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治盛之世成为百姓歌咏的时代。在上古之时有“尧舜之治”、在三代之时有“成康之治”,然而在春秋战国之时,由于列国争雄、诸侯争霸,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直到西汉建立后,中国才迎来了治盛之世。
从历史上看,通常治盛之世多指统一后出现的太平盛世景象。所以,在未实现统一之时,即使在某一区域(包括某一诸侯国、某一国)出现国治兵强,呈现不断向上的趋势,也不能称为治盛之世。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时期,如战国时商鞅变法,秦国出现了国治兵强;五胡乱华时的十六国也有出现某一国家强盛的时期,但在历史上没有被称为治盛之世。
另外,治盛之世一般也要求当时皇帝在位时间较长,在位时间不长的,即使当时出现治盛之世的景象,一般也没有列入治盛之世(比如后周世宗显德年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治盛之世从“文景之治”开始,一直到唐朝晚期的“大中之治”。这期间共有一千来年,按照历史通常的称呼,可分为以下治盛之世:“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建武之治”(也称“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太康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大中之治”。在这九个治盛之世中,吏治监察都是卓有成效的。
现根据时间顺序,对《资治通鉴》所载的这些治盛之世的吏治监察进行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