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较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晋纪四·永熙元年》中评价说:“帝宇量弘厚,明达好谋,容纳直言,未尝失色于人。”甚至还称赞遵守三年守孝礼法的晋武帝是“不世之贤君”(《资治通鉴·晋纪一·泰始二年》)。
此外,司马光还引用干宝的评论,评价晋武帝“仁以厚下,俭以足用,和而不弛,宽而能断”,所统治的地方遍及尧舜旧时的疆域,颁布的历法也在荒远的地方推行,当时有“天下没有穷人”的谚语,虽然太平还没有完全,但也足以表明百姓安居乐业了(《资治通鉴·晋纪十一·建兴四年》)。这个评价也还是挺高的。
观其用人,虽然也用了一些小人如贾充、荀勖,但总体来说,还是多用贤士,比如用羊祜、杜预、张华而灭东吴,统一天下,而且还不顾多人反对,破格用小将马隆平定了凉州。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吏治总体上是好多于坏,否则也很难建立功业。
在晋武帝时,有一个著名的“山公启事”,讲的是当时吏治的事。《资治通鉴·晋纪二》载,泰始十年(公元274年),晋武帝任命前任太常山涛为吏部尚书。山涛主管选拔官员十多年,每当有一官职空缺,他就选择拟可用的数名才能和资历合适的人启奏晋武帝,得到晋武帝对某人有所倾向的诏令后,才明确上奏。晋武帝所用的官员,有的并不是最好的,但朝廷官员不知道这些内情,认为山涛是凭自己的意愿选择后向晋武帝提出的。山涛甄别选拔人才,对人才都有符合各自特征的评语,然后上奏,时人称为“山公启事”。这一年,山涛推荐了嵇绍(即嵇康的儿子),请求晋武帝任用嵇绍为秘书郎。晋武帝下诏征召嵇绍,任命他为秘书丞。《资治通鉴·晋纪七》载,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嵇绍因用身体护卫晋惠帝而被杀,鲜血溅在晋惠帝的衣服上(南宋文天祥《正气歌》中称赞的“嵇侍中血”便是出于此)。这也说明山涛选拔官员大体上还是合适的。
在监察方面,晋武帝也比较严格,比如《资治通鉴·晋纪一》载,泰始七年(公元271年),豫州刺史石鉴因为攻打吴军时虚报首级数量而获罪,晋武帝下诏说:“石鉴作为大臣,我信任他,而他却用下等的手段欺诈,不合乎道义。现在将他遣归故乡,终身不得再起用。”应当说,这个惩罚是很重的。但正是因为监察严厉,所以保证了吏治大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