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预期”?目前学界对此认识不一,主要有如下几种:
预期:预先期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1604〕)
预期是指一般认为很可能发生的,聚焦于未来,不一定成为现实,却被人相信的现象。(维基百科;转引自谢心阳,2012)
预期是一种与人的认识、观念相联系的抽象世界,通常与一定的社会常规、言谈事件中说听双方的知识状态以及特定的话语语境(discourse context)密切相关。(Heine et al.,1991;吴福祥,2004b等)
预期是“说话人对事件结果的一种预测和事先判断”。(周静、邵敬敏,2010)
预期是“对未知事物的推测和判断”。(易正中,2013)
预期是“预先认定某事将要发生的信念”。(陆方喆,2017)
预期即预先期待,是语义范畴,指话语者对一定语境中的人、物、事等相关问题所作的假设、臆断,具有主观性和可协商性。(赵敏,2021)
综合学者们的看法及个人认识,我们尝试对预期进行界定:
预期,指在百科知识等背景知识系统的支持下,说话人对某一信息主体形成的一种先时判断。该信息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存在于说话人的记忆中,也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改变。预期同时也影响着交际双方的交际行为、情感和评价。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以及语言事实,可以知道“预期”具有如下的几个特征:
第一,预期反映的是话语参与者对某一言谈信息的事先判断,即先时性。
第二,预期具有一定的参照标准。
第三,预期受到语境的影响。
第四,预期同时也影响着交际。
预期实际上是对不确定情景形成的判断,从时间上来说是先于行动的,这一判断的形成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的问题(信息的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心理的过程。(王君柏,2012:7)例如:
(1)我们准备建造这个厂子时,想动员这里的房东让出房子,当时还顾虑怕房东不肯搬;可是后来跟他一讲,没想到他那么高高兴兴地很快就让出来了,并且还说:“只要有电灯,搬搬家算得了什么!”(杠煦《一幅美丽的图画》)
(2)见到的不是遗体,而是“像牛一样地健壮”的父亲,这怎能不使我喜出望外呢?(高炜宾《心脏停止跳动以后》)
例(1)的预期(也就是文中的“顾虑”)“房东不肯搬”是先于“跟他讲”这一动作的,例(2)的预期是“父亲已经去世了,过去的话会见到父亲的遗体”,这一预期也是先于“见到像牛一样地健壮”的父亲的。正是预期的先时性特点,使得它可以作为背景信息出现,如例(1);也使得事件的真实结果有合预期和反预期之分。例如:
(3)阿珍在厨房做饭,让妞妞坐在卧室的地毯上,说:“妞妞,不要动。”她立即答应:“妞妞坐好不动。”直到阿珍做完饭回屋,她果然一动不动地等着。(周国平《妞妞》)
(4)自己的妻子竟然瞒着自己走得这么远!竟然任着两个副董事长和一个董事,自己竟然一无所知!(张平《抉择》)
例(3)现实结果与预期一致,例(4)现实结果与预期相反。
预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个体等因素的制约。“预期可以是言者双方都了然于心的共识,可以是符合公众信念和社会常规的一般事理或事实等,这一类是标记客观的。”(方梅、乐耀,2017:121)当预期建立在个人的认识、观念、态度、动机甚至情绪等基础之上时,那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以“倒是”为例:
(1)自然言谈:X和Y两个好朋友正在谈论公共场合禁烟条例的话题。
(略)
19 我倒是觉得有一个问题,
20 就是某一明确说关于禁烟
21 这个是由谁管理去执行对吧?(方梅、乐耀,2017例)
(2)(前略)
33R:[不过那姐姐特好],
34 倒是每次都给我一本新出的杂志。(方梅、乐耀,2017例)
例(1)的预期是客观标准:一般来说,不同的法规法则有不同的执行单位,而公共场合张贴的“禁止吸烟,违者罚款”公告并没有说明由谁来负责罚款。该预期的依据是相对客观的。例(2)的预期是说话人主观认识,说话人“那姐姐特好”的评价是基于预期“姐姐不会每次都给我一本新出的杂志”而得出的,这一预期是建立在说话人的主观认识之上的。可见,预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具有相对的主观性。
预期是建立在百科知识、个人认识等系统性背景知识基础之上的心理设想,“主要通过表达主体对语境和接受者的观察、思考,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意识内容,并对自己内化的接受者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语义表达的情境、对接受者的接受水平以及接受范围在自己的精神意识中都有一个整体的设想,然后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相关的表达内容,并扮演合适的表达角色进行表达”(王雁,2009:329)。观察和经验在修正他人或自己的预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所有的预期都担当了后期言行“参照框架”的角色。因此,背景知识的变化、接收对象的不同反应会引起表达主体的预期的相应变化。例如我们想打听“南京路怎么走”时,我们会选择一个“看起来像是”(预期)知道南京路怎么走的人。当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远远看到一个人过来,我们做好了问路的准备,但当他走近时我们会放弃了问路的打算,因为这个人“看起来不像是”(不合预期)知道南京路怎么走的人(如拖着很多行李且东张西望)。再如,当向一个人发出“把书给我”的指令时,说话人有这样的事先判断:他知道是哪本书,并且他有“拿给我”的能力。而当发现对方并不清楚“哪本书”时,说话人会修正预期,并改变话语模式,会使用“桌子上的”“那本红色的”“语法书”等一些限定性的词语重新组织话语发出指令。下面这个网络上颇为流行的段子可以说明预期的变化性特征:
大学毕业的时候,老妈说找对象要找个漂亮的。去年的时候,老妈说找对象漂不漂亮不重要,关键是要踏实能过日子。今年过年回家,老妈说找个下雨知道往屋里跑的就行……(网络段子)
预期会随着说话人所掌握信息的变化而变化,表达者也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以适应新的情况。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除了遵循合作原则外,交际双方是否拥有以及拥有多大程度的共享预期内容也非常关键。很多言语交际的失败源于交际双方预期内容的不一致。如下例(1):
(1)早上老板找我:文章的事怎么样了?
我:……您还关心这个?
导师:废话,我问你结果到底如何?
我:大家都觉得文章不行,这事估计要歇菜。
导师:你是说已经被拒了?
我:还没有,得看马伊琍的态度。
导师:马伊琍是哪个审稿人?这么厉害?(网络段子)
上例的交际失败主要是交际双方对于预期内容的不一致造成的。同一个语音形式——文章,但所指是不同的:导师的所指是“学术论文”,学生的所指是“男演员文章”。不同的所指带来了不同的心理预期和联想:导师由于心理预期是论文,因此由“不行、歇菜”联想到“被拒”再联想到“审稿人”;学生由于心理预期是演员文章,因此先是疑问(您还关心这个?),再回答老师的“结果”(不行、歇菜),再由“被拒”引出“马伊琍”。这段对话中,导师和学生虽然暂时交流得很顺利,但因预期不同而导致交流过程“鸡同鸭讲”。
对于说话人而言,交际场合、交际对象、气氛、地点、民族、身份等环境因素决定着自己“该说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方式说”。再以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关于读书的两段描写为例:
(2)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清·曹雪芹《红楼梦》)
(3)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清·曹雪芹《红楼梦》)
上两例是说话人受交际对象影响而改变自己话语内容的典型例子。受交际对象贾母的预期影响,黛玉在第二次回答“可曾读书”这一问题时,马上改变了自己话语内容——“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一回答不符合事实,但更符合参与人贾母的预期。
既然预期是对未来情景所做的一种预先判断,那么预期的来源依据是什么呢?或者说影响预期的因素是什么呢?社会心理学认为影响预期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包括如下四种:(1)经济状况;(2)经历;(3)认知品质;(4)社会文化、知识系统。(王君柏,2012:86)而经济学认为,预期的形成,“主要依据的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知识和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分析、预测”(樊纲,2013:153)。语言学认为,作为语境中存在的某种隐含信息,预期存在如下四个来源依据或参照点:百科知识、惯常经验、社会固有模式以及人们(个人)对特定事件的认识。这些要素对特定情境的依赖程度依次递增,它们共同的作用就是为预期判断提供基础。
百科知识,包括“经验常识、经验范畴、认知模型、科学观念等在内”(陈保亚,2015:80)。以“轿车”为例,与“轿车”相关的百科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范畴:一种可以载人的交通工具;
车型:三厢、两厢、运动、商务、家用等;
级别:微型轿车、普通级轿车、中级轿车、中高级轿车、高级轿车等;
车身结构:车身、车门、车灯、车窗、附件、座椅、空调装置等;
外部装饰件:装饰条、浮雕式文字等,散热器面罩、保险杠、灯具以及后视镜等附件;
品牌:宝马、奥迪、林肯、玛莎拉蒂、丰田、本田等;
感受:舒适、有钱、自由等;
下一例句中,构成转折关系的两个部分即是基于百科知识形成的预期与现实的反差:
(1)扎克伯格身家千亿,却开着一辆破本田飞度轿车。(百度搜索)
例(1)中,说话人的预期依据是:扎克伯格有千亿美元的身家,开的应该是豪车,而现实是“破本田飞度轿车”,说话人基于汽车的“品牌”知识(本田飞度)、“外部装饰”知识(破)、“级别”知识(飞度为小型车)等信息可以知道“破本田飞度”大概一万美元左右,这与扎克伯格的“千亿”身家完全不匹配,故形成了“却”字转折复句。
再以“去饭店吃饭”为例,该行为包含着人物(服务员、厨师、顾客、饭店老板等)、道具(餐馆、餐桌、台布、碗筷酒具、菜单、食物、酒水饮料、饭钱等)、事件(进饭店、等座、点菜、上菜、吃饭、付款、打包、离开等)等三项主要程式及默认值(default values)类知识。依据上述知识,可以产生如下话语:
(2)这小饭店真有意思,老板又兼厨师,又兼服务员。(自拟)
(3)说是请客,他竟然吃了一顿霸王餐。(自拟)
(4)这家饭店竟然不提供菜单。(自拟)
(5)这家饭店竟然不提供酒水。(自拟)
上面几例的预期依据都是“去饭店吃饭”这一事件形成的百科知识。又如“单身汉”一词,不只是要符合“男性”、“成年”与“未婚”三个语义特征,还要考虑到婚姻制度、婚姻习惯、社会习俗等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人们对“单身汉”形成的刻板印象,如“不喜欢孩子”“脏乱”“有钱/贫穷”等。只有这样,才可以理解下列话语:
(6)他是个单身汉,但是房间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
?他是个单身汉,但是房间里乱七八糟的。
(7)他是个单身汉,但是很喜欢孩子。
?他是个单身汉,但是不喜欢孩子。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对词义、话语的理解、描写与解释等都离不开词的百科知识结构。百科知识可以为信息理解提供关联、保持期望、发现异常。例如:
(8)a.上海最近天气怎么样?
b.鸡蛋放地上十分钟都可以烤熟了。
(9)三亚果然很美!
(10)小王考试考了100分,他竟然一点也不高兴。
例(8)“鸡蛋在高温情况下可以烤熟”为百科知识,听话人根据百科知识可以推理出“上海天气很热”。例(9)“三亚是美丽的”、例(10)“考试得100分是值得高兴的”也属于百科知识。现实与百科知识是否一致影响着说话人的情感:例(8)百科知识与现实一致,说话人的预期达成,所以感到高兴而赞叹(果然很美);例(9)百科知识与相关人的具体表现不一致,说话人的预期未能实现,故感到异常(竟然)。
语言艺术之一的相声以“抖包袱”为特色,有些包袱就是建立在百科知识基础之上的。例如:
(11)郭:唉呀,先去买点儿东西吧。
于:有啥好货?
郭:古玩字画,真买着好东西了。
于:有吗?
郭:买几张唐伯虎的画儿。
于:嚯,那您可抄上了。
郭:明朝正德年间大才子唐寅唐伯虎的画。
于:很珍贵呀!
郭:哎呀,美人。
于:哎对,他画这个。
郭:山水。
于:他擅长。
郭:福娃。
于:啊?唐伯虎画福娃?
郭:五张一套。
于:嘿,真能蒙人哪!
郭:我还买着了王羲之的字儿。
于:那也不错呀!
郭:大书法家王羲之亲笔所写。
于:写的什么?
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于:哎呀,全跟去年有关系。
郭:我很欣赏。
于:你呀?
郭:我还买了一把好扇子,乾隆皇帝写的。
于:好。
郭:乾隆御笔。
于:写什么?
郭:四个大字?
于:啊?
郭:藏密排油。
于:呵,别端着了。
郭:底下还写上:
于:啊?
郭:乾隆赠郭德纲先生共勉。
于:他老人家都知道这事儿了?(郭德纲、于谦《你压力大吗》)
相声的关键在于“包袱”,所谓的“包袱”是逗笑观众的主要部分。上面所引的相声中存在四个“包袱”:唐伯虎画的福娃、王羲之写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以及乾隆皇帝写的“藏密排油”和“赠郭德纲先生共勉”。这四个“包袱”主要是利用郭德纲的话语与百科知识的反差形成的。众所周知:唐伯虎是明朝的著名画家,而“福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文主题口号;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皇帝,而郭德纲是生于1973年的现代人。这一段“包袱”使用的方法是反常法。反常法是组成“包袱”的十大方法之一:两个完全不可能产生交集的、不同历史时代的人或事强行联系在一起。根据百科知识,观众很轻易地推断出郭德纲所买的这些古玩字画都是赝品。
所谓经验,是指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知识。惯常经验也就是因某一事件经常地、有规律地发生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知识,具体表现为规律性的行为、俗语等。惯常经验决定话语预期的方向。例如:
规律性的行为:
(1)牛顿每天4:30都会准时出来散步,今天 竟然 5点出来了。
(2)牛顿每天4:30都会准时出来散步,现在都4:50了, 怎么 还没出来呢?
(3)牛顿每天4:30都会准时出来散步,现在4:30了, 瞧 ,他出来了。
(4)牛顿每天4:30都会准时出来散步, 这不 ,他出来了。
以上例子都说明了惯常经验对说话人预期的影响,新信息与预期的一致与否直接影响了说话人的话语表达。
俗语:
(5)某种意义上来说,打孩子不一定合适,但中国老话也有“棍棒底下出孝子”, 还真是 ,我爸爸妈妈都健在,也都很健康。妈妈因为小时候天天打我,相比之下更健康,而且我反而跟妈妈的感情胜过跟爸爸的。(《鲁豫有约·开心果》)
(6)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恰恰 在审计师出完审计报告几个月以后,那一个应付账款的债权人找到这家企业,要求付款,金额还比这家企业自己会计账上的大很多。(百度搜索)
(7)俗话说女大十八变, 但 武则天早熟,十四就变了,变成了出色大美人。(倪方六《中国人盗墓史》)
以上三例中的“还真是”“恰恰”“但”分别说明了俗语对说话人预期的影响,新信息与俗语的一致与否也直接影响了说话人的话语模式。
“固有模式”(stereotype)也称为“社会固有模式”(social stereotype)或“定型”或“刻板印象”。认知语言学称之为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所谓理想化认知模型,就是指说话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已储存于人们头脑中、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常规性的认知模式,其中包括语言规则等。莱考夫(Lakoff,1987:81)指出:“社会固有模式”不仅导致了原型效应,而且还反映了社会的“正常期望”(normal expectation)。在认知领域中,“正常期望”起着重要作用,凡符合正常期望的,可以用无标记手段来表现;反之,违背正常期望的,往往用转折标记、特定结构等来表现。(宗守云、张素玲,2014:23)例如:
(1)许多去桂林的外国游客,放着豪华舒适的酒店不住,却要去江边寻个“土”味十足的农舍小居。(宗守云、张素玲,2014例)
(2)大礼拜天的,起那么早干吗?(自拟)
(3)还教授呢,连这个都不会。(自拟)
(4)这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中国人。(自拟)
上述例句中,“豪华酒店比农舍好”“礼拜天应该睡懒觉”“教授知识丰富”“外国人不可能比中国人更懂中国”,这些都是社会固有认识,四个例句都说明社会固有模式是预期依据之一。
人们对特定事件的认识如个人对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等也是预期产生的依据之一。例如:
(1)“要说也是,你们单位什么都不管,管顿饭还不行?”他帮王敏的腔了。
“家福,你不知道,‘凤华’不比从前那个小馆了,这是中外合资的饭店。”
“合资怎么了,是不是在中国开的?还不许中国人吃怎么的?咱们又不是不给钱,就是让照顾一下。”老婆说。
“照顾不了,八个人四百块一分不能少,这还是最低标准的。”
“你不是经理吗?一点权没有?”家福问他。
“我们那儿是按国际标准管理,违反制度根本没门。就是我这个副经理,有了过失,照样炒你的鱿鱼。”(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2)“司机同志,为什么要绕到这儿来,应该直行。”她发现司机拐了个不应拐的弯儿。“前面正在修环线,不通。”司机通过头上方的镜子睨了一眼坐在后面的漂亮姑娘。(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例(1)中,“老婆”的个人认识是“丈夫是这家饭店的经理,经理是有权利安排一顿饭的”,另外,“是在中国开的饭店,哪怕是合资公司,中国人都可以在里面吃饭的,只要付钱就行”;而“丈夫”的个人认识是“合资公司按照国家标准管理,有最低消费标准,即使是副经理也不能违反制度”,双方的个人认识不一致,预期也不同,因而导致冲突的发生。例(2)也是如此。
交际主体的个人特点(个人的价值观、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也是预期的参照标准之一。以个人价值观为例,对于某一事件,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个人价值观预先进行判断。例如:
(3)由于女儿是在我家附近的斯福维超市工作,站在柜台上,经常可以遇见一些邻居和同学,我还以为她会不好意思。谁知她却说:“没有什么难为情的,劳动是对社会的一种奉献,光荣得很呢!”(土一族《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4)殷副院长说:“我们没有明显的过失,没有明显违反医疗常规,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就很难说了。我们已经经过讨论分析,马肖馨的整形手术,不属于医疗事故。”……对此有关专家则认为,美容是在医院里做的,既然进了医院就是医疗,是医疗就得承担医疗事故责任。(1994年《报刊精选》)
(5)大学毕业后,我幸运地考取了机关公务员,可是到镇政府报到后,却又被晾在家里等通知。一晃小半年过去,我们家实在等不及了。那天父亲准备了一万元血汗钱,领着我去镇长办公室。进门后,父亲把门在里面插上,从口袋里掏出那钱,毕恭毕敬地放在桌上,就让我给镇长跪下磕头。这一下可把镇长给震住了:“你们这是……”父亲说:“镇长大人,从今往后,你又多了一个干儿子。”还真别说,父亲这招挺管用,没半个月时间,镇长就给父亲打电话说:“叫我干儿子快来报到吧!”(2005年《故事会》)
例(3)“我”对女儿的预估判断是“不好意思”,实际上女儿却说“没有什么难为情的”,与“我”的预期相反。例(4)中,作为负责人,“殷副院长”认为“马肖馨的整形手术,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有些专家则认为“美容是在医院里做的,既然进了医院就是医疗,是医疗就得承担医疗事故责任”。例(5)父亲给镇长送礼,并让“我”给镇长磕头当“干儿子”,这些做法都是不在“我”的预期内的,或者“我”的预期是“即使这么做了,这么说了,也不会起作用的”,事实与“我”的预期相反——“父亲这招挺管用”。
预期的产生依据是多样的。不同的参照依据可以通过不同的标记或结构来体现,如上面所举的例句;也可以使用同一种标记。例如:
(6)她苦笑地在日记本子上揶揄地写:“谁说 一个人不可以选择父母 。”(亦舒《绮色佳》)
(7)张然羽手指他脑袋,强忍笑意,道:“你是神仙?”话音未落,他便再也忍耐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百晓散人脸涨得通红,怒道:“不许笑!谁说……说 神仙就不能秃顶了 ?”(朗镜悬空《尘缘仙踪》)
(8)秦炜感慨:“这个小伙子真是难得,谁说‘ 久病床前无故人 ’呢。”(梦尽芳菲落《如失如来》)
(9)吃了枣子又是梨,梨子酸得我们打牙战,谁说 不是顶好消夏方法呢 ?(沈从文《喽罗》)
(10)一乐说:“我刚才说到我最恨的,我还有最爱的,我最爱的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第二爱的……”一乐看着许三观说:“就是你。”许三观听到一乐这么说,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一乐,看了一会;他眼泪流出来了,他对许玉兰说:“谁说 一乐不是我的亲生儿子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谁说”都是回声反问,回声直接体现否定态度。(李宇凤,2011:51)以上四例的“谁说”否定的都是预期,且预期依据类型都是不同的:例(6)预期的依据是百科知识,例(7)预期的依据可以看作惯常经验,例(8)和例(9)预期的依据是社会固有模式,例(8)“久病床前无故人”是社会固有模式,例(9)按照文中的背景,当时“消夏”的社会固有模式是冰块,消夏水果是西瓜等水果,“梨子酸得我们打牙战”是“顶好消夏办法”显然是对社会固有模式的违反。例(10)预期的依据则是群体(邻居们)的看法:“他们说一乐长得不像我,不是我的儿子。”
预期体现的是人的预先判断,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会对人们的行事方式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只不过不同的学科中,预期对行为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在经济学中,预期是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对人们经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会根据预期而选择下一步的行为内容及行为方式。以“通货膨胀”为例,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具有惯性,如人们预期的通胀率为10%,在订立有关合同时,厂商会要求价格上涨10%,而工人与厂商签订合同中也会要求增加10%的工资。可见,经济学的预期更多地表现为人们对“未来经济变量”做出一种事前估计。(王君柏,2012:79)
在心理学中,预期是心理过程的结果,行为是经由预期而产生的反应。“从行事者自身的立场来看,他们的行为选择都是有他们的理由的,甚至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至少在行为选择之前,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也就是说是与他们的预期相一致的,行为后果的出乎意料从而产生失望或惊喜,就正说明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王君柏,2012:5)“预期是行为选择的必要条件(本能的行为除外),预期除了起到刺激与行为的中介作用之外,其本身还具有生成作用。”(王君柏,2012:79)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所讲述的“风雪夜的旅客”故事就体现了预期的这一重要作用:
(1)一个冬天晚上,在暴风雪中有一人骑马来到了一个旅店,暗自庆幸经过几个小时的奔驰,骑过冰天雪地的平原,居然能够找到暂时安身的地方。旅店主人开门迎接,惊问客从何方来。客遥指他所由来的方向。旅店主人用惊奇的语调说:“你不知道你已经骑过康士坦丁湖了吗?”客听他一问,就惊毙在他的脚下了。(搜狐文化《大师小事》)
该旅客把康士坦丁湖的湖面当作“冰天雪地的平原”时,受“平原是可以骑马经过的”预期的影响,他骑马经过了湖面,顺利经过后的心理活动是“暗自庆幸”;当他得知这个平原其实是大湖时,受“湖水上是不可以骑马经过的,会掉下去淹死的”这一预期的影响,即使是他已经顺利经过了,仍“惊毙”了。这个故事表明:相对于物理环境,人的行为完全受制于他在认知上所接收的行为环境。而行为环境实际上就是心理环境。(王君柏,2012:66-67)
预期“作为人们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前提、特征,支配着当事人的某些行为”(马爽、李菲,2014:37)。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期对学习者行为的影响尤为显著。当学习者的预期与现实吻合度比较高时,他会较快地融入学习环境中去,学习态度会相对积极一些,学习成绩也会提高很快;而当现实与预期差距较大时,学习者会产生失望、焦虑等不良情绪,学习态度则会相对消极一些,甚至出现回避学习等现象;而预期与现实反差特大时,学习者会产生愤怒情绪,甚至出现退学现象。潘汝莘(2014:71)通过实验证明了预期差异等对小学生元记忆监控的影响。结论是:个体在感知到反馈与预期的差异后,能自发调整后续学习步调,包括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时间分配、学习方式选择等。比如,被试在学习中会将更多的时间投入未激活的学习项目,会更注意那些高自信但实际上错误的内容,在提取失败反馈后调整后续学习中的学习时间或编码类型。
由此可见,预期的有无、预期的性质对行为选择、行为方式甚至行为结果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使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时,同样也会受到预期的影响。预期决定了语言表达内容及表达方式。以词语的使用为例,说话人会基于不同预期而选择不同的词语对同一行为结果进行描述或评价。例如:
(2)a.他8点就起床了。
b.他8点才起床。
上例中,预期的不同使得说话人选择了不同的副词“就”与“才”:a句,说话人的预期起床时间是晚于8点的,“他8点起床”,早于预期时间,故选用了副词“就”;b句,说话人的预期起床时间是早于8点的,“他8点起床”是晚于预期时间的,因而选用了副词“才”。总体上,“就”和“才”对“量”范畴敏感,如果它们前面出现带有“量”的语言单位,“就”将指向该单位并表达该单位低于预期的低量,“才”同样指向该单位并表达该单位高于预期的高量。(金立鑫、杜家俊,2014:150)
再以“甚至”与“反而”为例:
(3)在当今社会里,有那么一部分人,(其)中既有青年,也有中年、老年, 甚至 还有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完全抛弃了我国修身做人的优良传统,其人品境界早已远在古人杨朱之下。(袁毓林,2008例)
(4)冷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可是并没有凉下来,天气 反而 更闷热了。(马真,2004例)
上述两例的“甚至”与“反而”是不能互换使用的,虽然二者都可以表递进关系,表示反预期,但二者也存在不同:“甚至”表示逐层递进,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出人意料地出现了;而“反而”则表示对立递进,即按照常理应该实现的P没有实现、倒是出乎意料地实现了与之相反的R,在某种条件下出现了跟预期相反的结果。(袁毓林,2008:119-120)
除了影响说话人的词汇选择外,预期还影响着说话人的话语构成。不同的预期影响说话人选择不同的话语形式。例如:
(5)太子拿着宝玉对着亮处看了看,对坐在一侧的庞葱道:“的确是一块罕见的宝玉……这礼是不是太重了?”一仆从接过谋士手中捧着的宝玉递给太子。
庞葱:“ 那要看怎么说了 ……若一块宝玉能促使韩、魏结盟,共同对付秦国,这礼太轻了;若只是为了结识大将军,这礼就太重了……”(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B1:什么呀,相对于它起的作用来说,一点都不贵重。(自拟)
——B2:倒也是。(自拟)
——B3:还真是。(自拟)
——B4:可不是吗?(自拟)
上例中,对于“这礼是不是太重了”的看法,“庞葱”的回答就体现了预期的影响:若预期是“促使韩、魏结盟,共同对付秦国”,这礼太轻了;若预期“只是为了结识大将军”,这礼就太重了。同样,B1至B4的不同回答方式也反映了说话人的预期的不同。
事实上,现实与说话人的预期可能形成不同的匹配结果:与预期一致、与预期相反、与预期无关。不同的匹配结果会对行为主体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当现实与预期一致时,听话人会实施从附和到支持甚至赞叹等言语行为。例如:
(6)两人欣赏了一会儿,拉拉忽然说:“这歌手很老实。”陈丰赞同说:“ 那倒是 。这些人应该是真的喜欢音乐。”(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7)毛遂这一番话,真像一把锥子一样,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脸红了,接连说:“ 说的是 , 说的是 。”(崔钟雷《中华上下五千年》)
(8)“忧国忧民难写。”于观说,“哥儿们写了七篇‘正气歌’看着都跟骂人似的。”“ 可不 。”刘会元盯着牌说,“倒霉事一写一串串的。都知道有病,缺的是药方子,给国家开药那可不是玩的。”(王朔《顽主》)
(9)甲:那个老师看起来笑眯眯的,其实可厉害了。
乙: 你算是说着了 ,他批评人的时候能把人批评哭了。(刘德联、刘晓雨,2005例)
例(6)至例(9),听话人因预期一致而附和、支持甚至赞叹。当现实与预期不一致时,说话人会实施不置可否、质疑、反对甚至批评、抱怨等言语行为。例如:
(10)“就是说马锐和那个铁军关系特密切?”“ 这看怎么说 ——他们是哥们儿,这么说您懂了吗?”(王朔《我是你爸爸》)
(11)甲:冬天下雪那雪花儿,有叶儿吗?……
乙:这…… 这也叫 花儿啊?(《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12)A:没想到天气这么冷,早知道多带些衣服了。
B: 我说什么来着 ?
(13)“玉英,金秀倒想得开,可我们是怕老爷子受刺激。你没瞧这几天老爷子跟他孙子那叫亲哪!”张全义给陈玉英倒上了一杯水。“什么什么什么?”陈玉英高声喊起来,“那不是和先前一样了吗? 早知这样 ,咱们又何必把这事捅破?……”(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14)萧金哎了一声说:“都怨我太大意了。刚才我们看着就像是你跳下沟来,好歹总算把你救出来了。”……秀芬嗯了一声说:“ 还说呢 ,你就不应该让李铁同志在后边掩护!”(雪克《战斗的青春》)
(15)虞允文看到队伍这样涣散,十分吃惊,觉得等李显忠来已经来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军将士,告诉他们说:“我是奉朝廷的命令到这里来劳军的。你们只要为国家立功,我一定报告朝廷,论功行赏。”虞允文气愤地说:“ 这算什么话 !现在国家遭到危急,我怎么能考虑自己的得失,逃避责任。”(崔钟雷《中华上下五千年》)
例(10)说话人用“这看怎么说”不置可否,避免直接回答听话人的问题;例(11)说话人表达了质疑;例(12)“我说什么来着”,提醒听话人注意现实与说话人的预期一致;例(13)至例(15)说话人表达了批评或抱怨。
综上,预期直接影响着主体的社会行为和言语行为。
决策影响理论(decision affect theory)认为,人们对事件的感受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结果与预期的比较。如果预期与结果一致,负性事件会导致较少的负性体验,正性事件会导致更少的正性体验。如果预期与结果不一致,那么,没有预料到的负性结果会让人感觉更糟糕,而没有预料到的正性结果则会增强人们的愉悦度。(朱丽萍,2011:1)一致性理论(consisitency theories)也认为,预期与结果的一致性决定了个体的情绪体验。不管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在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个体都会感觉更糟糕,因为这暗示着个体没有能力去预测。相反,如果预期与结果一致的话,个体则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朱丽萍,2011:1-2)由此可知,现实与预期契合方向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波动,继而引发说话人不同的情感变化。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反映了预期的存在以及预期对话语主体情感的影响。所谓的“喜出望外”“大失所望”描写的即是现实与预期的不一致所带来的“惊喜”与“失望”这两种不同情感,“不出所料”“意料之中”描写的则是现实与预期契合时的平静。例如:
(1)a.张三昨天到上海了。
b.张三昨天就到上海了。
c.张三昨天才到上海。
例(1)a句和b句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单纯的客观事实陈述,都有“新闻报道”的色彩,差别在于a句并没有预期时间,而b句则有个预期时间(昨天之后的某一天)。(金立鑫、于秀金,2013:5)c句是在陈述客观事实,没有了新闻报道的意味,相反带有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张三到上海的时间晚了或者不早,即说话人预期“张三到上海”的时间应该早于“昨天”,但事件真实发生的时间却晚于预期时间,晚于说话人预定的时间。故c句很容易解读到埋怨的意味,这个埋怨的意味是根据该句中“才”对事件发生时间的预期(时间)与事件真实发生的时间对比得到的。(金立鑫、于秀金,2013:9)b句和c句若分别加上称赞和埋怨的评价,一点也不违和。例如:
(2)b.张三昨天就到上海了,真快。
c.张三昨天才到上海,真是磨蹭。
预期影响情感,在上一小节“预期与行为选择”中,不同的言语行为其实已经蕴含着不同的情感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
(3)他从于大夫肩膀上望过去,认出果真是庞其杉后,不禁 惊喜交加 地说:“啊,是其杉耶!我听声音像你,果然是你!请进请进!”(刘心武《钟鼓楼》)
(4)下午我的热度是三十九度六分,又吃了药,这次每种只吃两片。妈妈坐在我床边,陪我,一面给爸爸写信。 幸亏 今天是星期,不然妈妈就不能在家了。(冰心《冰心全集》第四卷)
(5) 还大学生呢 !连个请假条都不会写。(自拟)
(6)早不来,晚不来, 偏偏 这个时候来!(自拟)
(7)(他)老老实实回答说:“我爹不要他的钱,他一定要送两百块钱来。”队长听了 一惊 ,“怎么,两百块钱?”(沈从文《长河》)
(8)这花家舍好好的一个桃花源,如今已变作了 腥气熏天 的妓院,不仅抢女人,连尼姑也敢抢。(格非《江南三部曲》)
(9)儿子 竟然 不用人督促,自己就去洗了个澡。(格非《江南三部曲》)
不同的预期引发了说话人的不同的情感:符合预期会引发惊喜(如例3)、庆幸(例4)等积极情感,偏离预期则会引发批评(例5)、抱怨(例6)、吃惊(例7)、恼怒(例8)等负面情感,当然也会引发惊喜或称赞(例9)等积极情感。这一现象也得到了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反馈与预期的差异程度越大,能诱发出的情绪变化越大。当反馈与预期的差异小,被试情绪趋于中性;当反馈与预期差异大,且好于预期,被试情绪趋于积极;当反馈与预期差异大,且低于预期,被试情绪趋于消极。(潘汝莘,2014:49)
预期与评价有一定关系。亨斯顿、汤普森(Hunston&Thompson,2000)认为,评价有四个参数:好与坏(good or bad)、肯定与否定、必然性(certainty)、期望(expectedness)、重要性或关联性(importance or relevance)。(马伟林,2011:94)预期的有无以及与现实的相合与否都影响着评价的性质。例如:
(1)《黄河东流去》不愧是史,更不愧是诗,而且有着浓郁的诗意。(李準《黄河东流去》)
(2)虽是初冬时节,夜里也寒,这时风更大了。好在两人车上带着被褥,两人各抽了一支烟,躲在煤车后背风处。(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3)今天我就逼着你帮我儿子看病,……医生就是医生,医术再高也是医生一个。(一念《都市奇门医圣》)
(4)她看到自己姑娘打扮得不中不西,不男不女的样子,远远地就瞪了双眼。(张恨水《美人恩》)
(5)我嫁你马伯乐没有吃过香的,没有喝过辣的。动不动你就跑了,跑北京,跑上海……(萧红《马伯乐》)
例(1)说话人因《黄河东流去》符合“史”“诗”的预期标准而对之进行积极评价。例(2)“好在”是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主观评价,进而产生出庆幸义。(方梅、乐耀,2017:55)例(3)“医生就是医生”表明了说话人对医生的预期是“医生地位不高”,“医术再高也是医生一个”则是说话人对医生的负面评价。例(4)“不中不西,不男不女”是说话人基于对中西、男女衣着打扮的预期而做出的负面评价。例(5)“动不动你就跑了”是基于常规预期对马伯乐离家出走的频率过高而做出的负面评价。
关于预期范畴的下位语义类型,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代表的观点大致有如下几种。
齐沪扬、胡建锋(2006)指出学界较为公认的中性信息、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三分法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如某些新信息对预期信息来说存在大体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情况。故该文从信息量的角度,区分出了负预期量信息(under-expected information)、超预期量信息(above-expected information)两种类型。
袁毓林(2008),陈振宇、邱明波(2010)没有明确指出预期的下位成员,但从他们对反预期的界定中可以看出,预期的下位成员至少包括了预期及跟一般的预期相悖的情况——反预期两种。
史金生、孙慧妍(2010)没有使用“预期”这一概念,而是提出“心理期待”这一术语,并将“心理期待”分为正向期待、负向期待和零期待三种。
曹秀玲、辛慧(2012)提出“超预期”概念。由于该文只孤立地谈论超预期类型,其对预期范畴的整体分类不得而知。
管志斌(2011)则根据跟预期相悖的具体情况的不同,将反预期信息分为反期(跟说者的预期相反)、超期(超出了说者的预期)、未期—惊奇(让说者感到意外)三种。
戚文君(2013)提出非预期(unexpectation)信息的概念,用它囊括反预期、超预期、负预期、预期外(未预期)这四种信息,并区别了四种信息的不同。
颜力涛(2014)对“预期偏离”进行了下位分类,共分出了“目的预期偏离、情理预期偏离、背景预期偏离、心理倾向性预期偏离、满足性预期偏离、无关性预期否定、间接预期偏离、超预期量信息、负预期量信息”九个小类。
祁峰(2014)从预期的主体出发,把预期分为自预期(即预期的主体为说话者)和他预期(即预期的主体为说话者的对立面)两种。
汪敏锋(2018)认为预期是一个具有量度差异的概念,实际量度与预期量度两者间存在“不及”、“超过”、“一致”和“意外”四种关系。
陈振宇、王梦颖(2021)从认识主体角度把预期分为自预期、他预期、常理预期、前文预期和(行为)主体预期五种;根据情态表达角度分为强预期(能力预期、道义预期和认识预期)和弱预期(意愿预期)两大类;根据条件的性质分为类指预期和个体预期两大类。
从上面的观点可以看出,学界关于预期范畴的语义分类尚存在分歧。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简称导致了混淆。预期其实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总称,即预期范畴,包括符合预期、违反预期等下位小类。另一种是其下位范畴——符合预期的简称。符合预期的语言手段较少,故人们习惯将之简称为合预期,如张则顺(2014);再进一步简称为预期,如邱闯仙(2010)。总称和简称使用同一个术语容易造成误解。
第二,分类标准的多重性。目前,对于预期范畴的分类,学者们执行的标准各不相同。有的是从预期的方向性来分的,如吴福祥(2004b)等;有的是根据预期量的标准来分的,如齐沪扬、胡建锋(2006),曹秀玲、辛慧(2012)等;还有的是根据预期的用法来分的,如韩蕾(2009)。这些分类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系统地整合在一起,缺乏基于预期范畴的整体性、层次性的分类标准,因此也没能产生整体的、系统的、层次性的语义分类。
第三,预期次类层次不清楚。目前学界所提到的预期类型有反预期(吴福祥,2004b等)、超预期(齐沪扬、胡建锋,2006;曹秀玲、辛慧,2012等)、负预期(齐沪扬、胡建锋,2006)、未期/预期外(管志斌,2011;戚文君,2013等)、违预期(陆方喆、朱斌,2019)等。这些类型的层次关系是怎样的?学界尚缺乏系统考量。以负预期为例,齐沪扬、胡建锋(2006)没有明确负预期的上位范畴所属,只强调反预期与负预期是不同的,同时又强调“负预期量信息可能是预期信息,也可能是反预期信息”:这容易造成误解。戚文君(2013)则认为负预期、超预期与反预期是同一层次上的不同范畴次类;而管志斌(2011)却把超预期处理为反预期的下位小类。另外一些学者只关注某一小类,看不出其对预期范畴的系统分类是什么,如曹秀玲、辛慧(2012)等。
第四,中性信息的干扰。文献关于中性信息的解释是这样的:中性信息既不与听话人的预期一致,也不与听话人的预期相反。这一论断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不与听话人的预期一致,也不与听话人的预期相反”,说明听话人还是有预期的。就交际对象来说,一个新信息,要么有预期,要么没有预期,不存在所谓中性信息这一中间状态。试模仿达尔(Dahl,2000)例子为证:
(1)a.我在一个卖苹果、梨子和橘子的水果摊前。我说:“我要买5个苹果。”
b.摊主在卖苹果、梨子和橘子的水果摊前。一个行人突然摔倒了。
c.摊主在卖苹果、梨子和橘子的水果摊前。一个行人来到跟前问他:“请问第五大街怎么走?”
吴福祥(2004b:223)认为,“苹果”传递的信息“既不能由摊主预期到,也没有与摊主的预期相反”,因此是一个中性信息。我们认为,虽然摊主不能准确识别我的意图是“买苹果”,但摊主还是有预期的——“我”要买一种水果,可能是苹果,可能是梨子,也可能是橘子。因此“买苹果”还是与摊主预期的方向是一致的。
如果是b“一个行人突然摔倒了”这种情况,摊主则是完全没有预期的。如果是c情况,则是与摊主的预期相反的,“一个行人在水果摊前停下来”,常规预期是“要买水果”,实际上行人是问路。行人的实际做法与摊主的预期是相反的。
综上,所谓的“中性信息”严格来说是不自洽的,至少与预期和反预期并列而论是不严谨的。
预期是个多层次的语义系统,对这个多层次的语义系统进行分类时,应依据逻辑学的分类标准。首先要确定语义的有无。有无的对立属于逻辑学的不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就是断定若干种可能的事物情况有一种并且只有一种存在的判断。……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一般用‘要么P要么q’这样的选择复句来表达。也可在表达相容的选言判断的语句后加上‘二者不可得兼’以强调不相容。……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可以写作:要么P要么q。”(杨树森,2012:159)逻辑学根据概念所指称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首先划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两种。那么,对信息进行预期属性分类时,首先也应是属性有无的分类:按照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标准,一个信息要么“有预期”,要么“无预期”,这两种情况不可能同时存在。
首先,按照预期的有无,可以把信息一分为二:有预期信息和无预期信息。所谓“有预期”是指说话人对某一信息有先时判断,所谓“无预期”是指说话人对某一信息没有先时判断。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所谓的中性信息其实就是无预期信息,是预期范畴的下位成员。例如:
(1)a:张明去哪儿了?
b:人家陪夫人逛商场去了。
a 1 :知道了,等他回来时告诉我一声。
a 2 :怪不得他俩一上午通了这么多次电话。
a 3 :我还以为他干正事儿去了。(张健军,2013例)
上例中,a 1 是无预期的,a 2 、a 3 则是有预期的。再如:
(2)童霜威进去,向天骥先看到,一拱双手,说:“啊!啸天兄,哪阵风将你吹来了?”(王火《战争和人》)
(3)刚走到垂华门外头,就瞅见了“堵施蛮”,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猛地想起家破人亡的往事,心里的一股血涌到脸上,脱口说:“哟,太阳打西边儿出来了,这不是蒲老板吗?少见啊!我记得,自打我爸爸‘无常’那年,十几年都没瞅见您登过我们家的门儿了,横不是您走错了地方了吧?”(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上面两例说话人对所发生的事情都是没有预先判断的,即无预期的。
其次,“有预期”信息按照预期的方向分为合预期和反预期两种。那么,与说话人预期方向一致的则为合预期,与说话人预期相反的则为反预期。例(1)的a 2 中,新信息与说话人的预测一致,则为合预期;a 3 中,新信息与说话人的预测相反,则为反预期。至此,预期范畴的类型可以总结为图2.1。
图2.1 信息的预期分类
至于现有研究中提到的超预期、负预期,与预期的方向性无关,而与预期的符合程度有关。当新信息大大超出或不及预期的程度时,不管是与预期方向一致还是与预期方向相反,则都属于超预期。例如:
(4)a:他很高啊。
b 1 :他太高了,都快赶上姚明了。(合预期,超出)
b 2 :还行吧,一般。(合预期,不及)
上例的b 1 属于合预期的超出;b 2 则属于合预期的不及。
(5)a:他很高啊。
b 1 :这还叫高?这身高在北方算矮的。(反预期,不及)
b 2 :拉倒吧,他这样只能叫侏儒。(反预期,超出)
上例的b 1 属于反预期的不及,b 2 则属于反预期的超出。综合来说明四者的关系:
(6)他一米八呢。
a.真的一米八呢。(合预期)
b.不止一米八呢,至少一米八五。(合预期,超出)
c.没有,也就一米七八吧。(合预期,不及)
d.哪里啊,最多一米七。(反预期,不及)
e.拉倒吧,那是网上宣传的身高,一米七都不到。(反预期,超出)
合预期和反预期的超出与不及在句法形式和语义关系上都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在复句层面,合预期的超出一般表现为递进,如下例(7)的a句;反预期的超出一般表现为转折——反递,如例(7)b句。
(7)a.他不但给父母钱,而且经常陪父母出国旅游。(合预期,超出)
b.他不但不给父母一分钱,反而从父母那儿偷钱。(反预期,超出)
其次,二者的否定形式不同。例如:
(8)a:他很高。
b 1 :他哪里是“很高”,分明是非常高。(合预期,超出:语用否定)
b 2 :他哪里是“很高”,就是“高”而已。(合预期,不及:语义否定)
b 3 :他哪里是“很高”,分明是很矮。(反预期,超出:语义否定)
b 4 :他哪里是“很高”,还有点矮好吧。(反预期,不及:语义否定)
综上,超预期是从现实与预期标准的贴合程度而言的,因而不能与合预期、反预期并列,而应属于预期和反预期的下位小类。这也是齐沪扬、胡建锋(2006:33)所说“负预期量信息可能是预期信息,也可能是反预期信息”的主要原因。预期范畴的内部语义分类图如图2.2。
图2.2 预期范畴语义分类
预期是指在百科知识等背景知识系统的支持下,说话人对某一信息主体形成的一种先时判断。作为话语参与者的事先判断,预期具有先时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特点;由于受到背景知识、接受对象的影响,预期还具有变化性特点;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预期对交际双方的互动交际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即具有双向性特点。
预期实际上是对不确定情景所形成的一个判断,通常与一定的社会常规、言谈事件中说听双方的知识状态以及特定的话语语境(discourse context)密切相关。故预期产生的依据可以是百科知识、惯常经验、社会固有模式以及人们(个人)对特定事件的认识。
预期会对人们的行事方式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对言语行为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预期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表达和评价性质。
依照逻辑学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标准,信息首先可以分为“有预期”(简称“预期”)和“无预期”两大类。按照预期实现方向一致与否,“有预期”又可分为合预期和反预期两种。其中,与说话人预期方向一致的则为合预期,与说话人预期方向相反的则为反预期。根据量的实现程度,合预期和反预期内部又可以分为超预期和负预期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