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大中之治”时期的吏治监察

“大中之治”是唐宣宗在位时的政治局面。“大中”是唐宣宗年号,共用十三年。

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儿子,原名李怡,是历史上因韬光养晦、装傻扮痴而当上皇帝的典型。《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载,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病重不能说话,诸位宦官立他为皇太叔,并改名叫李忱。此时,他裁决政务,都很合理,人们才知道他有隐德。皇太叔即位后,创造了晚唐之时的治世,这就是“大中之治”。

那么,唐宣宗在位时采取了哪些吏治监察举措呢?

一是慎重选拔五品以上官员。《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载,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唐宣宗任命知制诰令狐绹为翰林学士。唐宣宗想知道朝廷百官的名数,令狐绹说:“六品以下的,官位卑下的数目很多,都由尚书省吏部注拟授职;五品以上的官,则由中书门下政事堂(代表政府)制文授职,他们各有簿籍,叫作具员。”唐宣宗于是命宰相撰写《具员御览》五卷,宰相撰写完奏上,唐宣宗将其常常放置在办公的案头上,以备查考。

二是不让平庸的皇亲国戚任治民之官。《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载,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唐宣宗的舅舅郑光历任平卢节度使、河中节度使,唐宣宗与他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得非常鄙俗浅陋,因此唐宣宗不太高兴,就让郑光任右羽林统军(官职名,逢大朝会时就率其仪仗保卫皇帝;皇帝大驾行幸,则在驰道两边仗卫),使他能够奉朝请安。唐宣宗的母亲郑太后多次向唐宣宗说郑光很穷,唐宣宗就厚厚赏赐郑光金帛,但始终不让他再任治民之官。

三是明确官员在于称职不在于多。《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载,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二月,中书门下政事堂上奏说,拾遗、补阙(唐朝谏官)官员缺额,请重新增补。唐宣宗说:“谏官的关键在于称职,不一定要人多,像张道符、牛丛、赵璘等数人,使朕每天能听到许多朕无法听到的事,这样就够了。”

四是不以官职私赏近臣。《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大中八年》载,唐宣宗重视和珍惜代表官员身份地位的官服,有关部门都准备好绯衣、紫衣数套,以备唐宣宗赏赐,有时半年也用不着其中一件,因此当时官员以穿绯衣、紫衣为荣。唐宣宗很重视翰林学士,但对于翰林学士升迁官职时,唐宣宗也必定校查他们任职的时间,看是否有资历升迁新职,认为不可以随意将官爵私赏近臣。

五是不轻授官职、杜绝侥幸。《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载,大中九年(公元855年)十一月,唐宣宗任命吏部侍郎柳仲郢为兵部侍郎,充当盐铁转运使。有一位名叫刘集的乡间医生,因为机缘而与宫中有来往,唐宣宗下敕任命他为盐铁补场官。柳仲郢对唐宣宗说:“医工刘集医术精通,应当补为医官;如果委任他管理铜盐,如何考课他呢!何况盐铁补场官品秩低贱,不是陛下特敕所应当亲自任命的,臣不敢奉诏。”唐宣宗立即批道:“刘集应当赏赐一百匹绢,派遣他回去。”他日,唐宣宗见到柳仲郢,慰劳他说:“卿所论刘集的事甚好。”

唐宣宗曾经苦于不能吃东西,召来一位名叫梁新的医生诊脉,治疗数天后,就变好了。梁新趁机开口向唐宣宗求官,唐宣宗不准,只是下敕命令盐铁使每月给梁新三千缗钱而已。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还载,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十一月,兵部侍郎、判户部蒋伸从容对唐宣宗说:“近日官位很容易得到,人们都存有侥幸。”唐宣宗惊骇地说:“如此就会出现乱子了!”蒋伸回答说:“乱倒还不会乱,但心存侥幸的人多,乱也不是难事。”唐宣宗称叹再三。蒋伸起身要走,唐宣宗再三留住他,没多久又任命蒋伸为同平章事(宰相)。从这一段可知,唐宣宗非常担心官职容易得到、人们心存侥幸,所以他还任用向他反映情况的蒋伸为宰相,也有让他整顿吏治之意。

六是贬黜挪用公款的官员。《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载,大中九年(公元855年),右威卫大将军康季荣之前担任过泾原节度使,曾擅自挪用官钱二百万缗,事情被发觉,康季荣请求以家财抵偿。唐宣宗认为康季荣有开辟河、湟地区的功劳,同意他这样做。但是给事中封还敕书,谏官也向唐宣书进谏。这年的十二月,唐宣宗将康季荣贬为夔州长史。

七是亲自面试考察刺史。《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大中十二年》载,唐宣宗曾颁布诏令:“各州刺史不得外迁调往他处,必须先到京师,由皇帝当面考察其能否胜任,然后再授予官职。”宰相令狐绹曾经将他的故旧迁往相邻的州任刺史,没有面见皇帝就直接走便道上任了。后来唐宣宗见到这位刺史上表谢恩之文,就问令狐绹,令狐绹回答说:“因为所迁之州道路很近,所以没来长安,以省去迎送。”唐宣宗说:“朕因为天下各州刺史大多用非其人,成为百姓的祸害,因而想一一召见,询问他们的施政举措,了解他们的优劣以进行升降。然而朕的诏令已颁行,你却废弃搁置,看来宰相可怕,真有权!”当时天气正寒冷,令狐绹吓得汗流浃背,都湿透裘衣了。

由于刺史是治民之官,所以唐宣宗非常重视,如果有不称职的就会被贬,或有其他情况也会慎重考虑。比如《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载,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十月,建州刺史于延陵入朝向唐宣宗辞行,唐宣宗说:“建州离京师有多远?”于延陵回答说:“八千里。”唐宣宗说:“卿到那里任职后的为政善恶,朕都知道,不要以为太远朕不知道?”于延陵惊慌失措,唐宣宗抚慰他并让他出宫。于廷陵到任后,最终因不称职而被贬为复州司马。还有一次,宰相令狐绹拟选拔李远任杭州刺史,唐宣宗说:“我听说李远作诗‘长日惟消一局棋’,如此岂能治理百姓?”令狐绹说:“李远写诗不过是借下棋以表示高兴罢了,未必真是这样。”唐宣宗说:“那暂且让李远试试看。”

八是提拔有良好政声、民间百姓称赞的县令以及能干的官员。《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载,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唐宣宗在苑城之北畋猎,遇到樵夫,问他是什么县的人,樵夫说是泾阳县的。唐宣宗问县令是谁,樵夫说是李行言。唐宣宗又接着问李行言为政怎么样,樵夫说:“李行言性格很固执。有强盗数人被关押后,皇家禁军来县府要人,李行言竟敢不给,将强盗全部处死。”唐宣宗回宫后,将李行言的名字写在自己寝殿中的柱子上。这年的十月,李行言被任命为海州刺史,入朝向唐宣宗谢恩,唐宣宗赐给他金紫之服,并问李行言说:“卿知道为什么赐给你紫衣吗?”李行言回答说:“不知道。”唐宣宗命人取殿柱的帖文给李行言看,李行言才明白。

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二月,唐宣宗任命醴泉县令李君奭为怀州刺史。起初,唐宣宗在渭上畋猎,有十多个父老聚集佛祠前,唐宣宗上前询问,父老们回答说:“我们是醴泉县百姓,县令李君有优异的政绩,考期将满当离职,我们到官府乞求留任,为此祈祷于佛祠,希望都如我们所愿。”后来怀州刺史空缺,唐宣宗亲手写诏敕任命李君奭,宰相们都不能测知其意。李君奭入朝拜谢,唐宣宗以此来奖赏李君,众人这才明白了李君奭提拔的缘故。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武宁节度使康季荣不体恤士兵,士兵鼓噪而驱逐他。唐宣宗因为左金吾大将军田牟曾经镇守徐州,有能干的名声,于是任命田牟为武宁节度使,徐州一方于是安定下来。

由于唐宣宗在位期间,重视吏治监察(主要是吏治),尤其是不轻授官职、重视刺史县令的选拔,所以能开创治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大中十三年》中评价说:“宣宗性明察沈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即是说,唐宣宗聪明洞察、沉着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位赏赐,谦恭谨慎,节制俭朴,爱护百姓,因此大中年间的政治清明,一直到唐朝灭亡,人们都思念歌咏,称唐宣宗为“小太宗”。

《旧唐书·宣宗本纪》也称赞唐宣宗“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自唐敬宗宝历年间以来,宦官擅权,京城豪强,大扰百姓,而唐宣宗即位后,有三个变化:一是权贵豪强敛迹,二是奸佞之臣畏法,三是宦官不敢嚣张。因此刑政不滥,政治清明,贤能愿意效用,十多年间,称颂之声载于道路,“虽汉文、景不足过也”。可见,唐宣宗时“大中之治”的局面确实是不错的。 axOjn3+B+pPHgmM+0aZ8iI+MCWSO0bzUpAEi9QEEZlWjo3mcg+2R14YrqdkUxj8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