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言语交往实际上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说话人总是试图向听话人传递更多的信息,而听话人的兴趣也是捕捉这些信息。因而,一句话所包含的信息(尤其是新信息)是会话交际双方的共同关心所在。

一、信息传递的三要素

所谓“信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1462)给出的定义是: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信息交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信息发出者(交际主体)、信息接收者(交际客体)、信息本身(交际内容)。这三者在语言表达中有明显的外化形式:

(1)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说,地球居宇宙的中心,那是由组成它的物质的本性决定的。(吴国盛《人与自然的千年对话》)

(2)李敖告诉我们,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意气风发,生机勃勃。(李晓娜《走近名人》)

上述两个例句中,信息发出者分别为“亚里士多德”和“李敖”,信息接收者都是“我们”。例(1)的信息是“地球居宇宙的中心,那是由组成它的物质的本性决定的”,例(2)的信息是“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意气风发,生机勃勃”。

在信息交流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前两者(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比较容易理解:在人际交流中,信息的交际主体主要体现说话者/作者(人)和听话者/读者(人)。有时,信息主体不仅限于有生命的人,还包括无生命的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以及其他信息载体。例如:

(3)有两口子,下了班吃完了饭就看电视,俩人一句话不说,嗑着瓜子儿,到了电视说再见时,便熄灯睡觉。(百度网页《组词大全——两口子》)

(4)春秋航空在上海宣布,其将于2012年1月18日开通上海至日本佐贺的首航。(《网易财经》)

(5)《月令》告诉我们:“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6)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环境和手段,着重阐述了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中适合不同对象学习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课件设计与制作方法、教学信息数据库及其管理、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教学法研究以及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

上述例句中,信息交际主体其实是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用法,例(3)是用话语的传播媒介“电视”来转喻话语的传播者“电视里的主持人”,例(4)是用机构“春秋航空”来转喻在该机构工作的人,即“春秋航空公司的领导者”,例(5)至例(6)则是用文字的载体——著作来转喻“作者”。

信息交流中比较复杂的是信息本身。交际主体(言者)向交际客体(听者)传达的信息包含了哪些内容呢?下面即探讨这一问题。

二、信息的构成

语言可以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这一观点早已深入人心。近年来,随着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语言学家们开始质疑结构语言学关于“语言只是表达客观命题的工具”这一说法,“语言必然带有自我表现的印记”这一观点也逐渐被接受。所谓“自我表现的印记”即“主观性”:语言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转引自沈家煊,2001a)作为信息的传递方式之一,语言不仅传递命题信息,同时也传递说话人附加于其上的立场、态度和感情等主观信息。因此,信息自然而然地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基础信息,说话人向听话人传递其“预先不知道的”的客观命题信息,这是相对客观的信息;二是附加信息,即表现说话人的立场、态度、感情等带有个体倾向性的信息,这是相对主观的信息。

(一)基础信息

语言所传递的基础信息为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基本等同于命题意义或真值条件。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础要素。理性意义是相对稳定的概念,不会因言者改变而改变。例如:

(1)小王结婚了。(自拟)

(2)1994年7月中旬,贝尔实验室总裁梅毅强博士在上海宣布,贝尔实验室将在中国建立它的第16家海外分支机构。(1995年《人民日报》)

(3)台灯下,冯都边啃馒头边写作业,奶奶戴着老花镜,坐在旁边做针线。(庸人《我们的四十年》)

以上三例传递的基本是客观的理性意义。如例(1)中,“小王结婚了”为交际信息,这一信息反映的是纯客观的事实,是可以判断真假的:如果现实中小王真的结婚了,该信息则为真;现实生活中“小王没有结婚”,则该信息为假。其他例句也是如此。

(二)附加信息

附加信息主要指理性意义之外的部分。说话人在传达某一主体信息时,除了表述命题意义外,还会夹杂着说话人对于命题的主观信念、认识、态度或评判等主观色彩。例如:

(1)小王 竟然 结婚了。

(2)小王 果然 结婚了。

(3)他 看到 小王结婚了。

(4)小王 终于 结婚了。

(5)小王 一定 结婚了。

(6)小王 确实 结婚了。

(7) 小王都结婚了。

(8)小王 还是 结婚了。

(9) 那个 小王结婚了。

以上例句中,主体信息都是“小王结婚了”这一客观事实,但除了主体信息外,每个例句所体现的说话人的情感、对“小王结婚了”的态度等都有所不同:例(1)反映了说话人对“小王结婚了”这一事件“出乎意料”的主观心理;例(2)则相反,反映的是说话人对“小王结婚了”在意料之中的心理;例(3)说话人除了告知“小王结婚了”这一新信息之外,还同时传递了该信息的“来源”:亲眼所见,以增加信息的确定性;例(4)反映的是说话人对“小王结婚了”“期盼已久”的心态;例(5)是说话人对“小王结婚”相对肯定的猜测;例(6)则是说话人对“小王结婚了”的确认态度;例(7)反映了说话人对“小王”结婚可能性的低估和意外;例(8)反映了说话人对“小王结婚了”的惋惜或意料之中的得意;例(9)用指示代词“那个”指代小王,或是暗含了“他”对“小王”的不满,或是区别于自己身边的言者熟悉的“这个小王”。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信息除了包含客观的命题信息外,还可以包含信息传达者自身的立场、态度和感情等主观信息。

三、信息的主观构成

信息的主观构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说话人对自我的关注。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会根据交际对象、交际场景、交际目的、交际内容的难度等因素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工。第二,说话人对听话人“自我”的关注。同样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会关注听话人认识状态、交际过程、面子等因素。

(一)说话人对自我的关注

说话人对自我的关注主要体现为视角、认识、情感等几个方面。

1.说话人的视角

“视角”(perspective)是指描写事件的角度,也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转引自沈家煊,2001a:268)例如:

(1)a.小杨坐在我的对面。

b.小杨坐在对面。

例(1)a句是说话人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小杨座位的客观叙述;例(1)b句中,说话人虽然没有出现,但对小杨座位的描述依然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的。

不同的视角所看到的事物可能是不同的,古诗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即是因观察视角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影像。同一命题意义的不同语言表达形式可以说是说话人不同观察视角的体现。例如:

(2)a.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b.下课后到我办公室去一下。

例(2)的a句和b句反映了说话人不同的视角:a例中使用了趋向动词“来”,说话人使用的是将然视角——以说话人下课后在办公室为基准;b例中使用了趋向动词“去”,说话人使用的是当时视角——以交谈时的地点为基准。再如“早着呢”的用法,汉语里对于晚发生的事件为什么用“早着呢”表示而不用“晚着呢”?

(3)本家兄弟过来打趣道:老五啊,什么时候开坛喝女儿红呀?他笑着答:还 早着呢 。(2002年9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4)唷!温奶奶!买月饼了?离月饼节可还 早着呢 。(毕淑敏《月饼的故事》)

这也是由言者主观视角决定的。田津贺、梁晓玲(2022)认为:当说“早着呢”的时候,说话人是用参照时间比较事件时间,“早着呢”是指参照时间比事件时间早。而“晚着呢”情况则相反,是用事件时间来比较参照时间,指事件时间比参照时间晚,在方向上和时间流向相反。其实,“早着呢”并非指“事件时间比参照时间晚”,恰恰相反,是“事件时间比参照时间早”:相对于参照时间,在言谈时间谈及某一事件的实际发生是早的,且早得很;而“晚着呢”(虽然没有这一说法)的言者视角才是参照时间。如例(3)意思是“现在”离“开坛喝女儿红”的时间还早得很。

2.说话人的认识

“认识”(episteme)来自希腊语,原意为“知识”。最初是模态逻辑术语,主要关心的是一些陈述句的逻辑结构,它们断定或蕴含相关命题是已知的或信念中的,后来语言学家用来建构语言中情态动词和相关结构的理论框架。“认识”包括三个方面:说话人对于句子命题真值的确信程度(the degree of a speaker's commitent),或者关注的是句子命题为真的可能性评估,抑或是表达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主观估价。(转引自冯军伟,2012:43)例如:

(1)a.小王应该结婚了。(我觉得)

b.小王应该结婚了。(都老大不小了)

c.小王应该结婚了。(你看他戴着戒指呢)

例(1)中,a句为认识情态,表明说话人对“小王结婚了”这一命题不太确认的心态(对比“小王一定结婚了”);b句为道义情态,表达了说话人对“小王结婚了”在道义上的评判;c句是说话人对“小王结婚了”这一事实的推断。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明示出来。再如:

(2)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产品的质量问题其实是个人的道德水平问题,它突出地表现着从事产品生产的人的道德水平。(崔蕊,2008例)

上例中,“其实”所在的命题可以“直接表达说话者对某件事情或某个现象的主观性认识”而“不需要对比性语境”。(崔蕊,2008:506)

3.说话人的情感

说话人对信息的主观态度表现为情感。“情感”一词应作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沈家煊,2001:270)情感可以通过韵律、词汇等多种语言手段来传递。例如:

(1)a.小王差点结婚了。

b.小王差点没结婚。

例(1)a句“小王差点结婚了”表达了说话人对“小王没结婚”的庆幸(说话人不希望小王结婚)或惋惜(说话人希望小王结婚),b句则只表达了说话人对“小王结婚了”的庆幸。

再以称呼语为例,称呼语不仅可以体现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还可以传递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情感倾向等信息。例如:

(2)死脑筋!这种事全省剧团哪年不出几桩,拿小菲开什么刀!你就是不人道!告诉你,出了人命你负责!就是不看老战友面子上,看孩子的面子,你也该高抬贵手吧?人家把孩子带来一块向你求情了, 大局长 !(佚名《一个女人的史诗》)

(3) 亲爱的小蔡 ,我的 蔡根花宝贝 ,我回来了,嫁给我吧!(电视剧《都挺好》)

(4)四婶一步跨出门洞,与迎面冲进来的黑子撞了个满怀。二人同时跌倒,四婶惨叫:哎哟! 你个小嘎本儿 的你谁呀你?

……

四婶捂着腰坐在门槛上: 你个小兔崽子 你就知道看电视,电视比你祖宗都亲!哎哟!要钱,不给,就不给!哎哟!你们等着,有地方收拾你们!(庸人《我们的四十年》)

例(2)中,“大局长”这一称呼体现了说话人对被称呼者的讽刺、挖苦的情感。如果这一称呼改成“局长”,那么说话人的讽刺、挖苦的情感就不复存在了。例(3)中六十多岁的苏大强对保姆喊出了非常热烈的话语,也反映了他对保姆蔡根花的深情。例(4)中,“你个小嘎本儿”“你个小兔崽子”这两个称呼可以反映出四婶对黑子的不满、恼怒等情感。

同时,正是因为不同情感表达手段的存在,人们才可以获取不同的情感信息。因此,“情感表达”也可以看作一种“社会指称”(social referencing),即人们从周围交往的人和社会环境中获取情感信息来帮助理解不确定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转引自沈家煊,2001a:270)同样以称呼语为例:

(5)开了门,他说, 孟副馆长 ,这贵的脚,怎么来了?……孟保田说,庄馆长,你别挖苦我,早知老孔用的是离间计,还不如和你一道当个助理算了。(刘醒龙《菩提醉了》)

例(5)中“孟副馆长”这一称呼语明显带有讽刺、调侃的负向情感,因为汉民族文化中,对于副职官员的称呼一般会省掉“副”字。听话人也正确识别出了说话人这一称呼语中所传递的情感信息,故作出了“你别挖苦我”的回应。

除了上述主观性内容之外,说话人还会交代所说信息的来源、信息与心理倾向等主观信息。

4.信息的来源

信息的来源被称为言据或传信。它关注的是说话人知识的来源(sources of knowledge)以及对知识的态度或介入程度(attitudes towards knowledge commitment to knowledge)。(房红梅、马玉蕾,2008:96)理论上说,任何信息都有其客观存在的来源,比如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者是传闻,或者是有证据推测等。(乐耀,2014:28)不同的信息来源在语言形式上有不同的体现。例如:

(1)a. 我看到 小王结婚了。

b. 报纸上说 小王结婚了。

c. 据我所知 小王结婚了。

d. 听说 小王结婚了。

e. 我认为 小王结婚了。

信息来源表明“说话人对所表达的信息的肯定或不肯定的态度,因此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性的成分”。(房红梅、马玉蕾,2008:97)例(1)中,各例句的确信度呈递减趋势:a句的确信度最高,e句的确信度最低。

5.信息与心理倾向(预期)

人们在接受某一新信息前,一般会对该信息有一个先期了解和基本判断,并会对该主体的近期发展有一个预判,即围绕着该信息主体的过去、现在、将来(近期)会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性,这一心理倾向性心理学上称之为预期。神经心理学认为,预期注意是为了让相应的脑结构提前做好准备,或者是降低脑活动的门槛以确保快速的加工,让主体(原文为“被试”——引者注)获取当前形势的有效信息。(朱丽萍,2011:1)当该信息主体有了新的变化时,新信息与接受者的心理倾向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新信息与预判一致、新信息与预判相反、新信息与预判无关(没有预判)。可以说,许多语言表达都是在预期中形成并受着预期的制约。例如:

(1)a.小王结婚了。

b.小王竟然结婚了。

c.小王果然结婚了。

例(1)中,a句的说话人对“小王结婚了”这一信息没有事前预判(心理倾向),该信息只是一个新信息。b句的说话人对“小王结婚”存在预判:小王不会结婚,至少不会短时间内结婚。但事实是“小王结婚了”,事实与说话人的心理倾向性(预判)相反,说话人在传递事实信息的同时,同时使用副词“竟然”把自己“意料之外”的主观心理倾向传递出来。c句的说话人对“小王结婚”存在预判:小王会结婚的,事实也是“小王结婚了”,事实与说话人的心理倾向性(预判)一致,说话人在传递事实信息的同时,使用副词“果然”把自己的“意料之中”的主观心理倾向也传递出来。关于信息的心理倾向性(预期)将在下一节详细论述。

(二)说话人对听话人“自我”的关注

说话人对听话人“自我”的关注也称交互主观化。特劳戈特(Traugott,1999)曾指出:语言不仅能表达主观性,而且还常常表达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性指的是说/写者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读者“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识意义上,即关注听/读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社会意义上,即关注听/读者的“面子”或“形象需要”。(转引自吴福祥,2004a:22)说话人对听话人“自我”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听/读者对命题内容的态度

交际是交际对象双方合作的过程,而不是说话人单方面的独白。说话人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时,除了时刻监控自己的语言表达之外,还会时刻关注听话人,或者关注对方对自己所表达的命题内容的态度、立场等,或关注对方的面子需要,或者留意对方交际的同步性反应等。这一关注可以以不同方式投射在交际中。例如:

(1)“最初,”老人把声音更放低一些,“我想借着已有的组织,从新组织起来,作成个抗敌的团体。战斗,你知道,不是一个人能搞成功的。我不是关公,不想唱《单刀会》;况且,关公若生在今天,也准保不敢单刀赴会。 你知道, 我是被一个在帮的人救出狱来的?好,我一想,就想到了他们。……”(老舍《四世同堂》)

(2)夏:哎,我也就是泛泛地说了,真说深了我也不懂,这么跟您说得了。这太阳比地球大 你知道吧 ?可是满天的小星星哪个都比太阳大,……有一挺大个儿一星星,正瞄准咱地球撞过来了……(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3)霓喜道:“路上有巡警,还怕什么?”姑子们笑道:“ 奶奶你不知道 ,为了防强盗,驻扎了些印度巡捕,这现在我们又得防着印度巡捕了!”(张爱玲《连环套》)

例(1)中“你知道”的主要功能在于:说话人通过“你知道”把理解话语内容的背景信息假设并确认为听说双方共同拥有并接受的信息,从而使听话人能更容易理解并接受说话人的观点。(刘丽艳,2006:429)例(2)中“你知道吧”的主要作用是“在监查听话人对背景信息拥有情况的过程中,把说话人认为对听话人来说可及性较高(较为熟悉的、容易想象、理解的信息),但可能处于听话人当前认知语境休眠状态的背景信息提示给听话人,使之转换为当前激活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内容”(刘丽艳,2006:428)。例(3)否定形式的“你不知道”的作用则不同:说话人在监查听话人的背景信息的过程中,把听话人不知道的新信息提示给听话人,从而提醒听话人注意,并接受其后的新信息。

2.关注听/读者的“面子”需要

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1987:61)曾提出面子理论(The Face Theory):“面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在话语交际活动中,人们需求的面子可以分为两种: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自己的愿望如意,他的自我形象或个性被人认同。消极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行动不被人妨碍,即私人所有和行动自由等不受侵犯。 在信息传递中,说话者也非常关注对方的面子需要。

以批评言语行为为例,批评是损伤对方积极面子的行为。为了减少批评对面子损伤的力度,说话人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会使用一定的语用策略,如使用“话语标记”来减弱批评力度。例如:

(1)书记说:“小卢呀小卢, 不是我说你 ,你这么吵也没有用,关键是上面不同意你上。”(方方《一波三折》)

(2)乙:你那叫聪明?你那叫拆。 说句不好听的 ,你是败家子儿。(刘英男《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3)“这里电梯运行状况如何?”“ 怎么说呢 ,三二天它就闹毛病,害得我这么大岁数还得爬楼梯。”(刘焱,2014例)

(4)杜逢时点头:“这个人有点儿迂腐,死心眼儿。”徐伯贤也笑:“ 这么说吧 ,有真才实学的人大都有点死心眼儿。心眼儿大活泛,做学问就钻不进去……”(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上面4例中,话语标记“不是我说你”“说句不好听的”“怎么说呢”“这么说吧”都是为了减弱批评力度而使用的。

说话人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对听话人面子的关注。例如:

(5)哟,这儿还有一个大鸡腿儿呢。爸怕生痰,不吃。得,全义,你吃了 得了 !(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6)“碰见合适的人, 不妨 交交朋友。”(张爱玲《半生缘》)

(7)“去嘛,边听那种很吵很吵的音乐边疯狂跳舞,可以把压力都变不见喔。”“可是,那 好像有点 吵过头了。”(安小乐《女巫日记》)

例(5)用不用“得了”会让句子具有“明显的建议语气”和“稍带轻微的命令语气”的区别。(管志斌,2012:110)例(6)的“不妨”也使得建议更加委婉。例(7)说话人使用“好像”“有点”来减弱拒绝语力,减少负面评价“吵过头了”的冒犯性和双方不一致的立场。这三例都是说话人更多地顾及了听话人面子的体现。

3.提醒交际过程

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2003:231)曾指出:语言使用者总是监督着自己产出或解释话语的方式,并同时都意识到意义协商的永恒必要性,也意识到阻塞这种协商的障碍在哪儿……然而,从我们迄今为止对意识凸显性的讨论中应该清楚地看出,说话人和释话人永远都不可能在同一个时候而且以同样的精神贯注对选择活动的每一个层面进行监控。为了使交际过程顺利进行,说话人会借助一些手段来提示听话人交际的进程。例如:

(1) 我说 ,老李,你得注意身体呀。那么瘦还行?(老舍《赶集》)

(2)讲完以后呢,他很激动,他就把这个都写下来,写下来以后呢, 然后 ,我舅舅从美国回来,回来以后呢, 然后 他就把家谱寄来了,寄到北京……(高增霞,2008例)

(3)周炳用两手捂住脸说:“ 好了 好了 ,不谈这个了。”(欧阳山《三家巷》)

(4)老胡:这东西,和平时期想买这个可不大容易,这样,我帮您先慢慢打听着。—— 不是 ,您要手榴弹干什么呀?(《我爱我家》)

(5)……我也该买样东西送你父亲,给我出点主意,该送什么? 对了 ,你看我会不会穿得太随便了?我是不是该穿西装打领带……(琼瑶《梦的衣裳》)

(6)福利,谈谈我们单位吧, 是吧 ,现在这福利是提高了。(李咸菊,2008例)

(7)好多国画画月亮都是用这个方法, 是不是 ?烘云托月的方法就是负的方法。(余敦康《哲学导论》)

例(1)话语标记“我说”提示交际的开始,例(2)话语标记“然后”提示交际的进行,例(3)话语标记“好了”提示交际的结束,例(4)话语标记“不是”和例(5)的话语标记“对了”有提示话题转换的功能,例(6)、例(7)的话语标记“是吧”“是不是”则体现了言者对交际本身的关注,主要用来确定听话人是否处在倾听的状态中。

(三)小结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的过程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传递的不仅是客观的命题信息,同时还传递着主观信息。主观情感信息包括说话人对自我的关注(如说话人对某命题信息的视角、认识、情感以及信息与心理倾向的预期等),说话人对听话人“自我”的关注(如关注听话人对命题内容的态度、听话人的“面子”需要等,以及对交际进程的关注、提示交际进程等。 MKCQBPBVGuzdRtMycO37SrzUhvVVYtpmbdKUKNdLbzF8kraaplM5JtgzNeTZiq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