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预期与临近范畴

预期与传信、预设等范畴经常纠缠不清,预期和传信之间存在着交叉的关系,预期与预设也因共有语素“预”而经常被混为一谈。学者们对上述现象都有所关注,但看法不一,陆方喆(2017)也曾介绍预期与预设的区别,但陆文介绍稍嫌单薄。这里有必要再说明一下。

一、预期与传信
(一)关于传信

自1986年切夫和尼科尔斯(Chafe&Nichols)主编的论文集《言据性:认知的语言编码》( 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 )出版以来,言据问题越来越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言据,也译作传信,其“最典型的语义表现反映出人们对一句话现实依据的关心”(张伯江,1997:15)。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语言里,每个陈述都必须标注出具体的信息来源类别,即标明信息是说话人亲眼所见的、听说的还是从间接证据推理得到的。而将这种关乎信息来源的语法意义归为一个语法范畴,那就是言据(传信)范畴。(A.Aikhenvald,2010:365)

国内较早关注传信范畴(evidentiality)的是张伯江先生。张伯江(1997:15)指出:汉语里的传信表达主要有三种形式:(1)表示信息来源的形式,多是用一些习用的插入语来表达;(2)表示说话人对事实真实性的态度,往往用一些副词来表达;(3)说话人传达确信的程度,可以用句末语气词表示。从张文总结的表达形式可以看出,传信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来源的形式,说话人对事实真实性的态度,说话人传达确信的程度。乐耀(2014:28)持类似看法:“说话人使用传信范畴要向听话人传达的是所言信息的来源和信息获取的方式,其中也会暗含说话人对信息可信度的态度(the attitudes towards knowledge)。”关于传信范畴,详见胡壮麟(1994a、1995)、张伯江(1997)、房红梅(2005、2006)、陈颖(2008)、乐耀(2011、2014)等。

传信语存在着一定的判断标准,乐耀(2014:31)从语义和句法角度概括了三条标准:

(1)传信范畴表达的是说话人为所言信息提供依据,这一依据就是指明所言信息的来源或获取方式。而信息来源和信息获取方式的类型很多,可以是亲历的、传闻引述的或者是推测而来的等。该范畴可以有表示信息可靠性的外延意义。

(2)一般来说,传信语本身不是小句的主要谓语,它是为小句承载的信息指明信息来源和信息获取方式的一个标记语。

(3)一般来说,传信语本身不能被否定,也不能被强调。只能对说话人所要表述的信息本身进行句法上的否定和强调。

(二)传信与预期的关系

传信范畴与预期范畴有系连关系。切夫和尼科尔斯(1986)把传信范畴分为五种:可靠程度(degree of reliability)、信念(belief)、推论(inference)、传言(hearsay)和一般预期(general expectations)。(陈颖,2008:16)他们把预期也纳入了传信范畴。例如:

(1)Actually/Of course/In fact, it's raining.

艾亨瓦尔德(Aikhenvald,2004:195)也指出了传信与预期尤其是反预期的关系:表示亲历的(firsthand)或者亲眼所见(visual)的“传信范畴”很难发展出“意外范畴”的意思;而表示“非亲历(non-firsthand)”、“推知(inferred evidential)”和“引述(reported evidential)”的“传信范畴”比较容易发展成为“意外范畴”。比如土耳其语的-mis既可以表示“推知”或“引述”,也可以表示“出乎意料”。(王健,2013:116)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羌语的“-k”原本是表示非亲见的传信成分,但后来衍生出“出乎意料”的意思。(谷峰,2005:84)某些汉语方言中表示传闻的传信成分也可以演变成反预期标记,如闽南语的“讲”(Chang,1998)、粤语的“吗”(谷峰,2007)、网络语言的“的说”(秦岭,2010)等。(谷峰,2005:84)

关于传信标记也存在不同观点。切夫和尼科尔斯(1986)把actually、of course、in fact等看作传信标记,而其他学者看法不同,有学者把它们称作对比(contrastive)标记,如舍芙琳(Schiffrin,1987);有的称作反预期标记(counter-expectation marker),如海涅等(Heine et al.,1991),也有的称为反意标记(adversative),如特劳戈特和达舍(Traugott&Dasher,2002)等。(陆方喆,2014:53)汉语学界也存在类似现象。以认证义动词 为例:

(2)本来我觉得我已经基本忘掉了吴迪,并克服了由内疚带来的烦恼产生的想去找她的冲动。(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3)我以为他回国了,但实际上他却没走。(张健军,2013例)

陈颖(2008:50)认为“认识动词”的“以为、以为 1 (认为)、看 1 (认为)、觉得 1 (认为)”等属于传信标记,并把“以为”类动词称作“反叙实”(contra factive)动词。而张健军(2013:462)认为“以为”可以当作预期标记。理由是“在转折前句中处于谓语核心地位,同时也参与了反预期表达过程,可视为明示反预期信息的明示成分”。

(三)我们的看法

实际上,陈颖(2008)和张健军(2013)看法并不矛盾。这说明传信和预期是有关联的:传信可以是预期的依据,特别是反映说话人个人认识的传信。仍以“以为”为例:

(1)a.我以为你错了。(自拟)

b.我以为你错了,所以我骂了你,实际上你没错,你是对的。(自拟)

例(1)a句中的“以为”表达功能是传递信息“你错了”的来源方式——说话人的主观认定,属于传信范畴。b句“我以为你错了”性质没变,依然是传信,该句中也是预期。其预期身份是由后续句带来的,“实际上你没错,你是对的”是现实,“我以为你错了”是先于现实的预先判断,由此产生了“预期”的身份。也就是说,“以为”本身是个传信范畴,其(反)预期功能是在语境中浮现的。这在语篇模式上也有所体现:认证义动词在表达传信功能时,可以采用单句模式;而在表达预期功能时,较多采用复句形式,如例(1)b句。即便都是单句形式,二者的重音也有所不同。试比较:

(2)a.我以为′你错了。

b.我′以为你错了。

传信的重音在结论“你错了”上,而预期的重音在认证义动词本身。此外,二者的否定性也有不同:传信的“以为”因是主观认定而能被事实肯定,预期的“以为”因表达反事实事件而只能被否定。试比较:

(3)a.我以为你错了,事实证明你真的错了。(传信)

b.我以为你错了,实际上你没错,你是对的。(反预期)

仿照乐耀(2014)关于传信范畴的判断标准,我们可以给出预期范畴的判断标准:

a.预期范畴表达的是说话人对所言信息的现实情况与某一特定标准的契合方向与契合程度的相对主观的认识,依据的标准可以是一定的社会常规、言谈事件中说听双方的知识状态以及特定的话语语境。该范畴可以有表示信息对比性的外延意义。

b.一般来说,预期标记本身不是小句的主要谓语,它是向受话人指明现实信息与对比标准是否契合以及契合程度的一个标记语。

综上,传信范畴中只有“表示非亲见”的传信成分可能与预期建立联系,“非亲见”可以是与现实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不一致则导致反预期,反预期则产生意外情感。因此,预期与传信在功能、表达特点及表现形式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不宜纳入传信范畴,而应独立出来。

二、预期与预设
(一)对比缘起

“预期”与“预设”都与信息表达有关,都涉及人的认识、言谈事件中说听双方的知识状态等因素,因此有学者将二者互相替代或互相解释。二者互文解释的也有一些。如张旺熹、李慧敏(2009:6)就指出“从语用角度来看,预设是指说话人在说某一句话时所持有的一系列设想和假设。即预设就是言者的某种期望”。陆方喆、朱斌(2019:15)则明确说明“预期是一种语用预设”,因为它符合语用预设的主观性、单向性、合适性、共知性等特点。

也有学者将二者区分开来,如吴福祥(2004b:224)在介绍反预期的属性时就同时使用了这两个术语:

①它们的使用隐含了被断言的情形与特定语境里被预设、预期的情形或者被认为是常规的情形之间的一种对比。

②前者与后者相背离,反预期标记的主要功能是将这个断言与所预设或预期的世界以及常规联系起来。

面对同一语言现象,学者的看法存在分歧。例如:

(1)你跟你男朋友何时结婚啊?——还男朋友呢,我们是大学同学。(郑娟曼,2009例)

上例的“还……呢”构式,郑娟曼(2009)认为属于反预期否定,而颜力涛(2014)则认为是预设偏离否定。

上述现象让人困惑:预期等于预设?预期不等于预设?针对这一困惑,强星娜(2020:677)给出了解答:预期与预设是不同的。第一,预设常有,而预期是有标记状况;第二,预设是默认为真、不能在本句被否定的命题,而预期则多用来进行反向对比、逻辑偏反;第三,预设符合演绎闭合原则(principle of deductive closure),而预期(尤其是无定预期)则存在一定的不透明性,无法完全推知;第四,即使预设在本句之外被否定,但对标记也有选择。该总结非常到位,这里我们再从其他方面补充说明二者的关系。

(二)关于预设

预设,也称先设,德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弗雷格(Frege)于1892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弗雷格认为,专用名词一定是所指的。例如:

(1)Kepler died in misery.

这句话中的预设是“Kepler existed.”。预设问题引起了语言学家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开始,预设被引入语言学的研究,并成为语义学、语用学及其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语义学关于预设的定义是:预设指某一事态成立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或(与语言有关)指说话人说某一句子时持有的假设,与“断言”相对立。(戴维·克里斯特尔,2002:283)

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语义预设把预设当作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一种真值关系,把预设看成语义系统中稳定不变的部分,不受语境制约,可以用真值表的形式来表示语义预设,含有预设关系的两个命题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当a有真值时,b必然为真,那么a预设b。例如:

(2)a.老张的女儿很漂亮。

b.老张有个女儿。

c.女儿很漂亮。

b句为a句的预设,c句为断言。

由于预设与说话人及听话人的背景知识、语用意图以及其他语言外因素的密切关系,预设进入了语用学研究的视野之中,于是“语用预设”应运而生。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关于语用预设,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从说话人的态度出发,把预设定义为认为某事物自然为真的一种命题态度;二是从言语交际功能出发,把预设看作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或话语的背景信息;三是从言语行为的角度出发,把预设看作实施有效言语行为的适切性条件。这些定义都体现了语用预设的两个特性:共知性(common ground)和适宜性(appropriateness or felicity)。(季安锋,2009:10)

此后,语用预设又有了新发展,“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而言,语用预设在功能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说话人所假定的基本常识;另一类是说话人的意图,这是说话人希望听话人能从断言中推论出来的信息,它往往是新信息。……前者称为常规预设,后者称为意图预设”(黄华新、徐以中,2007:39)。例如:

(3)A:Where is the cake?

B:Well, the dog looks happy.(黄华新、徐以中,2007例)

在上面的对话中,B的回答目的不是让A理解其断言信息,而是希望A能理解其意图“the dog has eaten the cake”。这个意图实际上也就是A在说话时的预设。“意图预设”是非共知的新信息,更接近预期而非预设。

预设具有如下特点:

①预设在否定句中仍然保留。如例(3)的否定形式为:

(4)老张的女儿不漂亮。

但“老张有个女儿”这一预设依然存在。

②预设在特定语境里可被消除。

(5)老张的女儿很漂亮。——什么老张的女儿,老张根本没女儿,那是他的老婆。

③预设跟表层结构的某些方面有关。(Levinson S.C.,1986:33)

预设可以跟某些特定的词相联系,即预设触发语。例如:

(6)约翰停止打老婆了。

动词“停止”为预设触发语,触发预设“约翰过去一直打老婆”。

(三)预设与预期的关系

根据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预设和预期存在如下共同之处。

第一,二者都是依附于命题信息的附加信息,可以同时存在。例如:

(1)妈妈问夜归的儿子:没和女朋友出去玩儿啊?(自拟)

上例同时包含着预设和预期,“女朋友”成为预设和预期的共同的触发语,虽然仍存在着不同之处:妈妈的预设是“儿子有女朋友”;预期则是“儿子出去玩了,是和女朋友一起出去的,儿子不回家过夜”。

我们以表格形式对比二者的区别,见表2.1。

表2.1 预设与预期的异同

第二,二者都具有隐含性,但可以通过某种手段传递并可以被识解。例如:

(2)她后悔去了北京。(预设[她去了北京]。词汇手段:后悔)

“她后悔去了北京”的预设是“她去了北京”,预设的触发标记是“后悔”,因为“后悔”的“后”,说明事情已经做过了。该句也有预期,预期是“北京值得去”,预期的触发语也是“后悔”,因为“后悔”的“悔”说明所做的事情不对或不值得。说明现实(去了北京)与预期相反,可以推出预期是“不应该去北京/北京不值得去”。

第三,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作为交际的背景信息,预设应是相对客观的。但也不排除预设信息是说话人自己假定存在的,或者说话人主观认为自然成立的,因此也可能具备主观性。预期的判断基础之一是说话人“对特定事件的预估判断”,因此也具有主观性特点。二者可以用同一形式来否定。例如:

(3)a.小王女朋友没来看他?(预设:小王有女朋友)

b.他哪有女朋友啊!(否定预设)

(4)a.小王女朋友没来看他?(预期:小王女朋友应该来看他)

b.他哪有女朋友啊!(所以不可能来看他。)(否定预期)

预设与预期还存在如下不同点:

第一,构成要素不同。预设的构成要素有两个,即背景信息与现实。例如:

(5)a.老张的女儿很漂亮。

b 1 .是的。

b 2 .老张哪有女儿呀,只有一个儿子。

说话人所预设的背景信息与事实或命题存在真与假的区别,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为肯定和否定。

预期的构成要素有两个,即预期与现实。说话人的预期与现实的方向一致,那就是合预期;说话人的预期与现实的方向相反,则为反预期。预期的两个要素之间的一致或相反的关系,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为并列或转折关系。例如:

(6)a.我猜他能通过考试,他果然通过了。

b.他学习那么差,竟然通过考试了。

第二,说话人的主观情感不同。预设属于背景性信息,一般不影响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及评价等;而预期包含现实与说话人预先判断的对比,预期的达成或落空直接影响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及评价,故主观性更强。

综上,“预期和预设是两个不同的语用概念,前者指话语主体的心理倾向性,后者则是交际双方共知的话语前提”(季安锋,2009:9)。预设与预期的对比综合为表2.2。

表2.2 预设与预期的异同

三、结语

预期与传信、预设等范畴有一定的联系。跨语言事实证明:非亲见的传信成分比较容易发展成为“意外范畴”,而意外的产生途径之一则是信息与交际者的预期不符或相反。传信和预期二者在功能、表达特点及表现形式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宜区分开来。

预设与预期有依附于命题信息、可识解、带有主观性等共同特点,但也存在区别。构成要素不同、对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影响程度也有不同,应准确界定。 NsojNsKd8JXNT3mc6a7sedFURO0C6TM+Q7PTF2rEFejPe1E2Ugdz3riNARblcy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