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仅在认知,而且是在已有知识和根据这些知识对情境做出初步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认知(心理学、阐释学都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简言之,任何认知都在预期(expectation)中进行,人类是带着预期进行认知的。语言表达也是一个认知过程,语言表达的语义内容可是在预期中形成并受着预期的制约,因而预期成为语言不可或缺的一个范畴。既然有预期存在,在一个认知过程中就一定会有合乎预期(简单的术语就是合预期或预期)、不合乎预期两种情况。预期“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心理和思维现象,是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和心理期望,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由于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这一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在语言中留了深深的烙印”(谢心阳,2012:4)。预期和反预期(counter-expectation)在认知中具有重要作用,任何语言都拥有一定的形式手段将满足预期要求和不满足预期要求的情况加以编码而表达出来。
预期是普遍的。只有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认知与预期保持一致,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才可能是稳定的、可控的,所以预期更倾向于采取无标记的形式,以至于往往会被人们忽视。只有在人际交互活动中需要强调预期与实际认知的一致——这种情况更多地发生在对特定事件的预估判断中,才会用有标记的形式去凸显它。相对而言,反预期是特殊的、非同寻常的,在言语交际中更容易也更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有必要在表达中加以凸显,语言的对策就是采取有标记的语言形式。
反预期因为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相对于反预期范畴的重要度而言,学界目前对该范畴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宏观和微观上尚存在如下不足:宏观理论方面,只提出了预期/反预期的概念和分类(基于个案研究需要的分类),尚未建立整体的范畴系统或已建立的系统还有待商榷;表达手段方面则主要集中于个案研究,未有系统的语义分类和解释框架以及横向关联性对比分析。微观方面,汉语并没有像西方语言为性、数、格、时体态设置专属的形态标记那样安排反预期的标记,而是利用副词、连词、助词、话语标记语、重音、语序等甚至还有一些我们尚未发现的语言形式来编码反预期信息。因而研究预期、反预期的标记形式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探求与演绎,还需要我们对所有可能的语言形式做穷尽性的搜集、分析与归纳,以便与理论原则相验证。
本书即是对上述两个方面缺憾的思考。本书立足现代汉语反预期范畴及其表达手段,从范畴界定、语义类型、系统建构、制约因素等角度对现代汉语预期尤其是反预期范畴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建立现代汉语反预期范畴系统模型,总结反预期的各种语言表现形式或手段。在此基础上,选取不同类型的反预期表达手段进行共时描写和历时解释:考察不同表达手段所独有的句法、语义、语用等特征,分析反预期表达手段的运行机制,总结反预期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影响;部分章节还涉及对该表达手段演变过程的描写以及演变动因和机制的挖掘;最后,简要概括反预期语义范畴、语言表达形式与情感三者的关系。
本书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先进行反预期系统的建立,然后选取四种不同类型的表达手段进行个案研究,主要运用的是语义语法理论。语法包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是一个统一体。语义语法理论可把语法界定为:语法是语法意义的性质、类别、组合和演变规律及其所决定的语法形式的性质、类别、组合和演变规律。(赵春利,2014:5)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四种不同类型的表达手段进行共时(句法分布、语义特点、语篇功能、语用功能)、历时(表达手段的演化历程以及演化原因)的描写与解释,语义语法理论尤为重要,始终贯穿于整个研究之中。
在对语言现象的描写与解释过程中,本书还运用了语用学、功能语言学、构式、互动语言学、语体理论等先进理论。如语体理论,作为主观性较强的范畴,反预期在互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语体等这样或那样的限制。本书同时考察了某些反预期表达手段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初步形成了语体分类意识,以便更全面、更准确地考察语言形式的功能和意义。遗憾的是本书只在少数章节进行了尝试,没有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