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争中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所记内容主要是昭和十五年(1940)前后的日本手工艺状况。战争也许会让众多手工艺失传,因此我记录在这本书中的某些手工艺,到了战争结束的现在,恐怕已经不复存在。以冲绳为例,那里有许多东西已经成了人们的记忆。但我相信,无论在什么地方,一度失落的东西,最终都将重新出现。
当下正是在工艺方面重建日本的关键时刻。今后,人们对手工艺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不知幸或不幸,此时重新审视其意义的机会已经降临。日本必须激活本国的手工艺。因此,这本书虽然讲述了战争爆发前的日本手工艺,但到战后反而成了必不可少的指引。即使书中某些部分现在已经无法寻觅,我也要将它付梓,当作回忆的记录。若有人能通过这本书回顾到什么地方存在过怎样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东西,我将不胜感激。
最后,我要稍微提几句本书出版时的几件小事。这本书三年前就创作完毕,按照日本出版文化协会的规定接受了审查。现在回想起来也许能当作笑料,由于书中存在大量被判定为不恰当的言辞,稿件曾被发回来进行修订。譬如讲述佐渡岛时提及了顺德帝,那段文字被加上了“绝对删除”的朱笔。讲述地理环境时,我写道:“日本是一座岛国,而非朝鲜那样的半岛。”其中提到朝鲜的部分都被划掉。提及岐阜提灯时,我这样写道:“它虽然没有强大的美,但体现了热爱和平的心。”被勒令不可使用“和平”二字。另有相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后来,终于入了审阅者法眼的修订稿交由东云堂组版,却因战争爆发而未能完成,同样不知幸或不幸。再加上其他种种事宜,这本书的出版工作就此停滞,后来转由靖文社重新出版。如此一来二去,战争已经结束,严格的规制被撤销,“文协”也在不久之后解散了。我得以重新校订原稿,进行了多处增补修订,令其面目一新。
此书本是为青少年所写,因此写作时注意使用了平易的叙述,无奈我并不习惯这种写法,最后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反倒更适合作为普通人的科普书籍。关于本书的创作意图,已在卷末后记提及。
回想当初,本书草稿能够幸免于难,已是极大的幸运。本应同时出版的更详尽的作品《民艺图录·现代篇》却不幸化为灰烬,使长年的努力成为徒劳。它本可以成为本书的最佳参考书目,为此我感到无比痛心。
本书出版之际,得到新井直弥与南方靖一郎两位先生鼎力支持,还要感谢斋藤一二君为我提供了安静的书房进行原稿修订。最后,荒木道子女士为校正提供了极大帮助,在此也要对她表示感谢。
昭和廿一年(1946)正月下浣
于总州九十九里浜寓所
柳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