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起见,我们先从身边看得见的“东西”开始实践断舍离。其实,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思维、情绪——的质量也会逐步提高。
我们整理好这些看得见的物品后,空间也会变得井井有条,那么,我们的思维也会变得井井有条。思维好了,整个人的心情也就平静下来了。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时候能利用这种良性循环去锻炼孩子的思考力。
以身边的物品为抓手来锻炼思考力。在改善自己与物品关系的同时,我们也整理出一个舒适的、有利于锻炼思考力的舞台(空间)。
整理物品非常重要,但整理物品本身并不是断舍离的目的。
实践断舍离时,判断的基准核心正是你自己。一件物品,“自己真正需不需要”“对自己适不适合”“自己用起来舒不舒服”——这些问题不依赖他人,而是靠自己来思考、选择和判断。
立足“自我轴”,才能真正锻炼思考力。
锻炼思考力必然需要“自我轴”,也就是“独立性”。
我们始终要把“此时此地的自己”作为轴心来实践断舍离,不能以物品为轴心做判断——“觉得东西还能用”或是“东西扔了怪可惜的”,也不能以过去或将来的自己为轴心做选择——“以前自己常用这个,得留着”“以后自己可能用得上”。
自身的思考力也会在以“此时此地的自己”为轴心的思考、选择和判断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