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史事,贯穿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十六个朝代。
司马光极为重视吏治在治国中的作用,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吏治监察的事迹。从这些吏治监察事迹中,可以知道十六朝各个帝王在位时期的政治是否清明、官吏是否清廉。
在《资治通鉴》一书中,周朝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东周灭亡)的历史记载得比较简明,吏治监察方面的事迹也不多,主要体现在当时的改革或变法举措中,如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子顺改革,他们的改革或变法在吏治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剥夺那些不干事(包括王族宗室)官员的俸禄,用以赏赐有功劳的人或安抚培养征战之士。
秦朝建立之后,确立了不少重要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后世还基本沿用,毛泽东称之为“百代都行秦政法”。
在吏治监察方面,也有极其重要的制度,比如御史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置了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有弹劾百官之权。然而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却没有太多记载秦朝的吏治监察事迹,而是记载了一个关于治理狱吏的举措,这大概是秦朝重视刑名法术,因此出台了一个专门针对狱吏的诏令,即对那些徇私枉法、知人有罪却释放出狱、无罪却下狱的狱吏,进行处罚,或修筑长城,或到南越地区戍边。
西汉时期是中国吏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有许多好的吏治监察举措,而且还形成了许多好的吏治监察制度,比如策问制度、察举制度(包括孝廉、明经、贤良文学等科目)、征辟制度、刺史制度。汉朝虽然是汉高祖开创天下,但他在晚年仍然在平定叛乱,因而在吏治上无暇顾及。汉惠帝、吕后称制时期,才正式在吏治上迈出了步伐,汉文帝、汉景帝在吏治上的举措非常值得借鉴,汉武帝在吏治上有一番非常大的作为,汉昭帝主要延续汉武帝的做法,到了汉宣帝时,吏治达到最高峰,汉朝也因此而中兴。自汉元帝之后,便江河日下,一直到西汉末年,吏治腐败,直到被王莽篡位。
东汉时期,开国皇帝刘秀极为重视吏治,这可能与他在民间感受王莽的苛政有关。他即位后不久,天下还未统一,他就首先访求循吏卓茂,任命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司马光高度称赞他在即位之初,独能任用忠厚之臣、表彰循良之吏,从社会最底层将卓茂提拔为公卿之首,所以他能光复汉室、享祚久长。其后,他的儿子汉明帝、孙子汉章帝、曾孙汉和帝在吏治监察方面也有不少作为,也开创了治盛之世。自汉安帝至汉桓帝、汉灵帝都是走下坡路,中间除了汉顺帝在吏治方面进行了改革外,其他绝大多数时期都是吏治败坏。到了汉献帝之时,实际权力在曹操手中,等到曹丕逼迫禅让,东汉就灭亡了。
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权更替较快、内乱较多的时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以魏为正统来纪年的,当时与魏并行的政权还有刘备建立的蜀国、孙权建立的吴国。魏文帝、魏明帝时期,吏治监察还是相当不错的。魏明帝去世后,政权逐渐被司马氏所夺。晋武帝称帝后多用贤能之士,故能统一中国,然而统一天下后就荒政事、贪女色、近小人,去世不久晋朝便陷入内乱,史称“八王之乱”,紧接着又“五胡乱华”,西晋于公元316年灭亡。公元317年,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史称晋元帝。晋元帝、晋明帝虽然经历王敦之乱,但吏治大体不错,但晋明帝去世后,吏治状况就不太好,特别是自晋孝武帝时起吏治败坏,最后到晋恭帝时被刘裕逼迫禅让而灭亡。总体而言,魏晋前期的吏治监察都是不错的,后期就比较差了。然而,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五胡十六国”也还有君主抓吏治监察很好的,比如前秦君主苻坚、后秦君主姚兴、北燕国主冯跋、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及其子明元帝拓跋嗣。
南北朝指的是从刘宋建立至陈朝灭亡这一段时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以晋朝、南朝为正统,因此纪元是以晋朝、南朝的为准。像北魏实际上就跨越了两个时期,在《资治通鉴》中的“晋纪”中也有,在南朝的“宋纪”“齐纪”“梁纪”中也有记载。东魏、西魏的历史均在南朝的“梁纪”中,北齐、北周的历史则在“梁纪”“陈纪”中。在这一段历史时期,数南朝宋文帝、齐武帝、梁武帝(前期)以及北朝的北魏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东魏孝静帝、北齐文宣帝(前期)、西魏文帝、北周武帝时期的吏治监察成效较为突出。总的来说,除了上述时期外,其他时期的吏治监察或者好坏参半,或者吏治败坏,如南朝宋明帝、陈后主,还有北朝北齐后主等,这也是当时朝代更替较快的重要原因。
隋唐时期是中国帝制时代繁荣时期。隋朝是自“五胡乱华”以来将分裂格局长达260多年重新统一起来的王朝,同时隋朝开创的吏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比如科举制,而且《剑桥中国史》对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评价极高。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知名,是“汉唐盛世”之一,关键是它的影响远播世界,又因为唐朝的政策极其开放(如外国人可以在唐朝做官),所以被誉为世界的“天朝”。像隋文帝时的“开皇之治”、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唐宪宗时的“元和中兴”、唐宣宗时的“大中之治”均为史家所称道。这几位帝王非常重视吏治监察,所以能开创治盛之世。在隋唐时期除了隋炀帝、唐中宗、唐懿宗、唐僖宗等在位时吏治败坏之外,其他多数帝王在吏治监察方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乱时期,总共存续时间只有五十来年。在这个时期政权更替频繁,而且这个时期崇尚武力,“有枪便是草头王”是真实的写照。后梁是朱温所建,只经历了两代就被后唐所灭,后梁末期的吏治败坏成为后唐庄宗扫灭后梁的重要原因。后唐庄宗李存勖前期不错,可是后期极为宠信伶人,四方的藩镇官员也争相以财货贿赂巴结伶人,导致自身的灭亡。后唐明宗即位后吏治焕然一新,可他去世后没多久,后唐就灭亡了。后晋高祖石敬瑭是后唐明宗的女婿,因后唐末帝猜忌而谋反,在契丹的帮助下夺得帝位;即位之初还能重视吏治,但晚年多用宦官,导致士人不被重用,吏治腐败。其养子晋出帝即位后吏治更加腐败,不久后晋被契丹所灭。后汉高祖刘知远原本是石敬瑭部将,晋出帝被契丹俘虏,他在太原称帝,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其子刘承祐即位,是为后汉隐帝。后汉时期吏治不太好,经常有买官卖官现象。不过两年,就被后周太祖郭威夺位。后周太祖也是不错的皇帝,而后周世宗更是被司马光誉为五代最好的皇帝,称之为“仁明”之君。就五代来说,后周时期的吏治无疑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