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在前言中提到的那样,断舍离并不是什么整理术或教你如何清理东西。
我把“断舍离”这三个字分解开来讲。
所谓“断”,即拒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即只留下自己喜爱的、满意的东西,经历过“断”和“舍”的过程后才能达到“离”。
需要得到什么,需要“断掉”什么,需要留下什么,需要舍弃什么,我们要在大脑里反复思考,做出选择和判断。经过这些独立思考和自我抉择后的“离”才能孕育出自尊的情感(自尊心)。
换句话说就是,理解自身,珍惜自我。
在我们认真思考每一项事物与自身关系的过程中,断舍离的“心流”就会反复循环下去,“思考力”也在不知不觉间生根发芽。
断舍离的第一步正是认真思考眼前事物与自己的关系。面对某一事物,在大脑中调动一切思维、感觉、感受,反复地叩问它对自己“是不是需要”“是不是适合”“是不是舒服”,舍弃那些“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留下那些“需要的、适合的、舒服的”。
而这一连串的心流让人们能真正锁定那些需要的、适合的和舒服的事物。断舍离也可以被称为“思维整理术”。
因此,父母和孩子合力进行断舍离会锤炼孩子的思考力。
断什么、扔什么、留什么——断舍离正是一种让孩子在反复的思考、选择、判断的过程中,锻炼大脑和心灵,培养自尊心的实践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