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之治”是隋文帝开创的政治局面。“开皇”是隋文帝第一个年号,自公元581年开始起用,长达二十年。由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以南朝为正统,所以纪年时用的是陈朝的年号,直到陈朝灭亡后才用开皇年号纪年,此时已是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对应来说,从陈宣帝太建十三年至陈后主(长城公)至德、祯明年间就是隋文帝开皇元年至开皇八年。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在位时采取的吏治监察措施如下:
一是改革职官制度。《资治通鉴·陈纪九》载,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少内史崔仲方劝隋文帝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依照汉、魏的旧制,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隋文帝于是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设置御史、都水二台及太常等十一寺,设置左右卫等十二府,以分别统领各类职事。又设置上柱国至都督十一等勋官,以酬劳勤苦和立功之人;设置特进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以加封有德行和声名的文武官员。将侍中改为纳言,任命原相国府(隋文帝杨坚曾任北周相国)司马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任纳言,原相国府司录虞庆则为内史监兼任吏部尚书,原相国府内郎李德林为内史令。
这即是说,隋文帝之时,已初步有了三省六部制度。到了唐高祖时也沿袭了隋文帝时的职官制度,但更加完善了。《资治通鉴·唐纪六》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三月,初次确定官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以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又设御史台,以太常至太府为九寺,又设置将作监、国子学、天策上将府,以左右卫至左右领卫为十四卫;东宫设置三师、三少、詹事及两坊、三寺、十率府;王、公设置府佐、国官,公主设置邑司,以上官职都为京职事官(即京官),而州、县、镇、戍为外职事官。自开府仪同三司到将仕郎,共二十八阶,为文散官;骠骑大将军到陪戎副尉,共三十一阶,为武散官;上柱国到武骑尉,共十二等,为勋官。这里面最为核心的中央机构是六省和御史台,也就是后世常讲的“台省”,三公自汉代以后多为虚职,没有实权。其中,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及尚书省中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就是通称的“三省六部制”,而御史台就是当然的监察机构。
二是褒奖提拔天下有政绩的官员。《资治通鉴·陈纪九》载,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岐州刺史、安定人梁彦光,“有惠政”,隋文帝下诏褒扬,赏赐给他束帛、御伞,以激励天下的官吏。过了一段时间,又调梁彦光任相州刺史。岐州地区风俗质朴纯厚,梁彦光以清静来治理,每年上报朝廷的考课内容连续为天下第一。
当时又有相州刺史、陈留人樊叔略,“有异政”(有特别突出的政绩),隋文帝颁发玺书褒扬,公告天下,并征召樊叔略任司农。
《资治通鉴·隋纪一》载,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平乡县令刘旷“有异政”,对前来打官司的以义理晓谕,使他们都自责而离去。由此,监狱中因为没有犯人而长满了草,断案大厅的门前庭落因为没有人打官司而能张网捕鸟。后来调任临颍县令。尚书左仆射高颎推荐刘旷,说他“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隋文帝召见后慰劳勉励他,对侍臣说:“如果不予以特殊奖励,将何以劝勉天下的官吏呢?”于是,隋文帝下诏提拔刘旷为莒州刺史。
《资治通鉴·隋纪二》载,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汴州刺史令孤熙入朝,因为他“考绩为天下之最”,所以隋文帝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三是亲自召见县令并咨询如何治理百姓。《资治通鉴·陈纪九》载,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当时新丰县的县令房恭懿,政绩是京城三辅地区最好的,隋文帝赐给他粟米和布帛。每当雍州的县令朝见时,隋文帝见到房恭懿,必定将他叫到坐榻前,咨询如何治理百姓。并多次提拔,任命他为德州司马。隋文帝对各州朝集使(相当于现在各州的驻京办)说:“房恭懿志存体国,爱养我民,这是上天保佑我大隋宗庙。朕如果放在一边,不赏赐他,上天和宗庙必当责备我。卿等应当向他学习。”因此提拔房恭懿为海州刺史。
四是不任武将为地方治民长官。《资治通鉴·陈纪九》载,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当时刺史多任武将,大多不称职。治书侍御史柳彧上书说:“从前汉光武帝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等到功成之后,这些将军都没有任职。臣拜读诏书,任命上柱国和千子担任杞州刺史。和千子从前担任赵州刺史时,百姓歌唱说:‘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和千子对于弓马武略,是其所长,但是治民不是他所能干得好的。如果说朝廷想优待老年人,自可多赏赐金帛;如果让他们出任州刺史这样的地方长官,损失就会特别大。”隋文帝对他的上书称善,和千子终究被免除刺史之官。
五是规定每年岁末考核各州政绩。《资治通鉴·陈纪十》载,至德四年(公元586年)二月,隋朝开始下令刺史及上佐(刺史的高级属吏)每年岁末轮流入朝,奏上本州官吏的政绩,由朝廷进行考核。
六是限制工商业者不得做官。《资治通鉴·隋纪二》载,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六月,隋文帝初次以制度规定工商业者不得入仕做官。
七是任用合适的官员掌管吏部。吏部是掌管官员铨选的重要部门,隋文帝重视吏部官员的选拔,所以当时选拔的官员都是很优秀的人才。《资治通鉴·隋纪二》载,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由于北周以来不论是清官还是贪官都靠选拔,等到卢恺代理吏部尚书,与薛道衡一起甄别士人的流品,因此遭到朋党比周的非议。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九月,隋文帝任命太常卿牛弘担任吏部尚书。牛弘选拔官吏先看德行而后看文才,非常审慎,虽然官吏授任缓慢,但所进用的官吏多称职。吏部侍郎高孝基善于看相识人,清廉谨慎无比绝伦,然而豪爽俊迈,形迹似乎轻薄,时人也多以此疑虑。唯有牛弘深深地知道了解高孝基,对他推心委任。隋朝的选拔举荐,这个时候做得最好,得人最多。时人议论时更加佩服牛弘有远见卓识和宽大度量。
以上主要是吏治方面,在监察方面,隋文帝做得就乏善可陈。《资治通鉴·隋纪一·开皇十年》载,隋文帝性格好猜忌,不喜欢学习,由于他是靠聪明智谋获得皇帝之位,因此以熟悉文法而自负,以明察治理百官,经常命令左右窥探朝廷内外官员,有过失就加以重罪。又担心令史们贪污,私下派遣人用钱帛贿赂试探,有收受贿赂的就立即斩首。此外,在仁寿年间,隋文帝曾派遣使者巡视地方,但主要是风俗(当然包括官风)。《资治通鉴·隋纪三》载,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六月,隋文帝派遣十六名使者巡视各地风俗。
总体来讲,隋文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不错,所以取得治世的局面。特别是他本人不遗余力地褒奖提拔政绩好的治民之官,对待房恭懿之举更是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资治通鉴·陈纪九·太建十三年》称“由是州县吏多称职,百姓富庶”。即是说,从此州县的官吏多能称职,百姓富庶。
司马光在隋文帝去世的仁寿四年一节中对隋文帝进行了评论,他描述了“开皇之治”的富庶情形:当时天下的粮食衣物日益增长,仓库都充满了。当时人口也增长了一倍多,《资治通鉴·隋纪四·仁寿四年》载,隋文帝受禅之初(公元581年),百姓的人口户数不满四百万户;到仁寿末年(公元604年),则超过了八百九十万户,仅冀州就有一百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