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篇
《资治通鉴》所载衰亡之世的吏治监察

《左传·桓公二年》中讲:“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意思是,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的邪恶。官吏的失德,是因为受宠而贿赂公行造成的。这个道理,我们可以从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的衰亡之世的吏治监察验证。

司马光记载这些衰亡之世的吏治监察,目的正是让当时或后世的帝王引以为戒。

宋神宗在给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作序时讲:“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奸宄,厥有履霜之渐。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宋神宗说,至于那些荒政、衰坠、颠覆、危亡的帝王,可以见到前车之失;对于那些乱臣贼子、奸邪诡诈的事例,则要有“履霜之渐”的警惕。“履霜之渐”,源自《易经·坤卦》中的“履霜,坚冰至”,就是脚踩着霜,就想到结厚冰的日子要到来,比喻当事物有苗头时就要警戒,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此,《诗经》上说“商朝引起鉴戒的教训并不远,就在前代的夏朝”。

而且,宋神宗给司马光编撰的史书赐名叫《资治通鉴》,有两重意思,一重意思是像汉文帝、汉宣帝、唐太宗等帝王的修身治国事迹可以“资治”,另一重意思是那些荒坠颠危等帝王的事迹需要引起“通鉴”。

所以,这些衰亡之世的吏治监察与治盛之世的吏治监察同样重要,治盛之世的可以作为经验参考,而衰亡之世的可以作为教训鉴戒,它们都是宝贵的财富。

现根据时间顺序,对《资治通鉴》所载的衰亡之世的吏治监察事迹讲述如下。 wCmAPiqdqw4v//m3B6oQgqz2XU7LwFVXgLNgXhHdST/Bjjs9oBiCehlPSUk9ICa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