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开元盛世”时期的吏治监察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在位时的政治局面。“开元”是唐玄宗(唐明皇)的年号,时间长达二十九年。唐玄宗是唐朝在位最久的一位帝王,共在位四十三年,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

那么,当时的吏治监察情况是怎样的呢?

1.唐玄宗采取的吏治举措

一是任用贤相姚崇、宋璟等人。《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开元四年》评价姚崇、宋璟说:“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税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及李林甫为相,虽宠任过于姚、宋,然礼遇殊卑薄矣。”就是说,开元初年,姚崇和宋璟相继为相,姚崇善于应变以办成大事,宋璟则善于谨守法度,坚持正道。两个人志向、操行,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同心协力辅佐玄宗,使得这个时期赋役宽松,刑罚减省,百姓富足,人口增多。唐代的贤相中,前有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姚崇和宋璟,其他人没有谁能比得上。姚崇和宋璟每次进见时,唐玄宗会站起来迎接,他们离开时,唐玄宗会起身在殿前相送。到李林甫为相时,虽然唐玄宗对他的宠幸超过了姚崇和宋璟,但对他的礼遇就很微薄了。

从这可以看出,唐玄宗任命姚崇、宋璟为相,是成就“开元盛世”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在这两位贤相中,尤其是宋璟非常注重吏治,使得唐玄宗时的吏治清明。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闰十二月,唐玄宗任命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宰相)、紫微侍郎苏颋为同平章事(宰相)。宋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即致力于选拔官员,根据才能授予相应官职,使百官都各称其职),而且实行赏罚公平无私,敢于犯颜直谏。唐玄宗很是敬惮他,即使不合自己心意,也往往曲意听从采纳宋璟的意见和建议。

《资治通鉴》还记载了一些事迹,体现了宋璟在吏治方面的公正无私。如《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载,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十一月,宰相宋璟上奏说:“括州员外司马李邕、仪州司马郑勉,都有才略、文词好,但性格多异端,喜欢改变是非观念,如果完全重用,则必会招致咎悔;如果长久弃之不用,则才能可惜,请任命他们分别担任渝、硖二州刺史。”又上奏说:“大理卿元行冲向来被认为才行都好,初期试用后,确实与时人议论的相符合,但真正处理一些具体事务之后,很不称职,请陛下仍旧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让李朝隐代替他任大理卿。陆象先熟悉政体要领,宽厚但不容忍错误,请任命为河南尹。”唐玄宗都予以采纳。

又如《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载,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候选的官员宋元超到吏部自称是侍中宋璟叔父,希望得到优先关照。宋璟知道后,发牒文到吏部说:“宋元超是我隔了三重的族叔,由于他常在洛阳,所以不多参见。我既不敢因为他是长辈就隐瞒,也不愿以私害公。如果他之前没有讲到这层关系,自然依据大的惯例办事,现在他既然将这层关系传出声来,就必须矫枉过正,请不要录用他。”

在唐玄宗的开元后期,又任用贤相张九龄等人,对“开元盛世”的形成,也起了积极作用。

二是亲自召见都督、刺史地方长官并选拔有才识的京官担任。《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载,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十二月,唐玄宗发敕令说:“都督、刺史、都护将要去赴任时,都要在引见皇帝当面辞行后,在左右侧门听候旨意。”

同时为了保证地方长官的素质,唐玄宗还要求选择有才识的京官担任。《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正月,唐玄宗颁布制度:“选择有才识的京官担任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绩者担任京官,使官员的出朝和入朝任职保持均衡,并永远作为常规。”

然而当时京官大都不愿去地方任职。《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任命尚书右丞倪若水为汴州刺史兼河南采访使。这个时候,唐玄宗虽然想重视都督、刺史,选拔京官中有才能和声望的人去担任,可是当时的士大夫还是不够重视到地方任都督、刺史。

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唐玄宗采取了一些措施。《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月,唐玄宗亲自选拔各司有声望的长官如大理卿源光裕、尚书左丞杨承令、兵部侍郎寇泚等十一人出任刺史,又命令宰相、诸王及诸司长官、台郎、御史在洛水之滨为他们饯行,供给的帷帐非常盛大,唐玄宗赐给御膳,太常安排乐舞,内坊歌妓助兴,唐玄宗亲自书写十韵诗赐给他们。源光裕,是宰相源乾曜的侄孙。

另外,唐玄宗还设置了一个经历程序,鼓励京官去州县。根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即是说,如果不经历州县官员的任职,就不得任命为中央台省(指御史台和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官员。

三是对直接治民的县令多有告诫且重视对县令的选拔。《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载,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十月,唐玄宗召见京畿县令(京城郊县的县令),告诫他们要在饥荒之年施恩惠养护百姓。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还载,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月,唐玄宗在朝堂宴请新任县令,唐玄宗亲自作了《令长新戒》一篇,赐给天下的县令。根据《全唐文·卷四十一》载,这个“令长新戒”全文是:“我求令长,保乂下人。人之所为,必有所因。侵渔浸广,赋役不均,使夫离散,莫保其身。征诸善理,寄尔良臣,与之革故,政在维新。调风变俗,背伪归真。教先为富,惠恤于贫。无大无小,必躬必亲。责躬劝农,其惟在勤。墨绶行令,孰不攸遵。曷云被之,我泽如春。”

唐玄宗还亲自以如何治民出题策试县令并进行升降。《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有人对唐玄宗说:“今年的选任官员太滥,所任命的县令都是没有才能的人。”到了新任命官员入朝拜谢之时,唐玄宗召集所有的县令到宣政殿庭,亲自策试,题目是“如何治理百姓”。只有鄄城县令韦济的文辞和义理第一,擢拔为京兆府醴泉县令,其余二百多人写得不到位,暂时让他们任职。有四十五人被放归家中加强学习。吏部侍郎卢从愿因为选官问题被降职为豫州刺史,李朝隐被降职为滑州刺史。卢从愿主持选官事务六年,与李朝隐都以称职而知名。当初在唐高宗时,马载、裴行俭二人在吏部最有名,时人称吏部前有马、裴,后有卢、李。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还载,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四月,唐玄宗敕令:“五品以上京官,各州刺史及京兆、河南、河中、太原四府的府尹,各推荐一名县令,根据县令为政善恶,对举荐者进行赏罚。”

此外,唐玄宗注重从皇家宗室中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京县的县官(根据《新唐书·百官志》载,京县的县令级别在所有县令中级别最高,是正五品上,连县丞都是从七品上)。《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载,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五月,唐玄宗命令有关部门从宗室子弟中选拔有才能者,授予台省及法官、京县的县官,并且敕令说:“如果你们违背道义怠慢伦常,朕是不会枉法而徇私情的;如果你们修养品行、忠于本职,朕对你们的恩情怎会比他人薄呢?希望你们作表率,激励他人,带好风气。”

四是不滥授官职。《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五月,因为出现饥荒,唐玄宗将员外、试、检校官全部罢除,明确今后如果没有战功或皇帝另外下达的特别敕令,不得注拟授予这类官职。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正月,陇右节度使郭虔瓘上奏,他的奴仆石良才等八人都有战功,请唐玄宗任命为游击将军。唐玄宗敕命下达后,宰相卢怀慎等人上奏说:“郭虔瓘倚仗微小的功劳,就侮辱常规,为奴仆请授五品官职,实在是扰乱朝廷纲纪,不可答应。”唐玄宗采纳了。

同时,唐玄宗还对不称职的官员、酷吏等进行淘汰。《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尚书左丞韦玢上奏说:“郎官多不称职,请淘汰改授他官。”韦玢不久外放为刺史,宰相上奏拟授他为冀州刺史,唐玄宗敕令改派到小州任刺史。姚崇上奏说:“郎官有松散懈怠及不称职的,韦玢奏请淘汰,这是奉公的体现。现在郎官刚刚改任他官,韦玢随即被贬黜外放,议论的人都说是郎官诽谤伤害的。臣担心今后的左右丞会以韦玢为戒,那么尚书省的事务如何办好呢?臣希望陛下慈悲,详细考察,使为官者无所疑惧。”唐玄宗于是将韦玢任命为冀州刺史。从这可以看出,郎官不称职的确实改授他官。

酷吏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也基本没有市场,且子孙也被限制入仕。《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下敕说:“涪州刺史周利贞等十三人,都是天后(武则天)时的酷吏,比周兴等人罪状要轻些,应当削职放归民间,终身不得入仕。”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三月,御史大夫程行湛上奏说:“周朝酷吏来俊臣等二十三人,罪状尤其严重,他们的子孙都要被禁锢为官。傅游艺等四人罪状稍轻,他们的子孙不得在京城附近任职。”唐玄宗采纳了。

五是改革过去的一些选官、授官、俸禄等制度和吏治弊端。《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开元四年》载,唐朝旧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员都委任给尚书省拟授上奏给皇帝。这一年(公元716年),唐玄宗开始制令员外郎、御史、起居郎、拾遗、补阙的任命不由尚书省拟授,而由皇帝亲自授予。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开元七年》载,此前各州朝集使往往携带礼物到京城,等到第二年春天将要返回时,大多得到升迁,宋璟奏请将这些人一律原职返回以革除这一弊端。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载,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正月,初次设置玄学博士,每年像科举中的明经科一样举行考试,选拔官员。二月,唐玄宗下敕说:“科举中的进士科主要考声韵为主的诗赋,对古今之道不通;明经科主要考帖经和背诵经文,很少有人探究它的旨趣。自今以后,明经科考大义十条,对时务策三首;进士科考大经十贴。”

另外,唐玄宗时还改革了俸禄制度。《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开元六年》载,唐朝初年,州县官员的俸禄都是由当地富户掌管公廨钱用利息来支付,由于利息高至数倍,因此有很多破产的。这一年(公元718年),秘书少监崔沔上奏说,请计算州县官员所得的俸禄总额,在百姓正常交纳赋税之外,稍微多加一些,以此给付俸禄。唐玄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唐玄宗命令有关部门征收公廨钱,用这笔税赋给付京城百官的俸禄。为此,不久唐玄宗下令收回之前分给京城百官的职田,每年每亩大概给粟米二斗。时隔八年后又再次分给京官。《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载,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三月,唐玄宗重新又分给京官职田。六年后,唐玄宗又开始改革俸禄制度。《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载,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六月,开始按月给百官俸禄钱。所以,按月发工资就是从这里来的。

六是任命官员必须经过程序。唐朝官员任命的程序,必须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审核,姚崇、卢怀慎、宋璟担任宰相时都严格执行任命官员的程序,唐玄宗也听从他们的意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申王李成义请求唐玄宗将自己的王府录事阎楚珪任命为王府参军,唐玄宗同意了。宰相姚崇、卢怀慎进言说:“臣等之前得到陛下旨意,说王公、驸马如果有所奏请,不经过陛下亲自书写的墨敕都不准同意。臣认为量材授官,当归主管部门,如果因为有亲朋故旧之恩,就可以官爵相赠,就是延续中宗皇帝时的弊端,实在是会紊乱朝廷纪纲。”这件事于是被搁置,“由是请谒不行”(从此请托不再进行)。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载,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十一月,唐玄宗直接用墨敕令提拔岐山县的县令王仁琛为五品官,原因是王仁琛是唐玄宗任藩王时的旧属。宋璟上奏说:“对故旧给予私恩,有大的惯例;授官的资历,也是有公正准则的。王仁琛因为陛下的旧恩,已经获得优先任命,现在如果再次蒙获破格提拔,就与和他相当的人大不一样,而且他还是王皇后的家族人,必须考虑要杜绝舆论。请求陛下将此事交由吏部检核勘查,如果王仁琛没有失误,按规定应当任命,臣就请求按照资历稍稍优先拟授官职。”唐玄宗听从了宋璟的意见。

宁王李宪上奏请给候选官员薛嗣先授予小官,唐玄宗将此事交付中书、门下省办理。宋璟上奏说:“薛嗣先两次被任命为斋郎,虽说不是明显应当留任,考虑是至亲的原因,本应当借助资历任命。景龙年间,中宗皇帝常常用墨敕直接任命官员,称为斜封官。自从陛下即位以来,这种事杜绝了,每当施行一次赏、任命一位官,必定是因为他的功劳与才能,都经过中书、门下省。至公之道,只有圣明君主能做到。薛嗣先是陛下的姻亲,陛下不为此而法外施恩,交臣等商量,恳请将此事交吏部处理,不要直接用墨敕任命。”唐玄宗同意宋璟的奏请。

七是赏赐提拔爱民的刺史。《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一月,唐玄宗登泰山封禅完毕,返京途中来到宋州,在楼上设宴款待随从官员,宋州刺史寇泚也参加了。酒酣之际,唐玄宗对张说讲:“之前朕多次派遣使臣分别巡视各道,考察官吏善恶,如今因为封禅而经过各州,才知道使臣辜负我很多啊!怀州刺史王丘,除了正常的牛羊猪等之外,没有其他物品进献。魏州刺史崔沔,供给的帷帐没有锦绣,以俭朴展示给我。济州刺史裴耀卿,向朕上表数百言,都是劝谏的话,并且说:‘如果有重重扰民,封禅就不足以向上天告成。’朕常常放在座位旁边,并且用以告诫左右侍从。像这三人,不烦劳百姓以向朕邀恩,真是良吏啊!”唐玄宗回头对寇泚说:“近来也屡次有人向朕诉说你置办的酒菜不丰盛,知道你没有买通朕的左右替你说好话。”唐玄宗亲自举杯赐酒。宰相率群臣起身称贺,楼上的人都称万岁。由此,唐玄宗任命王丘为尚书左丞,崔沔为散骑侍郎,裴耀卿为定州刺史。

同时,唐玄宗还对那些扰民、浪费钱财的刺史进行贬降。《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还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正月,唐玄宗到五凤楼设宴。当时命令三百里以内的刺史、县令各自带领乐队聚集在五凤楼下,各自比较胜负。怀州刺史用车载数百名乐工,都穿着锦绣衣服,驾车的牛也绘成虎豹犀象的样子。鲁山县的县令元德秀只派遣乐工几人,一起唱歌。唐玄宗说:“怀州的百姓可受难了!”唐玄宗就立即贬怀州刺史为散官。元德秀性格耿介质朴,士大夫都很佩服他。

2.唐玄宗采取的监察举措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唐玄宗在位时主要有以下监察举措:

一是支持御史弹劾皇亲贵戚和显要官员。《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正月,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侵犯暴虐百姓,御史弹劾上奏了这件事,薛王李业为其舅舅求情,唐玄宗敕令紫微省、黄门省重新审理。宰相姚崇、卢怀慎等人上奏说:“王仙童的罪状很清楚,御史所言没有冤枉他,不可宽贷。”唐玄宗采纳了他们意见,“由是贵戚束手”(从此皇帝贵戚收敛)。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京兆尹崔日知贪婪残暴不法,御史大夫李杰准备纠察弹劾他,崔日知反而诬陷李杰有罪。这年的十二月,侍御史杨玚在朝廷上奏说:“如果负责纠察弹劾的部门,被奸佞之人恐吓,那么御史台可以废除了。”唐玄宗于是命令李杰继续处理,贬崔日知为歙县县丞。

二是设置十道按察使监察各州县官员。《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下诏恢复设置十道按察使,任命益州长史陆象先等人充任。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有人上奏说:“按察使只会烦扰官府和百姓,请精简各地的刺史、县令,停止派遣按察使。”唐玄宗命令召集尚书省官员讨论,宰相姚崇认为:“如今只是选派了十道按察使,还担心未能找到合适人选。何况天下三百多州,县比州多几倍,难道刺史县令都称职吗?”于是唐玄宗没有停止派遣按察使。但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十二月,唐玄宗又下诏罢除十道按察使。《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载,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五月,唐玄宗下令又重新设置十道按察使。但可惜的是,时隔四年即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五月,唐玄宗再次下令停止设置各道按察使。

此外,按察使还有一项职责是负责考核地方州县官员的政绩。根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岁十月,按察使校殿最,自第一至第五,校考使及户部长官总核之,以为升降。”也即是说,每年的十月,按察使考核地方州县官员,评出最好与最差,从第一名到第五名,校考的使者和户部长官负责总把关,以此来进行升降(顺数第一至第五的升,倒数第一至第五的降)。

三是严厉惩处贪赃官员。《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起初监察御史张孝嵩奉命出使廓州,回来后他陈述大漠以西地区的利害形势,奏请前往察看,唐玄宗同意了,并允许他相机行事。当时,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拔汗那王,攻打拔汗那国,拔汗那国兵败向唐朝安西都护府求救。张孝嵩对都护吕休璟说:“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于是率领各戎族部落的军队一万多人,沿着龟兹挺进千里,攻占数百城,并在连城攻打阿了达。张孝嵩亲自上阵督率士兵急攻,俘虏斩首一千多人,阿了达与数名骑兵逃入山谷。张孝嵩传檄西域各国,一时威振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等八国都派遣使者请求归降,这时有人检举张孝嵩贪赃,张孝嵩因此被关押在凉州监狱,不久被贬为灵州兵曹参军。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载,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十一月,宰相姚崇的儿子光禄少卿姚彝、宗正少卿姚异,平时广交宾客,颇收受馈赠礼物,受到时人的讥评。主书赵诲是姚崇所亲信的人,收受胡人的贿赂,事情发觉后,唐玄宗亲自审问,将赵诲下狱当处以死刑,姚崇出面营救,唐玄宗因此不高兴。恰逢京城大赦,唐玄宗特地在敕令中标出赵诲的名字,处以杖刑一百,流放岭南。姚崇因此而忧惧,数次请辞宰相之位,并推荐广州都督宋璟代替自己。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载,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八月,武强县的县令裴景仙,贪赃五千匹,事情被发觉后逃命。唐玄宗大怒,命令召集众人斩他。大理卿李朝隐上奏说裴景仙贪赃都是乞求而得,罪不应当处死,又说其曾祖裴寂有辅佐唐高祖反隋的大功,载初年间裴氏因被诬陷获罪而破家,只有裴景仙独存,应当宽宥其死,流放荒远地区。唐玄宗于是同意,在处以裴景仙杖刑一百后,将他流放到岭南荒恶之地。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宰相张说与张嘉贞不和,恰逢张嘉贞弟弟金吾将军张嘉祐贪赃之事被检举,张说劝张嘉贞穿着素服在外等候唐玄宗治罪,没隔多久,唐玄宗将张嘉贞贬为幽州刺史。这一年,唐玄宗还将平遥县的县令王同庆贬职为赣县的县尉,原因是唐玄宗在汾阴祭祀土神时,王同庆借机广为储存很多物品,烦扰了百姓。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载,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宇文融性情精明机敏,善于应对,有辩才,因为善于理财而受到唐玄宗的宠幸,他担任宰相后开始广泛设置各种使者,竞相为朝廷聚敛,由此百官都逐渐荒废本职而唐玄宗的心更加奢侈,百姓也怨恨愁苦。后来因为嫉妒唐玄宗所宠幸的信安王李祎,指使御史李寅弹劾,却被泄露,唐玄宗因此大怒将宇文融贬为汝州刺史,其只当了百日宰相。宇文融被贬后,国家用度不足,唐玄宗又想起他,并且对裴光庭说:“卿等都说宇文融之恶,朕已罢黜他,如今国家用度不足怎么办?卿等怎么辅佐朕?”裴光庭等恐惧得不能回答。恰好有匿名信件告宇文融贪赃受贿之事,唐玄宗将宇文融又贬为平乐县的县尉。宇文融到岭外一年多,司农少卿蒋岑上奏弹劾宇文融在汴州侵吞官钱以巨万计,唐玄宗下令彻查此事,宇文融被流放岩州,在途中死去。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有人控告隽州都督张审素贪赃,唐玄宗制命派遣监察御史杨汪审查此事。张审素的总管董元礼率军七百人围住杨汪,杀了上告之人,并对杨汪说:“好好上奏张审素之事则可以活命,不然则死。”恰逢救兵来到,击斩了这些人。杨汪上奏张审素谋反,张审素因此被斩首,家产全部被没收。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幽州节度使赵含章因贪赃巨万,在朝堂上被施以杖刑,流放到州,途中死去。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载,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五月,夷州刺史杨浚因为贪赃应当处死,唐玄宗命令施以杖刑六十,流放古州。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太子太师萧嵩曾经用城南的数顷良田贿赂牛仙童,李林甫检举此事,萧嵩因此被贬为青州刺史。

四是设置十五道采访使以六条检察州县。《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载,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下令将天下分为京畿、都畿、关内、河南、河东、河北、陇右、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淮南、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岭南,共十五道(相当于现在省的建置),各自设置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两畿采访使由御史中丞兼任,其余都选择贤明的刺史兼任。如果不是刺史职位有升迁罢免,则采访使的职务不变动。

五是设置十位劝农判官兼任代理御史巡视天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载,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宇文融奏请唐玄宗设置了十位劝农判官,都兼任代理御史,分头巡视各州县,负责搜寻逃亡的户口及清查隐瞒不报的田地。州县官吏为了迎合旨意,务求多报逃亡的户口,虚张其数,共报查出流亡的户口八十多万,查出的隐瞒田地数目也基本相当。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六月,唐玄宗下制听任逃亡的户口自动申报,所开辟的闲置土地给他们耕种,由官府根据情况收税,不得派公差和征发徭役,租庸一概蠲免。仍旧以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宇文融为劝农使,巡行州县,与官吏百姓议定赋税徭役。可见唐玄宗本意是好的,可是被宇文融和地方官吏执行偏差了。

3.“开元盛世”时期吏治监察的成效

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是怎样的呢?《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载,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天下的县共有一千五百七十三个,户口数有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户,人口有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零九人。当时的西京与东都每斛米的价格不到二百钱,每匹绢价格也如此。“海内富安”,而且出行的人即使远到万里也不用拿任何武器。

这个景象主要是讲区划数、人口数、衣服与粮食价格、治安状况,体现了当时的富裕情形。

《新唐书·刑法志》还载:“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戒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是岁刑部所断天下死罪五十八人,往时大理狱,相传鸟雀不栖,至是有鹊巢其庭树,群臣称贺,以为几致刑错。”

所以这个景象的形成最离不开的是吏治监察,尤其是唐玄宗在吏治上注重任用贤相,精心选用都督、刺史、县令等地方治民长官,是开创“开元盛世”的最重要原因。 rGPNZV56tUzAi7Yp5RUf1ewxJFB7Kcvqvna7fQefE6ISE+lTVnL8tTjH8a/NCAo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