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反预期范畴的语义基础与类型

一、反预期范畴的语义构成基础

学界多位学者对反预期进行了定义或说明,如吕叔湘(1944/2014),吴福祥(2004b),陆方喆(2017),陈振宇、姜毅宁(2019),强星娜(2020)等。尽管学者们的说法不尽相同,但依然可以从中概括出反预期的三个构成条件:第一,存在一个预期,这一预期可以是特定语境里被预设、预期的情形或者被认为是常规的情形;第二,存在一种被断言的情形,一个新信息(现实);第三,存在反差,新信息(现实)与预期不一致。这三条是构成反预期的必要语义条件,缺一不可。例如:

(1)我本来想刀对刀、枪对枪和他们干上一仗,却赶上人家不耐烦了,要用炮轰了。(阿来《尘埃落定》)

a.预期:刀对刀、枪对枪和他们干上一仗

b.现实:用炮轰

c.反差:刀、枪<炮

预期的这三个语义条件可以同时出现在句子中。例如:

(2)后来,终于到了,才发现陈水桥镇并不如他们想的大和店铺密集,只是一条直街,街上亮了几盏昏昏的路灯,其中一盏底下便架了油条锅。(王安忆《桃之夭夭》)

(3)我品尝豆腐乳的时候,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但路上竟然一时没人,我就往楼上望去,十层,十一层,十二层……十五层上有人。(贾平凹《高兴》)

(4)(三三)心里想:“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我家里的鸡纵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蛋吃。”(沈从文《三三》)

例(2)中,言者预期是陈水桥镇“很大,店铺密集”,现实则“只是一条直街,街上亮了几盏昏昏的路灯”;例(3)中,“我”的预期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现实是“一时没人”;例(4)中,“你”的预期是“嫁给你”,三三的想法是“偏不嫁你”,现实和预期形成反差。

预期的这三个语义条件并不需要同时出现。一般来说,预期可不直接出现,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衍推出来。一是通过背景句衍推。例如:

(5)所以他的面貌身量看着很体面魁梧,其实一些力气没有。(老舍《老张的哲学》)

(6)大家一面闲谈,一面候菜。不料一候不来,再候不来,一直候过去一个钟头,伙计才端了一壶酒,一盘酱牛肉来。(张恨水《春明外史》)

(7)我记得在夜半时分,肚子曾经饥饿难忍,但早晨醒来,竟然一点也不感到饿了。(莫言《四十一炮》)

例(5)至例(7)中,预期都没有直接出现,但可以根据背景句提供的信息推衍出来:例(5)前一分句“面貌身量很体面魁梧”一般意味着“有力气”;例(6)饭店里候菜的时间一般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例(7)“夜半时分,肚子曾经饥饿难忍”可以衍推出“早晨醒来会很饿”。

二是通过现实句衍推。例如:

(8)我觉得这人好奇怪,竟然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我,弄得自己连坐车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活实录》)

(9)当然,为了让自己能吃上一口好点的,董小宛竟然不惜剪掉她平日钟爱异常的头发。(刘斯奋《白门柳》)

(10)柳生止住脚步,抬头仰视,居然又见绣楼,再环顾左右,居然与他首次赴京一模一样。(余华《古典爱情》)

以上例句中的预期都是通过现实句衍推出来的:例(8)通过现实句“竟然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我”可以推知“我”的预期是“他不会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给我”;例(9)通过现实句“竟然不惜剪掉她平日钟爱异常的头发”可以推知,说话人的预期是“她不会剪掉她平日钟爱异常的头发”;例(10)也可推知柳生的预期是“不可能见到绣楼”“更不可能与他首次赴京一模一样”。

二、反预期的类型
(一)按预期的性质分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现实世界是由“质”和“量”这两种现象组成的。(石毓智,2020:13)据此,我们把反预期分为两大类:质的反预期和量的反预期。

1.质的反预期

特劳戈特(1999:179)指出质的反预期是指现实与预期的方向相反,即语句U2非给定的语句U1所预期。(吴福祥,2004:225)这种反预期现象最为常见。例如:

(1)王荆公因此叹息,说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料转变秀才为学究。(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于是两人四处去找,找至一座有人开的电梯,总算到了咖啡厅,不巧那天咖啡厅休息。(李敖《快意恩仇记》)

(3)刘升不敢出城,就住在城里头,一面想方设计托人带口信给各处佃客,要他们到城里头来,等了好几天,连一个佃客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巴金《春》)

(4)钱九那把子人,原想跟四判官合伙,在万家楼分笔肥的,谁知一开头就折了人,贴了老本,早就嚷着散伙了,钱九带人入盐市,一去就没了消息。(司马中原《狂风沙》)

(5)觉英的声音得意地响着:“三姐,亏你们还是两个人划,船好像动都不动。你看我一个人划得多快。你敢跟我比赛吗?”(巴金《秋》)

以上例句都属于方向的反预期:现实与预期完全相反。如例(1)的预期是“变学究为秀才”,现实却是“变秀才为学究”;例(2)两人的预期是“咖啡店是营业的”,现实却是“那天休息”。其他两例也是如此,不再赘述。

2.量的反预期

量(quantity)是人对事物、事件或者性状的大小、范围、程度等认知的结果,投射到语言中即实现量范畴的语言化,就形成语言中的量范畴。量范畴是语言中的基本范畴之一,是语言表达中必不可少的信息。(赵国军,2015:137)含有主观评价的量被称为主观量,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主观量的问题,如陈小荷(1994)、李宇明(1997/2000)、李善熙(2003)、刘承峰(2014)等。主观量与反预期有一定的联系,如李宇明(1997/2000)谈论到主观量问题,将主观量分为异态型、直附型、夸张型、感染型。李文所说的“异态量”其实就是反预期主观量。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文已经很敏锐地注意到主观量的两个评价标准——“社会常态量”和“个人常态量”:“可以把常识性的常态量称为‘社会常态量’,把说话人特殊的不同于社会常态量的量认识,称为‘个人常态量’。与常态量(包括社会常态量和个人常态量)不相符的是异态量。”(李宇明,1997:4)李文举例如下:

(1)刚五岁就上学了。

(2)我们已经有了好几个工厂。

(3)离上课还有十分钟呢,急什么?

(4)一个年级才三十人。

李文所举的例子,不管是哪一种类型,都是量的反预期类型。如例(1)一般儿童的上学年龄是六岁,“刚五岁就上学了”说明实际入学年龄早于社会常规预期量;例(2)“已经有了好几个工厂”说明现实超出了听话人的预期量;例(3)“还有十分钟呢”说话人认为时间长,超出预期量;例(4)“才三十人”说明一个年级的实际人数远远不及社会常规预期量或个人预期量。

“主观量的本质应是当前信息对量的表述(实际量)与说话人预期中的量(预期量)二者之间的比较”,“任何主观量表达的语义解读,都涉及实际量与预期量的比较”。(张耕,2022:219)例如:

(5)他一口气奔出十余丈,回头再望,只见小龙女仍然不即不离地跟随在后,相距三四丈远近。(金庸《神雕侠侣》)

(6)明明需要1500万元,预算只报900万元,甚至更少,以便减少项目报批的手续。(1994年《报刊精选》)

(7)18世纪中叶,英国的国债承受力也远比法国高,前者的人均国债高于法国,但那种高负债不仅没拖垮英国,反而是英国的国债利息只有法国的一半左右,让英国不断强盛。(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8)历史如果是夸夸其谈,就连欣赏的价值也没有了。(《百家讲坛——豆腐渣工程》)

(9)都9点了,还不开门。(自拟)

以上例句分别体现了现实量与预期量的不同,如例(5)他的预期是把小龙女远远地甩在后面,实际小龙女“不即不离地跟随在后,相距三四丈远近”。例(6)预期量是“1500万元”,实际是“预算只报900万元,甚至更少”。

量的反预期有两种情况:超出(高于)预期量和不及(低于)预期量。现实量超出预期量的例如:

(10)本来应该是一篇短序,没想到写了这么长。(CCL语料库)

(11)王涛让了5个球,但不料想县长很有那么两下子,左右开弓与王涛拼杀起来。(曹秀玲、辛慧,2012例)

(12)我以为这本书只有我一个人看,没想到豆瓣上还有很多人在看,这种感觉就像左手找到了右手,兴奋感也非常强烈。(张向东、林郁《创业者对话创业者》)

现实量低于预期量的例如:

(13)那次比赛,原以为在中长跑上可以拿一两枚金牌,哪知奥运会突然取消中长跑,小冷被迫参加短跑,只夺得了两个第六名。(曹秀玲、辛慧,2012例)

(14)回到关上,纪升向纪文华覆命后,再三又嘱咐他不能说出去。谁知没过三天,纪升与侍卫们一起喝酒,在酒桌上便吐露了真言,把他回京城的前前后后,一古脑全说了出来。(李文澄《努尔哈赤》)

(15)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就特想写这个电影,但是我写得太快了,没想到一个星期就写完了。(《鲁豫有约·沉浮》)

(二)按预期所属的对象分类

除了可以按反预期的性质分类,还可以根据所反预期的领属者来分类。预期有不同的领属者:可以是说话人,可以是听话人,还可以是特定言语社会。这是继吴福祥(2004b)以后大多数学者遵从的分类。陈振宇、王梦颖(2021:51-52)把“预期所属的对象”称作“产生预期的认识主体”,并把认识主体分为五种:自预期(说话者对事物的预期)、他预期(说话者之外的参与会话活动的人的预期,可能是听话者,也可能是第三方)、常理预期、上文预期和(行为)主体预期。该文的分类虽然存在正如作者所承认的“逻辑上的交叉”,如自预期有时与(行为)主体预期是一致的,但确实是把预期所有的认知主体都涵盖到了。我们尽量避开交叉类型,按预期所属的对象分类如下。

1.反说话人的预期

说话人有预期,但现实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例如:

(1)那天我当然不能躺下,而且还得举着酒杯,整整地站了一个下午。谁知从那时起,我居然不再吐血了。(冰心《冰心全集》第八卷)

(2)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仍感到非常惊讶,我竟然一个月就把上海话学地道了,而上海话又恰恰是特别难学的。(余秋雨《山居笔记》)

(3)我们看到,那些狗的眼睛在月光照耀下,放出了绿色的幽光,好似许多的小灯笼在闪烁。我们看到,有的狗在扬头长嗥,有的狗在跷着后腿往栏杆上撒尿,有的狗在月光下奔跑、蹿跳,它们矫健的身体在跳跃中舒展开,画出一道道明亮的弧线,它们的皮毛在月光下闪烁着上等的绸缎才能发出的光芒。这哪里是一群狗?分明就是一群狼。(莫言《四十一炮》)

(4)正在这个时候,上课铃响了起来。“啊呀,怎么那么快啊。”大家匆匆忙忙地向教室走去。(岛津出水《手心里的太阳》)

说话人分两种:一是行为主体,二是言者(事件叙述者)。上面四例中,说话人同时也是动作行为主体。例(1)“我”预期是“举着酒杯,整整地站了一个下午”会累得“吐血”,现实是“不再吐血了”。例(2)因为上海话特别难学,“我”的预期是“要花很长时间学会上海话”,现实是“一个月就把上海话学地道了”。其他两例也是现实与说话人的预期相反:例(3)“我们”最初以为是“狗”,但后来发现是“狼”,例(4)大家以为还有很长时间可以休息,现实是“上课铃响了起来”。

说话人可以与行为主体不同,“有时说话者将自己‘移情’到行为主体的立场时,主体预期=说话者预期”(陈振宇、王梦颖,2021:53)。试比较:

(5)a.老王天天虔诚烧香,祈求生个女孩,但老婆竟然/偏偏生了个男孩。

b.老王天天虔诚烧香,祈求生个女孩,但老婆竟然/偏偏生了个女孩。(陈振宇、王梦颖,2021例)

例(5)a句的转折后句是“生了个男孩”,b的转折后句是“生了个女孩”,但两个句子使用了相同的副词“竟然/偏偏”。原因在于:a句的预期所属者是老王,现实与老王的预期相反;b句的预期所属者是隐藏的“言者”,言者认为“烧香祈求”不一定能实现愿望,现实却是真的实现了,现实与行为主体的预期一致,但与言者预期是相反的。

2.反听话人的预期

现实与听话人的预期不同,常见于对话语境。例如:

(1)圆圆:爷爷我先声明一下,您干什么我都不反对,您可千万别上我们学校来当辅导员啊!我们学校辅导员都120多位了!

傅老:啊,你这话倒是提醒了我,教育下一代我是责无旁贷嘛……再说,他们总会自然减员的。(《我爱我家》)

(2)妻子急了给杨士平打电话:“你明天上班第一件事,必须去借点油毡苫布什么的,起码把这个夏天对付过去!”杨士平却说:“亏你想得出来,我们所里那么多事,怎么排第一件事也轮不着借油毡!”(1993年《人民日报》)

(3)甲:父母说的话,子女应该服从。

乙:这看怎么说,要是父母的话不对,你也听吗?(刘德联、刘晓雨,2004例)

(4)“大伯,我给你写申请书!”郭祥把袖子一挽。“不,不,”大伯连忙摇摇手,“侄子,你不知道,我60多岁的人啦,递上去,支部一讨论不准,我脸上挂不住!”(魏巍《东方》)

例(1)圆圆的预期是“您可千万别上我们学校来当辅导员啊”,可爷爷傅老的想法却是“教育下一代我是责无旁贷嘛”,现实与听话人的预期相反。例(2)妻子的预期是丈夫去借油毡苫布,但丈夫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所里那么多事,怎么排第一件事也轮不着借油毡!”例(3)中,“这看怎么说”表示一件事情如果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结论(刘德联、刘晓雨,2004:32),其实也就是反听话人的预期,表明与听话人不一致的立场。例(4)大伯的反应与听话人郭祥的预期也是相反的。

3.反第三方的预期

有时候,预期属于非交际听说双方的第三方,现实与第三方预期相反。例如:

(1)“新月,”他望着妹妹,笨拙地启动他那金口难开的厚嘴唇,“我给你准备了生日礼物……”新月吃了一惊:“哥,你也记着我的生日?”……韩子奇和韩太太不约而同地对看了一眼,又立即闪开了,他们都没想到这个蔫儿子还会这么留心月亮,惦记着他妹妹的生日。(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2)刁德一:(向阿庆嫂)抽烟。

阿庆嫂:(摆手拒绝)

胡传魁:人家不会,你干什么呀。(汪曾祺等《沙家浜》)

第三方虽然不是正在交际的听说两方,但也是与交际有关联的,或在现场,如例(1)的“韩子奇和韩太太”是交际双方的父母,也在交际现场;或是虽然不在本次交谈话轮中,但也一直参与交际的,如例(2)中的“胡传魁”。

4.反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

现实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例如:

(1)做旧,这旧货比那新的还卖钱。(宗守云,2011例)

(2)别看是刚足月的孩子,挪了窝儿可瞒不了他,得些日子才扳得过来呢。(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3)还大学生呢,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自拟)

(4)徐锡芳义正辞严:“亏你还是什么律师,这也叫懂法律?这个案子有什么问题,我负责!”(《报刊精选》1994年)

“新的货物”比“旧的货物”值钱,“刚满月的孩子啥也不懂”,“大学生有知识”,“律师懂法律”,这些都是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但事实与这些社会共享的预期是相反的。

三、结语

反预期有三个语义构成条件:第一,存在一个预期;第二,存在一个新信息(现实);第三,新信息(现实)与预期存在反差。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反预期进行不同的界定:按预期的性质,可以将反预期分为质的反预期和量的反预期两大类;量的反预期可以根据量的程度分为超预期和负预期两种。按预期所属的对象,反预期可分为四种类型:反说话人的预期、反听话人的预期、反第三方的预期,及反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 piBjPsQ6lBfxfLIRhxYD6LXA0873hdj1EPoxOyndCqYxQ2Uy4f07oxYMIWm27h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