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与东汉之间,有两个很短的时期,这就是王莽、更始帝时期。在《资治通鉴》中,王莽时期及更始帝时期,都纳入了汉纪,而且是作为两个相连的时期。
王莽从孺子婴那里得到政权后,建立新朝,吏治极为腐败,加上他盲目复古,所以不到十几年,他的新朝也灭亡了。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载,天凤二年(公元15年),王莽以为制度确定后则天下会自然太平,因此将精力放在思考划分地理、制礼作乐上,凡事讲究符合《六经》之说。公卿大臣早晨上朝,傍晚退朝,连年议而不决,没有时间办理“狱讼冤结,民之急务”。县里的长官缺额数年都是派人兼职,一些贪赃枉法的行为日益严重。中郎将、绣衣御史前往郡国执法,乘机利用权势,检举弹劾。还有十一名公士分布到各地,劝课农桑、颁布时令、检查规章落实,往来冠盖相望、络绎不绝,并召集官员百姓,进行逮捕取证。郡县则征收赋税、聚敛财物,层层贿赂,颠倒黑白。这说明,当时腐败丛生,百姓含冤受苦。
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起先以制度未确定为由,当时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没有俸禄,于是在这一年的五月下诏发给俸禄。但是由于王莽规定领取俸禄的制度烦琐,官吏们终究没有领到俸禄,于是各自用职权干坏事,靠收受贿赂来供给。
天凤四年(公元17年),王莽设置羲和命士,督促实行五均、六筦制度。每郡有数人,都由富商担任,他们乘坐驿车谋求利益,乘机与郡县官员相互勾结,多设立空的账簿,而国库储藏不充实,百姓更加穷苦。这一年,王莽再下诏申明“六筦”,每筦都设立法令条文以防止犯禁,如有违犯者直至判处死刑。奸猾之吏民同时侵害,百姓不得安生。新朝的法令烦苛,百姓动辄触犯禁令,不能耕田种桑,徭役也很繁重。而旱灾、蝗虫灾迭相发生,狱讼之事议而不决。官吏用苛暴立威,借助王莽的禁令侵扰剥削百姓,以致“富者不能自别,贫者无以自存,于是并起为盗贼”。
后来到了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被“盗贼”(即义军)杀死。
更始帝,即刘玄。更始帝极为平庸,且贪酒好佞,最终被赤眉军所杀。他在位时,对吏治监察极不重视,导致吏治极为混乱。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一》载,更始二年(公元24年),更始帝刘玄纳赵萌的女儿为夫人,因此将政事都委托给赵萌,自己则日夜在后宫喝酒取乐,群臣想上奏言事,刘玄总是因醉而不能见,有时不得已,就命令侍中代替他坐在帷帐中与群臣说话。韩夫人尤其好酒,每次侍奉刘玄饮酒时,见到常侍向奏事,就发怒说:“皇帝正和我对饮,你偏在此时来奏事吗?”而赵萌也专权,随意杀人。郎吏中有人说赵萌放纵,更始帝大怒,拔剑斩了这个郎吏,自此以后无人敢再说。
由于更始帝的昏庸,“以至群小、膳夫皆滥授官爵,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也就是说,众小人、厨师,都被滥授官爵,长安人为此编歌说:“灶下负责炊烹的,当了中郎将;烹煮羊肚的,当了骑都尉。烹煮羊头的,当了关内侯。”各位将领也纷纷在外自行赏罚诛杀,各自设置州牧、太守,而州郡交错,百姓不知所从。因此“关中离心,四海怨叛”。从上可见,当时的吏治极为混乱,所以更始帝的政权也没有久远,一年后(公元25年)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