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云对法律方面的事情很感兴趣,未来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律师。平时的课余时间,她经常看一些普法节目或经典案例。一次,她偶然间看到一个案例,其中,法官作出判决的依据有公序良俗原则。看完这个案例后,云云顿时对公序良俗原则产生了兴趣。她上网搜索了相关信息,但对这个原则还是感觉一知半解。请问,该如何理解公序良俗原则呢?我们又为什么要遵守公序良俗呢?
所谓公序,就是指公共秩序,即所有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生活所必须遵守的一般社会秩序;所谓良俗,就是指善良风俗,也就是在社会上通行、社会进步和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标准。遵守公序良俗,就是指社会成员在实施法律行为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使其符合善良风俗的要求。
公序良俗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贯穿我国《民法典》的始终,指导着所有民事法律行为。《民法典》中的许多条款都体现了公序良俗原则。《民法典》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10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153条第2款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可以说,任何民事主体要正常有序地开展民事活动,就少不了公序良俗的引导。
遵守公序良俗,不仅因为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还因为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流传下来了一套被广泛接受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这套规范也体现在了法律当中。如果在实施法律行为的过程中不遵守公序良俗,法治社会就难以形成,法律的权威性也会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8条、第10条、第153条第2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