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资治通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知名度极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一代伟人毛泽东读《资治通鉴》达十七遍,他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 他还指出:“《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

《资治通鉴》是史学巨擘司马光主持编撰的。据《宋史·司马光传》载,司马光七岁时,听别人讲《左氏春秋》,就爱上了历史,以后更是手不释卷。他读书十分刻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还用一截圆木当枕头,称为“警枕”。每天夜里,“警枕”一滚动,他就立即起床,伏案读书。入仕后也从未放弃对历史的钻研。他认为,治国要通晓历史,要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于是,他想编写一部从战国到五代的简明完整的编年体通史。加上北宋面临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使他更迫切地想以史为鉴,向皇帝提供治国之道。宋英宗在位时,很支持他,专门设书局,让他修史。宋神宗也非常支持他,给了他很丰厚的条件和待遇,鼓励他继续撰史。自公元1066年到1085年,司马光用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

司马光在主持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不仅在编撰史实上下功夫,更在史论上下功夫。《资治通鉴》一书的史论共有218则。这里面,既有司马光写的评论(“臣光曰”)119则,又有司马光所引他人的评论99则。而司马光所写的评论的确显示了大史学家的风范。

司马光在主持编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勤奋,且“日力不足,继之以夜”,也就是“白加黑”拼命地干,经常著书到深夜,可谓殚精竭虑。到书写完时,六十六岁的他已经眼睛昏花,牙齿掉光,神形衰耗。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讲:“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即马端临)《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日知录·卷十九·著书之难》)这个“后世不可无之书”可谓是对司马光的辛勤努力和《资治通鉴》的高度评价。

《资治通鉴》是治国安邦的帝王书、文韬武略的执政书、经世济民的智慧书,所以《资治通鉴》一书流传后,即成为帝王常备必学之书,宋、金、元、明、清历代的贤明君主都非常注重学习这本书,并将这本书纳入太子诸王等必学之书。

宋神宗在司马光写完《资治通鉴》后,不仅赐名,而且“每开经筵,常令进读”,也就是说,只要宋神宗开经筵读书学习,就会令司马光进讲《资治通鉴》。(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在清朝毕沅编撰的《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六”至“宋纪六十七”中专门提到了关于司马光进讲《资治通鉴》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苏秦合纵六国,第二件事是曹参不变更萧何所定制度,第三件事是贾山上疏言事。

宋高宗于建炎二年三月下诏经筵进读《资治通鉴》,以司马光配享宋哲宗庙庭;绍兴四年,还命右文殿修撰王伦将《资治通鉴》送给金朝元帅完颜宗翰所亲近的耶律绍文、高庆裔。宋孝宗也常读《资治通鉴》,并熟知其中很多内容,且当时太子也熟读《资治通鉴》。宋理宗时,工部侍郎兼崇政殿说书郑清之进讲《资治通鉴》,得到宋理宗的称赞(以上分别见《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零一”“宋纪一百十三”“宋纪一百四十六”“宋纪一百五十一”“宋纪一百六十三”)。

有“小尧舜”之称的金世宗评价说:“近览《资治通鉴》,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司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无以加也。”(《金史·世宗本纪》)意思是,近来读《资治通鉴》,该书编写历代兴亡事,很有借鉴价值,司马光能如此用功,实在是前无古人的良史。

金代还在正大三年设立了益政院,置于宫廷之内,选拔学问广博、议论宏远的人兼任益政院官。每天有两人轮值,备皇帝顾问,就讲解三本书,一本是《尚书》,一本是《贞观政要》,一本是《资治通鉴》(《金史·百官志二》)。

元世祖极为重视《资治通鉴》,在未统一中国前就读《资治通鉴》。中统二年十一月,蒙古左右司郎中贾居贞跟随元世祖北征时,常向元世祖陈说《资治通鉴》,元世祖“虽在军中,未尝废书”(《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七十六》)。元世祖统一中国后,继续读《资治通鉴》。至元十四年三月,翰林待制王思廉进读《资治通鉴》,当讲到唐太宗想杀魏徵而长孙皇后进谏时,元世祖还让引到皇后阁,详细讲给皇后听(《续资治通鉴·元纪一》)。元世祖还重视让蒙古士子读《资治通鉴》,至元八年下诏建立京师蒙古国子学,将《通鉴节要》译写成蒙古语用来教育生员,等到生员学有所成,就出题考试,对其中对答优良的,酌情授予官职(《元史·选举志一·学校》)。

元世祖的太子真金(先于世祖去世,被后世尊为文惠明孝皇帝),每次与诸王近臣练习射箭的空闲时间,就同他们讲经论典,诸如《资治通鉴》《贞观政要》,还有王恂、许衡所讲述的辽金两朝帝王行事要略,以及《武经》等书。真金太子从这些只言片语之间,如果觉得很好的地方,未尝不为之肃然起敬。真金的长子甘麻剌(被后世尊为光圣仁孝皇帝)在抚慰部下的闲暇时间,命令也灭坚用蒙语为他讲解《资治通鉴》(《元史·裕宗显宗列传》)。

元成宗(元世祖之孙,真金第三子)即位后,于大德元年三月命焦养直进讲《资治通鉴》。焦养直陈述规谏之言,受到元成宗厚赐(《续资治通鉴·元纪十》)。

元仁宗非常关注《资治通鉴》,延祐元年四月,元仁宗因为《资治通鉴》记载了前代兴亡治乱,命令集贤学士忽都鲁都儿迷失、李孟选择其中重要的部分译写后进呈(《元史·仁宗本纪》)。

元朝泰定帝在泰定元年二月,任命平章政事张珪、翰林学士承旨忽都鲁都儿迷失、学士吴澄、集贤直学士邓文原,讲解《帝范》《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书。泰定四年六月,翰林侍讲学士阿鲁威、直学士燕赤等为泰定帝讲学,泰定帝命令翻译《资治通鉴》进呈(《元史·泰定帝本纪》)。

明太祖对《资治通鉴》极为爱好,经常研读,“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

明穆宗时,在经筵午讲中,专门令讲官讲解《通鉴节要》及《贞观政要》(《明史·礼志九·日讲》)。

明神宗时,大学士张居正等将编撰的《尚书直解》《四书直解》《通鉴直解》《帝鉴图说》等为神宗皇帝讲解。

明朝还将《资治通鉴》作为太子必读之书。《明史·职官二》载,詹事入侍太子时,与左右春坊、司经局的翰林官轮番进讲《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书。前期编撰成章,然后到文华殿讲读。

清圣祖康熙帝非常爱读《资治通鉴》,在经筵上,命讲官讲解《周易》《尚书》《资治通鉴》(见《清史稿·圣祖本纪》),他还亲自为《日讲通鉴解义》写序,并在序言中称自己勤求治国之道,在学习《六经》之余,喜欢观看前代兴衰得失的言行事迹,“故《通鉴》一书,披览未尝去手(即《资治通鉴》一书经常观看,不曾离手)”(见《康熙政要·论经史文学》)。清朝乾隆皇帝专门对《资治通鉴》批注,形成了《御批通鉴辑览》一书。可见,《资治通鉴》对促成“康乾盛世”是有很大作用的。

后世学者也非常关注此书,并给予了《资治通鉴》极高的评价。比如: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跋通鉴纪事本末》中说:“伟哉书乎,自汉以来未始有也。”意思说,伟大啊这本书,自从汉代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书。

金元之际的“一代文宗”元好问在《集诸家通鉴节要序》中称:“成一家之言而为百代不刊之典。”意思是,《资治通鉴》成一家之言,是历经百代都不可磨灭(不可改动)的经典。

元朝胡三省专门为《资治通鉴》作注,他在《新注资治通鉴序》中讲:“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意思是,作为君主的不知晓《通鉴》,那么想让天下大治却不知道治理的源头,讨厌祸乱却不知道防范祸乱的方法。作为臣子的不知晓《通鉴》,那么对上则无法侍奉君主,对下则无法治理百姓。作为儿子的不知晓《通鉴》,那么谋身会导致辱没先人,作事不能为后人作垂范。甚至像行军打仗、创制法度,如果不知道效仿古人之所以成功的地方,警戒古人之所以失败的地方,那么想求胜利却会失败,想图利益却会受到损害,这是必然的啊!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认为“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并称赞《通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十七史商榷·卷一》)

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是为了从前代兴衰治乱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使国家得到有效治理,以造福百姓。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讲:“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他真诚希望,皇帝能够从《资治通鉴》中参考借鉴前代王朝的兴衰,考察当今的政治得失,嘉赏善良、摒弃劣行,坚持正义、舍弃谬误,如此可以光大古代圣贤的盛德,使国家升到从前没有过的治世,真正使四海百姓受到福泽。

历史上,研读《资治通鉴》的主要是执政者、官员及各行业的领导者、学者、读书人等,他们拥有决策权、话语权、执行权或影响力,直接关系国家治乱兴衰,关系百姓生活苦乐,关系社会风俗好坏。如果他们能真正掌握运用《资治通鉴》的智慧,使国家达到大治、百姓安居乐业,那么这该是多么大的功德啊!所以,《资治通鉴》可谓是一本福泽天下之书。

治国必先治吏,治民必先治官,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规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治国理政的智慧书,对于治吏治官自然很是关注。

一般而言,治吏治官可以分为吏治、监察两项主要内容,吏治主要是指如何选任官员、考核官员的问题,监察主要是指如何监察官员的问题。而且监察与吏治关系极其密切,可以说监察是吏治清明的有力支撑,可以及时将那些蛀虫和变质的官员清除队伍,保证官员的纯洁性。同时,选任官员、考核官员、监察官员也是一套完整的系统,选任官员是吏治的源头、考核官员是吏治的关键、监察官员是吏治的保障。

我们从《资治通鉴》中可以看到,大凡治盛之世(即治世和盛世)的贤明君主或雄武之君都特别注重吏治监察,如汉武帝狠抓吏治监察而有汉武盛世,汉宣帝狠抓吏治监察而有汉室中兴,唐太宗狠抓吏治监察而有“贞观之治”,唐玄宗狠抓吏治监察而有“开元盛世”,唐宣宗狠抓吏治监察而有“大中之治”。大凡衰亡之世,则吏治腐败,买官卖官现象十分严重,像汉桓帝、汉灵帝时就是如此。

所以,吏治监察在一个国家中,极为重要,关系国家治乱兴衰,是治国必须优先考虑的大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许多吏治监察事迹。为了更好地借鉴《资治通鉴》所载的吏治监察经验和吸取教训,特著《从〈资治通鉴〉看吏治监察》。

由于学识有限,本书定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罗英桓 谨识
二〇二三年十月 Gwxej4NzlcQzK3Tc+n9vcTBT+YQiZt+4iRK82Q4MwIAUhWHwlCrso9I+184oQAs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