自己的抱负理想,想去参加科举考试,无奈身无分文。

甄士隐惜才,于是拿出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送给他。雨村得了盘缠,回到庙里赶紧收拾行李,没有向甄家辞别就上京了。

转眼到了元宵佳节,甄士隐命家人霍启抱着英莲去街上看社火花灯。霍启因为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户人家的门槛上坐着。等他出来再看时,英莲已没了踪影。霍启心急火燎地找了一夜,天亮时还没找到,他也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

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派出多人去寻找,却音讯全无。夫妻二人朝思暮想,昼夜啼哭。

祸不单行,三月十五这天,葫芦庙失火,连带着隔壁的甄家也被烧成一片瓦砾场。甄士隐只好带着家人投奔老丈人家。这个老丈人却是个见钱眼开的势利小人,看到甄士隐家道中落,便每日对他说些尖酸刻薄的话。一贯清高的甄士隐十分气恼,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最后连走路都得拄着拐杖了。

一天,他拄拐来到街上散心,突然看到远处走来一个疯疯癫癫的跛足道人,穿着破衣烂衫,边走边唱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在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倘若真的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事,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 宿慧 [3] 的,一闻此言,心中便已大彻大悟,说了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的褡裢抢了过来背着,也不回家,同这道人飘然而去。

再说那贾雨村,进京赶考中了进士,当了知府,虽然很有才干,但是他又贪又狠,在官场里得罪了人,上司找机会参了他一本,于是他被皇帝革了职。贾雨村虽然心里愤恨,但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依然谈笑风生。他把家人都打发回老家,安顿妥当后,自己四处游山玩水去了。

贾雨村到了扬州的时候偶感风寒,在旅店里住了一个月才好,但他身上所带的银两不多了。他听说林府正在聘请家塾先生,于是托朋友之力,进了林府。

林府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世袭过列侯,到林如海的时候是第五代了。林如海参加殿试时高中 探花 [4] ,娶了荣国府贾母的女儿贾敏为妻,生了一个女儿,乳名黛玉,刚刚五岁。林家只有这一个孩子,所以爱如珍宝。黛玉生得聪明清秀,林如海便将她当作男孩一样,让她读书识字。贾雨村只有黛玉一个女学生,黛玉身体单薄,因而功课不嫌多寡,再加上黛玉聪明伶俐,教起来非常轻松。

过了一年,黛玉的母亲贾敏病逝,黛玉悲恸过度,本来就体弱多病,触发了旧病。远在京城的外祖母贾母担心黛玉年幼无人照顾,所以派来仆人和船只接她上京城。

一天,贾雨村听说朝廷发了公告,凡是曾经被革职的官员可以视情况重新起用。雨村心中大喜,连忙进见林如海,恳求林如海帮他疏通。林如海爽快地应道:“先生对小女的教导之恩,我还没有报答,有这样的机会,我岂有不帮之理?正好小女要去京城岳母家,拜托先生代为护送。我已给 内兄 [5] 写了一封引荐信,他会帮你谋划,所需费用你也不必考虑了。”贾雨村知道贾府势力深厚,于是连连道谢。

黛玉身体刚好,原本不愿离开父亲,无奈她外祖母执意要她前去,如海也劝她说:“我已年近半百,你身体多病,年龄又太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现在去投靠你外祖母和其他表姊妹,正好减少我的担忧,为什么不去呢?”黛玉听了,这才流着泪拜别父亲,和奶娘及荣府中的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一到京城,贾雨村就凭着林如海的引荐信找到了荣国府的当家人贾政。贾政是个礼贤下士之人,看贾雨村谈吐不俗,再加上有妹夫写信举荐,于是努力帮他打点关系。没过多久,贾雨村就到金陵 应天府 [6] 做官去了。

智慧小锦囊

甄士隐在整部《红楼梦》里是个起引子作用的人物,他和贾雨村是相对照而写的。二人的名字寓意为“真事隐,假语存”。甄士隐是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火灾破产、下半生坎坷而终于醒悟出家的人。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贯穿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书中甄士隐的彻悟也预示着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未来相类似的结局。


[1] 【贾母】
贾府中辈分最高的人,又称史太君,娘家史家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

[2] 【贾雨村】
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湖州人。

[3] 【宿慧】
佛家用语。指超越常人的智慧,认为这种智慧是宿世(即“前世”)带来的。

[4] 【探花】
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三名的人。

[5] 【内兄】
妻子的哥哥。

[6] 【应天府】
今天的南京。 R8gP2Z+cfpscpjX9WQygzVqJl6cZuk5HOV8U917M8rZuxXFiqgDEDUiZ0b/qA9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