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是从汉元帝开始衰落的,一直到王莽篡位时灭亡。这期间除了汉平帝、孺子婴年幼外,其他帝王的吏治监察均导致了西汉衰亡。
汉元帝是汉宣帝的儿子,他在位时贤佞不辨,优柔寡断,重用奸佞石显,导致吏治败坏。《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初元二年》载,萧望之是当时的名儒,与周堪都是汉元帝做太子时的老师,因此汉元帝对他们极为信任,数次宴会接见,谈论治乱之道和王道之事。萧望之推选宗室中通晓经术的刘更生(即西汉大学者刘向)为给事中,与侍中金敞一起侍奉皇帝左右。四人同心谋划,以古代良制劝导汉元帝,对时政多有所匡正,汉元帝也很采纳他们的意见。
同时,汉元帝还重用宦官弘恭、石显,这两位宦官将萧望之等人陷害致死。《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初元二年》还载,汉元帝即位后多疾病,认为石显掌握朝廷机密之事较久且没有交结朝廷大臣,值得信任,因此将政事交给他,事情无论小大,都由石显来上奏决定,宠幸倾于朝廷,百官都敬奉石显。石显为人精巧聪明,会来事,能深得汉元帝的心意,内心深沉像贼人一样,且会诡辩用以中伤他人,如果有忤逆他的,他就睚眦必报施之以重法。弘恭、石显还上奏说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结成朋党,萧望之后来被迫自杀。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载,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石显威权日渐强盛,公卿及以下官员都畏惧他。石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朋党密友,凡是依附、倚仗他们的人都得了高位。因此民歌唱道:“姓牢的,姓石的,还有五鹿家的门客,你们的官印何其多啊,绶带何其多啊!”这反映了当时的吏治败坏。
但是,汉元帝也不是一无是处,他还知道从有德之士中选拔官吏。《资治通鉴·汉纪二十》载,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二月,汉元帝下诏让丞相、御史大夫举荐“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寺从这些人中选取成绩好的任命为郎从之官。
到了汉成帝之时,吏治更是败坏。《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二》载,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御史中丞、东海人薛宣上书说:“陛下至德仁厚,然而祥和之气还凝结,阴阳不和,大概是因为官吏多行苛政。那些巡察地方的刺史,有的不遵循六条问事的职责,各随其意行事,过多干预郡县事务,乃至开私门,听信谗佞之言,以搜求官吏和百姓的过错,谴责呵斥很是细微,苛求地不自量力,而郡县官吏迫于压力,也对内严厉苛刻,流毒害及百姓。”从薛宣的上书可以看出,当时的吏治导致祸害百姓。
而且,当时丞相、御史大夫也没有起到好的带头作用,比如陈汤立下极大战功,像“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种豪气的话就是出自陈汤,但是却被丞相等人阻拦,不但不封赏,反而被降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二》载,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丞相匡衡奏报说陈汤出使西域不能正己率下,盗取康居国财物,不宜担任官职。因此陈汤获罪被免官。又如王尊担任京兆尹期间,政绩突出,却被诬奏,导致不升反降。《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二》载,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御史大夫张忠上奏说王尊“暴虐倨慢”,于是王尊因此而被免官。后来因为官吏和百姓多称惋惜,加上湖县三老公乘兴等人上书汉成帝为王尊讼冤,汉成帝才将王尊任命为徐州刺史。
当然,汉成帝在吏治监察方面也不是什么都不管,也还是按罪处罚。比如《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二》载,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御史大夫张谭因为举荐人才不实而获罪,被免官。而匡衡也因为多取封邑土地四百顷,及下属官吏监守自盗价值十金以上,而被免官,贬为百姓。
汉哀帝起先还是非常不错的,《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五》载,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此时汉哀帝刚刚即位,他下诏废除了“任子令”,增加俸禄为三百石以下的官吏的薪水。所谓“任子令”,是指汉代俸禄为二千石及以上的官员可以保荐子弟当官。汉哀帝此举是相当了不起的。但是,后来汉哀帝因为宠任男宠董贤,导致吏治也衰败。
汉平帝时,权力掌握在王莽手中。《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七》载,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媚说吏民”,让王太后下诏让新任命的州牧、二千石官员以及茂材出身的官吏奏报情况,直接到安汉公王莽官署回答所问问题,由王莽考核官吏的治绩,询问到任后如何履职,以了解他们是否能胜任。于是王莽对这些官吏一一接见,示恩厚赠,对那些不迎合他的就予以免职,所以王莽的权力与皇帝相等了。所以,王莽最后顺利篡位,西汉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